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實用對聯精選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對聯是一種源遠流長、雅俗共賞的套用文體,在古代,每當年終歲首及節日喜慶之時,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均撰對聯除舊迎新。人們將所有的情懷、哀思和祈盼都濃縮在對聯中,它可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縮影。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 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公元964年除夕,後蜀之主孟昶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元曰》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民間貼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對聯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古往今來,佳聯妙對何止萬千!本書根據現代家庭及各行各業的需要,從實用的角度精選了一萬三千餘副對聯,並按照節日、婚嫁、生育、賀壽、喪葬、宅第、行業、風景名勝、修養勵志等方面進行分類,條理清晰,查閱十分方便,適合廣大城鄉讀者閱讀和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