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影像醫學·呼吸系統卷》於2002年1月出版,至今已7年,7年期間在胸部疾病診斷方面又有了新進展,但呼吸系統卷疾病影像診斷仍以胸片檢查為基礎,胸部OT、MR、PET/CT作為補充,它們與胸片相互印證、相互補充,對於病變基本影像的確認、徵象的補充沒有變,新技術對病變觀察更全面,從這一認識出發,增加了第1版遺漏的部分內容,對重複內容進行了合併,並且對各章內容進行了補充。
目錄
第1章 檢查方法
第1節 常規×線檢查
第2節 數位化×線攝影
第3節 造影檢查
第4節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
第5節 超聲檢查
第6節CT檢查
第7節 胸部CT的掃描方法
第8節 現代CT中的基本概念
第9節 CT圖像的後處理
第10節 MRI檢查
第11節 核醫學檢查
第2章 正常胸部影像學表現
第1節 正常胸部X線表現
第2節 正常胸部CT表現
第3節 正常胸部磁共振表現
第3章 胸部疾病的基本表現
第1節 肺部疾病的基本X線表現
第2節 胸部疾病的基本CT表現
第4章 胸部疾病影像分析方法
第1節 胸片分析
第2節 胸部CT影像分析
第3節 胸部磁共振影像分析
第5章 氣道疾病
第1節 大氣道病變
第2節 小氣道病變
第3節 肺氣腫
第4節 呼氣CT和空氣瀦留
第6章 肺先天性疾病
第1節 肺不發育和發育不全
第2節 肺透明膜病
第3節 肺隔離症
第4節 肺動靜脈瘺
第5節 胰肺囊性纖維化
第6節 肺先天性囊性腺樣畸形
第7章 肺部炎症
第1節 大葉性肺炎
第2節 小葉性肺炎
第3節 支原體肺炎
第4節 過敏性肺炎
第5節 機會性感染
第6節 吸人性肺炎
第7節 克雷伯桿菌肺炎
第8節 慢性肺炎
第9節 肺炎性假瘤
第10節 放射性肺炎
第11節 病毒性肺炎
第12節 間質性肺炎
第13節 局灶性機化性肺炎
第14節 肺膿腫
第8章 肺黴菌病及其他
第1節 肺麴黴病(第狀菌病)
第2節 肺隱球菌病
第3節 念珠菌病
第4節 肺毛霉病
第5節 組織胞漿菌病
第6節 其他
第9章 肺結核病
第1節 病因與病理
第2節 結核病變的動態變化與轉歸
第3節 肺結核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
第4節 結核病的分類及臨床診斷
第5節 各種類型肺結核的X線表現
第6節 支氣管結核
第7節 肺結核合併肺癌
第8節 愛滋病並發肺結核
第9節 胸部CT在肺結核診斷的套用
第10章 肺腫瘤
第1節 肺癌
第2節 其他肺惡性腫瘤
第3節 肺轉移瘤
第4節 肺良性腫瘤
第5節 胸部神經內分泌性腫瘤
第11章 瀰漫性間質性肺疾病
第1節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
第2節 淋巴細胞間質性肺炎
第3節 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
第4節 急性間質性肺炎
第5節 脫屑性問質性肺炎
第6節 呼吸性細支氣管炎伴問質性疾病
第12章 肺寄生蟲病
第1節 肺血吸蟲病
第2節 肺吸蟲病
第3節 肺包蟲病
第13章 職業性肺病
第1節 塵肺
第2節 化學性肺炎
第3節 過敏性肺炎
第4節 有機粉塵毒性綜合徵
第14章 結締組織病及肺血管炎
第1節 結締組織病胸部影像表現的病理基礎
第2節 影像檢查技術比較
第3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
第4節 系統性紅斑狼瘡
第5節 系統性硬化症
第6節 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
第7節 血管炎
第8節 韋格納肉芽腫
第9節 白塞綜合徵
第10節 多動脈炎
第11節 變態反應肉芽腫和血管炎
第12節 風濕熱
第13節 復發性多軟骨炎
第14節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第15節 大動脈炎
第16節 川崎病
第15章 肺出血性疾病
第1節 特發性含鐵血黃素沉著症
第2節 肺一腎綜合徵
第3節 鉤端螺旋體病
第4節 流行性出血熱
第5節 其他原因引起的肺出血
第16章 造血系統疾病
第1節 白血病
第2節 肺惡性淋巴瘤
第3節 組織細胞增生性疾病
第17章 肺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
第1節 肺水腫
第2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第3節 肺栓塞和肺梗死
第18章 肺少見疾病
第1節 胸部結節病
第2節 支氣管肺澱粉沉著症
第3節 肺泡蛋白沉積症
第4節 肺泡微石症
第5節 乾燥綜合徵
第19章 胸部類淋巴組織異常增生症
第1節 巨大淋巴結增生症
第2節 漿細胞性肉芽腫
第3節 肺黏膜相關淋巴瘤
第4節 淋巴細胞問質性肺炎
第5節 肺淋巴瘤樣肉芽腫
第6節 血管免疫母細胞淋巴腺病
第20章 胸壁及胸膜疾病
第1節 胸壁疾病
第2節 胸膜疾病
第21章 縱隔腫瘤
第1節 縱隔腫瘤概論
第2節 胸內甲狀腺腫
第3節 胸腺腫瘤
第4節 縱隔畸胎類腫瘤
第5節 脂肪瘤
第6節 心包囊腫
第7節 惡性淋巴瘤
第8節 支氣管囊腫
第9節 淋巴管囊腫
第10節 縱隔神經源腫瘤
第11節 食管囊腫
第12節 大網膜疝
第22章 胸部外傷
第1節 肋骨骨折
第2節 胸膜損傷
第3節 肺部損傷
第4節 支氣管外傷
第5節 縱隔外傷
第23章 橫膈病變
第1節 橫膈膨升症
第2節 橫膈疝
第3節 橫膈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第4節 橫膈麻痹
索引
編輯推薦
《中華影像醫學(兒科影像卷)》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
序言
兒科影像學是將影像學套用於小兒疾病的發現、診斷、治療和隨訪的一門學科。兒科影像學發展迅速,已成為醫學影像學的一個亞專業。兒童正處於全身組織和器官逐步成長時期,生理、心理和精神狀態不斷發育,日趨成熟。這個時期遺傳性、先天性疾病最多見,感染性疾病容易發生,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超過成人。醫學上小兒成人不同之處很多,年齡越小,差異越大。解剖方面,各器官處於發育成熟階段,如小兒腎臟的重量與體重相比,相對較重,位置相對較低;呼吸管道狹窄,容易阻塞。生理方面,小兒的脈搏和呼吸頻率比成人快。病理變化往往和年齡有關,肺部炎症時,支氣管肺炎多見於嬰幼兒,而大葉性肺炎則多見於年長兒。疾病進程方面,小兒病情變化快,可迅速痊癒,超出一般預測,如骨折之後易於矯正及恢復;腦炎恢復期較短,後遺症般較成人少;也可進展迅速而猝然死亡,多見於急性敗血症、新生兒先天畸形等。兒科疾病9年齡有密切關係,有些疾病僅見於兒童的某一年齡段。兒科學將兒童劃分為新生兒期(出生至生後28天)、嬰兒期(1歲內)、幼兒期(1歲至3周歲)、學齡前期(3歲至7周歲)、學齡期(7歲至12周歲)、青春期(12歲至18周歲)幾個年齡段。應該指出小兒不是成人的縮影。隨著醫學影像學在兒科各系統疾病診治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又鑒於上述小兒疾病的特點,故《中華影像醫學》在修訂時增加了兒科影像學卷。
為了既指出兒科影像學與成人不同之處,又不至於同前面各個分冊內容過多重複,故在每個系統的疾病診斷中,重點介紹兒科常見疾病的影像學診斷內容,成年人常見疾病不作敘述或一帶而過。各個疾病的影像學表現包括普通X線成像、多層螺旋CT、磁共振、超聲等。該書邀請武漢兒童醫院、四川大學學華西第二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安徽省兒童醫院、湖南省兒童醫院、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和天津市兒童醫院等多位長期從事兒科影像診斷工作的醫師共同參與,並參考了近年來國內外的權威文獻資料編寫而成。其內容符合國情及兒童專科醫院的特色。書中有意側重一些CT、MRI的文字描述和圖片病例資料,彌補這些方面兒科參考書籍相對較少的不足。該書分五篇,介紹了顱腦、肺、縱隔、心血管、腹部、盆腔、骨骼等部位的兒科疾病。該書圖文並茂,將科學性和實用性互相結合,以實用為主,為求使本書能成為兒科醫學影像診斷工作者及兒科臨床醫生必備參考書之一,編寫之初,在確定本書目錄和寫作重點上吳恩惠教授生前給予很多悉心指教,在此,全體作者對吳恩惠教授深表敬意和懷念。天津市兒童醫院趙濱醫師利用業餘時間為本書系統整理做了大工作,劉薇醫師為本書繪圖,在此一併表示謝意。由於編者劉薇有限,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給予批評評和指正,對此我們深表謝意。最後,我們再一次對以吳恩惠教授為代表的放射學界老前輩對我們的關心指導,以及張雲亭教授和白人駒教授的不斷幫助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