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玄武觀

中江玄武觀

中江玄武觀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江縣凱江鎮玄武村玄武山頂,今玄武公園內,隔東江(東溪)與對岸銅魚山和聯雲塔(南塔)遙遙相望。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江玄武觀中江玄武觀
中江玄武觀始建於東晉,重建於唐乾元二年(759),再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2008年汶川地震後再次維修。
玄武觀及其所在的玄武山歷來為中江歷史、名勝之地,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及杜甫等多位歷史名人均曾到此遊歷並留下詩文。玄武觀亦是佛、道兩教競爭、更替的歷史見證。該建築群對於研究中江歷史文化、宗教和古建築藝術均具有重要價值。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全部建築依山而建,呈複合四合院布局,有大殿三座和山門、廂房、望樓及亭閣等築,占地面積2270平方米,建築面積953平方米。玄武觀正殿(三清殿)為木結構單檐歇山式簡瓦屋頂建築,飛檐翹角,舒展長大,線條柔和,尚留有唐代建築遺風。穿逗式梁架,闊三間13.8米,進深三間12.65米。其中山門為石結構牌樓式建築;真武殿(前殿)、三清殿(正殿)、玉皇殿(後殿)均為木結構歇山式建築;大殿兩側為左右廂房、望樓;左前側山角還建有亭台。

景觀

玄武山,又名三隅山、真武山、大雄山。其山自中江舊城外東北方而來,宛如長蛇,曲折起伏於城東,又轉向東南,再如靈龜凸伏於舊城東南二里開外的東溪之濱,隔水與對岸銅魚山相望,被古人稱為蜀郡三靈峰之一。舊志載:“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又名大雄山,在縣東南二里許,其山六屈三起,有玄武之象”。山周回三里,氣勢連貫曲折,左邊山勢蜿蜒,像一條長蛇,右邊山頭隆起如龜,盤踞於東溪之濱,龜蛇相纏,渾為一體。在中國古代,玄武為北方之神,源於古人對星象和動物的崇拜,其形象為龜蛇相纏的圖案。玄武山大概因其山形而得名,玄武觀聳立在龜形靈峰之上,寺因山名,更因山顯。中江史上之設玄武郡、玄武縣皆因此山而得名。
中江縣城區曾有八處名勝景點:聖泉紋石、紅岩曉韻、寶城瑞魁、西江夜釣、萬柳逵龍、靈皈響壁、棲妙飛霞、三台續脈。號稱八景,馳名川內。
寶城瑞魁:古時候,魁山又名伍城山、寶城山。魁山面向縣城的陡壁上有兩個圓崖,儼如兩隻睜開的眼睛,高寬皆有丈余。風水先生認為,這是縣內民風彪悍的根源。縣令在修築東溪河堤的時候,命令石匠用岩石築堤,於是采走了這兩處圓崖,在圓崖遺留的部位為了表示崇尚文教,寓奪文魁,便刻上一個“魁”字。此後,寶城山便更名為魁山。“魁”字刻於魁山西北面懸崖,長寬五尺許。鄉試的時候,若字跡鮮明,五里外皆可見,那么參加考試的人必有中魁的。“魁”字的明亮或暗淡,會預測參加鄉試的人是否奪魁。據不完全統計,宋、明、清三代全縣舉人,貢生共704人,其中進士55人,進士中著名的有蘇易簡、蘇舜欽、蘇舜元、彭襄、孟邵、王乃徵等,相傳在他們奪魁之年,魁字都特別明顯。
三台續脈:亞松山(位於魁山東面與玄武山北面)、玄武山以及銅魚山(位於南塔身下),這三座山被稱為三台,他們山麓相連,山頂相對望。其山麓相連如同一條條的大地之脈起伏涌動為縣城的鎖鑰。王煒在詩中詠道(三山繞郭象星台,鼎峙城南面斗魁。磊落生成天挺秀,森疏羅列脈聯胎。蓬瀛不訪神仙去,華岳疑飛凱水來。可認亞松留古筆,尋名何用費心猜。)
萬柳逵龍:玄武山和銅魚山之間,中空而東溪注之,前人為了彌補形勢上的欠缺,沿溪兩岸栽種柳樹兩萬顆。
棲妙飛霞:傍晚站在高處遠望棲妙山(西山)那一方向的的天空雲蒸霞蔚氣勢飛鴻。
清初,江流未改之前,凱江和東溪原本交匯於銅魚山下,二水合流後,再經玄武山與銅魚山之間峽口奔流遠去,玄武與銅魚二山就猶如關鎖兩江水口的神獸踞於江邊。青山疊翠,江水滔滔,風帆上下,山川景色蔚為壯觀。至今玄武觀真武殿門上還保留著一副古聯:“遊覽踞高峰聽兩派江流東河水匯西河水,登臨來勝地看四圍山色南塔雲聯北塔雲”就是當時景觀之真實寫照。
“聖泉紋石”:玄武觀北側亞松山(玄武山麓之一)腳下,古有淵泉,泉水長流不乾,淵內產紋石(中江菊花石,又稱棋石)。舊志載:“(玄武)山下有淵,產文石,隱隱然有龜蛇之紋”。古人將其淵泉稱之為“聖泉”,曾於泉邊建有亭閣,豎碑以志,此為中江古八景中的“聖泉紋石”。
據史料記載,唐總章二年(公元699年)9月9日,詩人王勃(字子安)和好友盧照鄰、邵大震相諧,同登玄武山遊覽,面對絕妙佳境,三人思緒萬千,王勃揮筆寫下了著的《道君廟賦》,《聖泉宴》、《道君廟》、《九日豋玄武山旅造眺》一賦三詩並序,同行二人亦賦詩唱合(文見《全唐詩》)。王勃在道君廟詩序中。將玄武山譽為蜀君三靈峰之一而大加讚嘆,又在《聖泉宴》詩中這樣寫到: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
影飄垂葉外,香度落花前。興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煙。
《九日登玄武旅眺》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和王子安旅眺》盧照鄰
九月九日照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望同想鴻雁天。
《和王子安旅眺》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次唐王勃玄武山聖泉韻》明-兵部尚書餘子俊
青鞋布襪徒層巔,望道其如未及泉。天近尋常塵不到,旬當十四月猶弦。
山花亂落誰為掃?野鶴相隨或在前。老我重來應指日,山靈珍重護寒煙。
《次前韻》明-湖廣提督楊春
丹岩翠壁接雲巔,玄武山前涌聖泉。一水靜中拖綠黛,萬松深處響冰弦。
登臨恍憶崑崙頂,唱和渾疑太華前。緬想昔人增感慨,數聲啼鳥度晴煙。
《玄武山聖泉》清-潼川州牧吳樹臣
清萍綠映一溪灣,曲磴流泉瀉碧山。芳宴詞人標絕唱,松聲猶響白雲間。
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唐代詩人杜甫在避亂流寓梓州期間,也先後瀏覽了玄武縣(中江古縣名)和銅山縣。當他來到玄武山乾昌寺時。看到這裡“風帆山下,雲樹蒼茫,廟宇弘麗”,便不思離去,飽覽了山、寺風光又特地仔細欣賞了室內壁畫,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題玄武禪師屋壁詩詩中寫道: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州;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游。
錫飛常進鶴,杯渡不驚鷗;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
高度讚美了室內精湛的壁畫藝術。宋元豐年間,蘇東坡在寫給中江縣縣令程建用(彝仲)的書信《答程彝仲書》中也曾寫道:“又讀別紙,所記山水園亭之勝,廢卷閉目,如到其間”。
玄武觀就是在這“山川秀拔,殆冠東蜀”之地上,被受著天氣之靈氣,歷代不乏高僧,名道住持,四時香火不絕,鍾罄之聲悠揚,殿宇崢嶸而又顯得青郁飄渺,它與周圍山色和諧交融,連同山下的“聖泉紋石”,沿東溪河畔的“萬柳逵龍”和那山勢綿亘而成的“三台續脈”三大古景,以及銅魚山上的聯雲塔歷來都是中江遊覽觀光的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