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戲院

1912年建立的中華大戲院前身為春桂茶園,民國元年10月10日開幕,1924年拆除。1913年建立的中華大戲院座落於老西門中華路上。

介紹

前身為春桂茶園。民國元年(1912年)10月10日開幕,稱中華大戲院,由王又宸、俞振庭、朱德山等首演。是年10月16日孫中山在此作有關鐵路國有化演講。此後戲院多次易主更名,民國6年改名亦舞台。民國8年五四運動爆發,在此演出的演員馮子和提出罷演的號召,組織“伶界救國十人團”並在此召開伶界大會,在戲劇界和整個社會造成很大影響,民國9~13年間,荀慧生與王又宸合作演出《諸葛亮招親》一劇,具有南派風格。蓋叫天的《寶蓮燈》成為他早期代表作之一。民國11年(1922年)馬連良在《打漁殺家》中巧妙地解決角色服飾中的“鞋靴之爭”。贏得好評。是年秋邀程硯秋首次在滬演出於此,一炮而紅。民國13年(1924年)戲院被拆除。

簡介

中華大戲院,座落於老西門中華路上,始建於1913年,建成於1914年,系一座二層磚木結構建築,為上海市現存最老的一座戲院。該戲院,初名共和影戲院,為老城廂內最早放映無聲影片的戲院。1940年改名為中華大戲院。1946年6月,戲院停放電影,改演越劇。解放後,該戲院仍演越劇。1969年停演越劇,改放電影。1989年,該劇場與珠海華夏裝修工程公司聯營承包,開設上海華夏幻彩音樂噴泉遊樂場,從該劇場業務變更中,可以看出電影和戲曲事業的起伏,經營劇場的難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