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的“問題與主義”究竟是什麼?
中國會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能否避免蘇聯亡黨亡國悲劇?
中國如何走出“修昔底德陷阱”魔咒?
中國“十三五規劃”需要關注什麼?……
問題是時代的先聲,也是改革的導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須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正視問題的清醒、解決問題的擔當。
過去三百年的世界經驗,未來三十年的中國考驗,跨越陷阱,打破魔咒。
中國經濟學歷史學派新作,開啟中國思想市場,讓中國更有前途和信心。
探尋歷史真知,鏡鑒當下迷思。
直擊要害話題,映照未來大勢。
在這裡,看懂過去的世界與未來的中國。
今後數年,很多大事件將與本書相關聯。
內容推薦
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在近三個世紀裡,在全球200多個經濟體中,只有60多個順利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目前絕大部分還停留在中等收入階段。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似乎成了一些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而跳出這個陷阱則是一個“反現象”。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增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當下,中國正處於中等收入發展階段。今後20—30年是中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考驗期,是中國能否跳出這個陷阱、順利進入高收入國家的關鍵時期。
本書從中等收入陷阱出發,立足於“十大關係”,重談“問題與主義”,論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徵、原因、對策以及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以期對中國有所啟示。同時,書中從中等收入陷阱涉及到的十大關係入手,探究蘇聯解體的深層原因,以期對中國有所警示。
書中的一條主線是新中國建立後及至當下中國“十大關係”的歷史演變及問題解析,兩條副線分別是中等收入陷阱和蘇聯解體對應的十大關係經驗教訓。書中提出開啟中國“思想市場”、調適“國家主義”、修正“GDP主義”等內容具有一定的創新價值和意義。
本書洞穿時代表象,撥開華麗外觀,集批判性、建設性為一體。作者以現實觀察者和歷史探究者的獨特視角,對中國經濟社會狀況進行了大膽而深入的系統化、全景式分析,內容涵蓋國家與公民、生態與經濟、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國內與國外等十大關係,最後提出了“調適國家主義”“修正GDP主義”“破除二元主義”“彌救虛無主義”“警惕霸權主義”等十大對策要點。
本書站在民間立場,本著公心和理性,尊重歷史和當下,以真切而憂忡的心情來述評歷史和當下的經驗教訓,其中縱然是平鋪直敘,冷眼靜觀,但亦可見縱橫內外,滿腔赤誠。
學者推薦
茅于軾
經濟學思想理論是對經濟現實的一種反映和詮釋,世界經濟學研究的中心總是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結合在一起。從經濟史的演進來觀察,經濟學理論多產生於經濟活躍之地。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經濟活動的不斷擴大,中國也必將成為世界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和重點區域,中國也應該有自己的經濟學“主義”。(茅于軾: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人文經濟學會理事長)
魏傑
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科學、人文科學,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有人去梳理和傳承。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時代的學人都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不僅要“顧後”遙望過去,還要“瞻前”展望未來,同時應以“人”的發展作為最後歸宿。中國經濟學的發展需要有歷史眼光、人文情懷和現實主義批判精神,以增進理論的解釋能力和套用價值。(魏傑: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曉波
這是一部用心的經濟史著作。書中觀點或可商榷,其中論述或有漏疏,但作者的此番努力,頗值得稱道。對於關注和研究今日中國經濟發展者而言,本書自有其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鑑意義。推薦一讀。(吳曉波:著名財經作家,“藍獅子”圖書出版人)
仲大軍
在很多外國人眼裡,中國沒有經濟學,沒有著名的經濟學家,中國是個沒有理論、沒有體系的無足輕重的國家。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國家裡,三十多年來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聰明在什麼地方,缺陷在什麼地方,還有哪些不足,這些都是中國今天應該認真總結思考的。在這個意義上,此書的出版正適逢其時,合乎其要。(仲大軍:知名經濟觀察家,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
賀雄飛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孕育著新的理論思想。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世界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期望也在增大,中國經濟學不應當僅僅是他國理論的模仿者和追隨者,而應當有所發明創新。中國經濟學者需要把中國的經驗加以總結、提煉和升華,為中國經濟學走向國際化鋪展道路。(賀雄飛:著名出版家,中國猶太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教授)
郭宇寬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過去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似乎不再那么靈驗了,“淺處的石頭摸遍了”,中國已進入“深水區”。這本集理論與套用相結合的著作,不唯書,不唯上,不虛美,不隱惡,客觀務實,對中國持續、深入地開展經濟社會改革,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啟發性,值得一讀。(郭宇寬:資深傳媒人,開放力商業思想論壇總幹事)
作者簡介
馬遠之,經濟學者,評論員,絲路財經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經濟史、產業經濟學、市場價格學,首倡建立中國經濟學“歷史學派”,開創中國“社會市場經濟學”和“家庭經濟學”研究先河。西安交通大學產業與貿易經濟系畢業,從事過記者、經濟師等工作。調研、撰寫過多篇內參及內部分析報告,著有《被遺忘的較量——辛亥沉思錄》《中國的光榮與夢想——21世紀前十年中國鏡像》《未來會好嗎?——決定我們發展變革的“理”與“力”》《世界六百年與中國六十年:從重商主義到新結構主義》《過去三百年的世界與未來三十年的中國: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與鏡鑒》《中國有一套:基於“五年計畫”的中國經濟史評析》等作品。
作者理論
近年來,作者研習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觀點包括以下八個方面(不僅僅局限於本書):
一、建立中國“社會市場經濟”
新中國對經濟體制的探索與實踐,以及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大致要經歷“計畫經濟—有計畫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這樣一個複雜漫長過程。儘管對中國經濟體制還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見和認識,但大多已經認同了市場經濟這個基本方向和路徑。
當下中國要建立的是一種“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或模式,其基本內容與特徵是“市場經濟+社會保障+巨觀調控”。這種模式一方面強化市場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經濟效率;另一方面又在經濟發展中引入“國家”和“社會”的因素,通過巨觀調控和社會保障,改善經濟發展的公平性和正義性。
中國社會市場經濟將個人的自由創造和國家的巨觀調控以及社會的安全保障統籌考慮,實現市場、國家和社會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保護社會免遭市場的侵犯,是一種 “有人性的市場經濟”。
二、創建中國經濟學“歷史學派”
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大致走了一條與德國歷史學派理論頗相吻合的道路,無論是在計畫經濟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後,歷史學派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經驗與模式具有很強的解釋性和說服力,對當下及今後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以及所要走的道路,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德國歷史學派能夠為構建中國的“國家、國民經濟學”提供很好的參照,因此有必要創建中國經濟學“歷史學派”,運用歷史主義方法論,分析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問題,總結經驗教訓,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改革發展提供理論參考和借鑑。
三、開啟中國“思想市場”
中國自近代以來,“問題與主義之爭”的思想文化交鋒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以某種形式集中爆發。
中國要想有一個充實而精彩的未來,需要在精神思想上有一次新的煥發。當今中國有必要再來一場新的“問題與主義之爭”,以開啟中國思想市場。
中國人的創造力還遠沒有釋放出來,思想市場的開放與發展將會讓知識與創新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會讓中國更有前途和信心。
四、構建“中國經濟學”
新中國的經濟史,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史,無論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都沒有提供一個完滿周全的解釋。雖然這兩大理論體系本身都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某些理論參考和指導,但是又都不能從根本上、全面地解釋中國經濟制度與經濟現象。
如何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增強中國經濟學的解釋性和說服力,是中國經濟學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於此,研究和構建“中國經濟學”就變得十分必要。
構建中國經濟學既要克服片面的標準化、國際化的教條主義思維,又要走開放融通、兼容並包、廣泛學習的道路。德國歷史學派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解釋能力和啟示意義,能夠為構建中國經濟學和創新中國發展模式提供更好的參照。
五、中國經濟的“問題與主義”
對於當下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與挑戰,中國經濟政策的理論選擇需要倡導一種“多元主義”或“綜合主義”。無論是重商主義、凱恩斯主義,還是古典自由主義、供給學派、抑或是結構主義、新自由主義,對於中國經濟而言都是需要的,但同時各自都不是萬能的,它們需要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綜合運用。
儘管解決中國經濟“問題”需要多種“主義”,但與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相適應,處於主導和突出地位的應該是“(新)結構主義”和“供給主義”,這是當下和今後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思想理論的重中之重。
六、治衡中國“問題”的“主義”
當下中國在經濟、社會、政治等領域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在失衡對立中,一方處於強勢,一方處於弱勢,而且“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些不平衡的經濟、社會、自然結構,導致不平衡的矛盾加劇,正把中國推向一種整體性失衡的危險境地。
既然中國的問題是各種關係的失衡,那么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就是“治衡”,對應的主義或政策措施就是制衡各種關係,即:針對“國家與公民”的失衡關係,需要“調適國家主義”;針對“生態與經濟”的失衡關係,需要“修正GDP主義”;針對“幹部與民眾”的失衡關係,需要“拆解權貴資本主義”;針對“城市與農村”的失衡關係,需要“破除二元主義”;針對“貧者與富者”的失衡關係,需要“打破利益集團”;針對“中央與地方”的失衡關係,需要“分權讓利”;針對“政府與市場”的失衡關係,需要“規制權力”;針對“經濟與社會”的失衡關係,需要“彌救虛無主義”;針對“法治與人治”的失衡關係,需要“弘揚法治主義”;針對“國內與國外”的失衡關係,需要“警惕霸權主義”。
七、中國家庭經濟學芻議
家庭作為一個綜合的、中觀的經濟行為主體,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經濟的成就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家庭經濟學的成功。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一種基於家庭生產、消費、決策作出的理性制度安排,以實現家庭幸福最大化為目標,滿足了家庭“經濟人”的各種自利性需求。
從家庭經濟學的婚姻成本理論來看,中國社會結婚率降低和離婚率增加的基本原因是:結婚的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上升,離婚的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下降或太低;另外從獲益的角度來講,家庭婚姻所獲得的收益減少也會導致結婚率下降和離婚率上升。
從家庭經濟學的生育成本理論來看,中國社會生育率下降的基本原因是:生育的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上升,人們生育孩子需要耗費的人力、資本和時間等投入增加,即所需要的家庭稀缺資源增多;與此同時,人們生育孩子所獲得的效用卻降低,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下降。
八、向德國學習
當今世界上最值得中國學習的對象可能不是美國,也不是俄羅斯或日本,而是德國。無論是中國經濟學“歷史學派”,還是“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都需要向德國學習。
而向德國學習不僅僅局限於這兩點,還包括德國先進的科技、精良的產品、多樣化的人才定位、尊重知識的品行、崇尚理性的思維、務實嚴謹的作風、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共識型民主制度、以及自由、創新、有思想的國家氛圍等。
書摘插畫
圖書目錄
引論 治衡
第一節 “問題與主義”之困
“問題與主義”及“‘左’與右”的考量
中國需要一場新“問題與主義之爭”
治衡中國
第二節 “中等收入陷阱”之謎
難以跨越的“陷阱”
失衡發展的代價與教訓
中國的挑戰與考驗
第三節 蘇聯解體之惑
失衡的蘇聯
另類“中等收入陷阱”落入者
蘇聯解體及其警示
第一章 調適國家主義——【國家與公民】
第一節 公民權利的崛起
從“螺絲釘”到“釘子戶”
“爭民權”與“限國權”
從“順民”“暴民”到“公民”
第二節 “國富論”與“民富論”
“國富民窮”的矛盾
誰妨礙了我們的幸福?
從“國富民窮”到“民富國強”
第三節 日本:“以民為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畫”
從“強國論”到“翻番論”
均衡發展
“國富”與“民富”的同步增長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收入倍增計畫”?
第四節 蘇聯:“以人為代價”的“現代化”
“國富民窮”及“國強民弱”的困境
偽“現代化”
“廚房辯論”的預示
第五節 調適“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的魅力與缺陷
調適“國家主義”或走向“公民主義”
第二章 修正GDP主義——【生態與經濟】
第一節 生態夢的挑戰
中國夢的生態考驗
沉重的代價
中國夢的資源壓力
第二節 “粗放式”增長之路
“黑色”GDP
“大而不強”的癥結
第三節 日本:高質量財富之路
從“公害大國”到“清新島國”
日本環保的啟示
經濟質量的提升
產業結構的啟示
第四節 蘇聯:“死胡同”之路
沉重的“翅膀”
“強而不富”的困境
走向“死胡同”
第五節 修正“GDP主義”
“GDP主義”之過
樹立正確的“GDP觀”
通往生態文明之路
第三章 拆解權貴合謀——【幹部與民眾】
第一節 幹群關係的形態與考驗
幹群關係的五種形態
“公務員”也是“服務員”
腐敗的考驗
第二節 新加坡:讓腐敗者身敗名裂、傾家蕩產
與腐敗決裂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第三節 蘇聯:特權的罪與罰
蘇聯的“掘墓人”
政治命運的掌控者
在自己的葬禮上致富
第四節 拆解權貴合謀
權力與資本的合謀
畸形的政治經濟形態
第四章 破除二元主義——【城市與農村】
第一節 城鄉關係的演繹與變遷
從“以農村為重心”到“以城市為重心”
農村的“黃金年代”
第二節 二元體制下的“三農”問題
城鄉三大差距
以“三農”為代價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第三節 制度性悲劇
第四節 韓國:舉40年之力建設新鄉村
“新村運動”的發起與推進
全方位成就
“新村運動”的啟示
第五節 蘇聯:農民的悲劇與報復
列寧時期:“戰時共產主義”的選擇
史達林時期:“農業集體化”的悲劇
赫魯雪夫時期:“墾荒運動”的代價
勃列日涅夫時期:“捧著金飯碗挨餓”
戈巴契夫時期:糧食問題遏住“咽喉”
第六節 破除二元主義
從“農村哺育城市”到“城市反哺農村”
給農民同等權利和國民待遇
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第五章 打破利益集團——【貧者與富者】
第一節 貧富分化的形成及後果
從“一大二公”到“先富後富”
“兩極化”下的中國圖景
富者恆富貧者恆貧
第二節 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誰妨礙了窮人致富?
富人的“原罪”
第三節 拉美:“兩極化”陷阱
“拉美化”與“兩極化”
“兩極化”的深層原因
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第四節 蘇聯:被遲滯和操縱的改革
三大利益集團
維護既得利益
被綁架的改革
第五節 打破利益集團
被固化的經濟社會
突破既得利益者重圍
第六章 分權讓利——【中央與地方】
第一節 “一收就死”與“一放就亂”
“收權”與“放權”的循環怪圈
“政治上的集中”與“經濟上的自主”
第二節 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及其根源
中央與地方的十大矛盾
地方為什麼“不聽話”?
第三節 日本:從“集權”到“分權”
持續的分權改革
轉移支付
動態平衡
第四節 蘇聯:地方與中央的決裂
從“單一制”到“聯邦制”
“中央本位主義”與“地方分散主義”
來自地方的革命
第五節 分權讓利
“集權”與“分權”
制度化分權
第七章 規制權力——【政府與市場】
第一節 波折式“計畫之路”
合乎歷史邏輯的選擇
計畫體制的形成及演變
“計畫”的弊端
第二節 艱難的“市場之路”
來之不易的市場經濟
從“全能政府”到“效能政府”
第三節 中國市場經濟的十大問題
第四節 智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經驗
從“進口替代”到“新自由主義”
從“激進休克”到“漸進可控”
智利的經驗與啟示
第五節 蘇聯:成也“計畫” 敗也“計畫”
高度集中的模式
“計畫”的奇蹟與局限
被僵化和誤導的改革
第六節 規制權力
權力的“禍患”
讓權力退出市場
第八章 彌救虛無主義——【經濟與社會】
第一節 誠信危機之亂
“喪德敗信”之亂象
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第二節 心理危機之痛
個人恐怖主義
為什麼不開心?
第三節 信仰危機之茫
從“全民統一”到“多元選擇”
尋找心靈的慰藉
第四節 人心為什麼“亂”了?
第五節 新加坡:建立精神信仰體系
強大的精神信仰體系
密集的道德網路
第六節 蘇聯:精神支柱的坍塌
列寧時期:建立起全民信仰
史達林時期:被鞏固和扭曲的信仰
赫魯雪夫時期:信仰體系開始動搖
勃列日涅夫時期:信仰危機擴大化
戈巴契夫時期:信仰體系崩潰
第七節 彌救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陷阱
信仰的基元
第九章 弘揚法治主義——【人治與法治】
第一節 從“人治”到“法治”
“人治”與“法治”的論爭
法治的探索與實踐
第二節 “權”與“法”的抗衡
法治建設的短板
文化與制度的束縛
第三節 新加坡:盛世亦用重典
第四節 蘇聯:“人治”的悲劇
列寧時期:奠定法制基礎
史達林時期:貫行“人治”
戈巴契夫時期:有“法制”而無“法治”
“人治”決定“法治”
第五節 弘揚法治主義
第十章 警惕霸權主義——【國內與國外】
第一節 世界關於中國的“十大論調”
第二節 “西方中心主義”的偏見
從“挨打”“挨餓”到“挨罵”
中國為什麼“挨罵”?
第三節 中國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
第四節 “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
“韜光養晦”的價值
“有所作為”的選擇
第五節 拉美:霸權主義經濟哲學的試驗場
“拉美陷阱”與新自由主義
拉美大陸的“經濟政變”
“拉美陷阱”的幕後推手
新自由主義“惹的禍”
霸權主義國家的經濟哲學
第六節 蘇聯:被“孤立”和“暗算”的大國
從“國際主義”到“霸權主義”
被“孤立”的大國
被“暗算”的大國
謹防“軟硬兼施”的計謀
第七節 中國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歷史的“鐵律”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警惕霸權主義
新書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