圖書信息
書 名: 《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作 者:周昆叔 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會譯者: 齊岸青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7月
ISBN: 9787030240835
開本: 16開頁數: 325頁
語種:簡體中文
定價: 120.00 元
序言
《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先生等主編的。周昆叔先生是我國環境考古學科的主要倡導者和奠基人。多年以來,我從他和他的論著獲益殊多,尤其是在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實施期間,得到他不少幫助,是我不能忘記的。近年周昆叔先生著重研究山、水、土、生物、氣候等古環境因素與人類文化形成演進的互動關係,通過深入的調查和分析,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概念,推動了環境考古理論的發展,極有創新意義,已獲致學術界的重視。現在這本《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輯,集合多學科的學者專家,首先對嵩山文化圈進行綜合研究描述,繼之自地質地理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對這一嶄新概念做出系統的表述闡發,確實是富於學術新意的好書,值得向讀者推薦。關於嵩山文化圈這一概念的意義,不妨從學術史的角度做一番考察。大家知道,現代意義的考古學在進化論思想影響下,於19世紀早期產生於歐洲,19世紀末傳人中國,隨後導致中國古史研究方法論上的重大變革。不過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重要的考古工作多數集中在中原地帶,這是受當時歷史具體條件的局限,也同傳統的中原中心論觀點有關。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近30年間,全國考古事業迅速鋪開,從而使大家認識到中華文明是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強調了文明的多源性和多線性,學者的眼光更多地投向中原以外的地區。
然而文明的發展在地區上從來是不平衡的,中華文明的多源、多線,並不意味著要否定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地區曾起有其他地方不能比擬的作用。應當承認,在中華文明萌芽形成的時期,學者們非常關注的所謂跨進文明門檻以及早期發展的那個歷史段落,中原地區的作用是不需要忽視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及後來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等,把研究重心置於中原地區,正是有鑒於此。司馬遷《史記》的一段名言,我多次引用過:“昔天唐人(堯)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讀到這裡,我們要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在這裡發祥和光大?
周昆叔等先生論述的嵩山文化圈,正是在解答這一意義重大的問題。嵩山是中原地區的核心,東為太室,西為少室,廣袤4000平方公里,“以其山體大小適中,中低山叢布,山中夾有較廣的低丘與盆地,水網發達,黃土台地廣布,利於人類生存。……在全新世中期,即距今8000~3000年間,裴李崗、仰韶、龍山和夏商周時期屬亞熱帶,年平均氣溫較今高約2℃,年平均降水量較今高約200毫米,水、熱、生物等資源豐富,能較好滿足人類需要”,因而成為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第1輯)》是近20年來對中原文化核心區嵩山和周邊地區古文化、古環境及其相互關係的多學科綜合研究成果。第一輯輯錄了31篇論文,分為綜合研究、文物考古研究、地質地理研究、史學研究、相關研究5部分,在環境與人、環境與文化的關係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科學概念,闡釋了以嵩山為中心形成的中原古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主源與核心作用。《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第1輯)》適合考古、古文化、地質地理、環境等學科的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閱讀。
圖書目錄
序嵩山文化研究——我們的責任(代序二)
嵩山峻極文昌遠中華文明日月新(代序三)
綜合研究
嵩山文化甲天下
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
地層·環境·嵩山文化圈
再論嵩山文化圈
軒轅黃帝與嵩山——中華民族之根與華夏之中的地域與文化的結合
嵩山文化之我見
嵩山歷史地理若干問題探論
嵩山文化圈初論
河洛文化研究綜述
環境考古·嵩山文化圈研究·文化產業
試論大洪山文化圈
文物考古研究
靈井舊石器遺址研究新進展
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國文化圈中的歷史地位
簡論嵩山地區的夏文化考古研究
夏早期都邑“陽城”與“陽翟”探索
論二里頭文化的發生——嵩山文化圈文明形成過程解讀
關於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現與分布規律的認識
寨根裴李崗文化初步研究
再論新砦陶器蓋紋飾的復原問題
具茨山岩刻古文化等考查紀要
嵩山石刻文化
從文物保護單位及其文化特色看嵩山文化圈
地質地理研究
裴李崗文化農業物質基礎——褐紅色古土壤
洛陽盆地平原區全新世地貌環境演變
嵩山北部伊洛盆地古河道遙感考古研究
雙洎河流域數字環境考古實踐
地形圖三維可視化技術在豫西山區中的套用
河南省原陽縣及附近歷史地理初探
史學研究
鄭州歷史文化遺產述論
中嶽嵩山帝王祭祀封禪文化及特徵
相關研究
“豫”之新解
跋中原地區是中國文明的起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