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杯

中歐杯

1927年7月17日,在奧地利足協主席胡戈·邁斯爾的倡議下,各方在威尼斯通過決議,同意聯合舉辦一個由中歐地區的俱樂部參加的賽事——米特羅帕杯,正式比賽也在同年如期舉行(由於參賽隊皆為中歐地區的俱樂部隊,故又稱中歐杯)。

中歐杯簡介

1927年7月17日,在奧地利足協主席胡戈·邁斯爾的倡議下,各方在威尼斯通過決議,同意聯合舉辦一個由中歐地區的俱樂部參加的賽事——米特羅帕杯,正式比賽也在同年如期舉行(由於參賽隊皆為中歐地區的俱樂部隊,故又稱中歐杯)。首屆中歐杯有八支球隊參加,由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四國分別派出各自聯賽的冠亞軍球隊參賽,八支球隊捉對廝殺(同國球隊不相遇),以主客場兩回合的方式進行淘汰賽。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斯巴達隊充分利用了主客場規則,首回合主場以5∶1大勝奧地利阿德米拉隊,即使接下來在客場以3∶5失利仍得以晉級。之後在與布達佩斯MTK隊的半決賽中,雙方兩回合比賽戰成了2∶2。由於當時還沒有點球決勝的規則,兩隊原本應當再進行一場附加賽,但此時布達佩斯MTK隊內卻爆出醜聞,該隊在半決賽中有一名出場球員被查出並未在俱樂部正式註冊,於是賽事組委會判定布拉格斯巴達隊直接晉級決賽。
受到幸運女神眷顧的布拉格斯巴達隊在決賽中繼續把握住先打主場的優勢,在第一回合就以6∶2橫掃維也納快速隊。在接下來的客場比賽中,他們僅以1∶2小負,最終以兩回合7∶4的總比分贏得了首屆中歐杯冠軍。該隊前鋒約瑟夫·西爾尼也以五個進球榮膺最佳射手,讓捷克斯洛伐克人在這屆比賽中出盡了風頭。
歷屆冠軍
1927 布拉格斯巴達(捷克斯洛伐克)
1928 費倫茨瓦羅斯(匈牙利)
1929 烏伊佩斯特(匈牙利)
1930 維也納快速(奧地利)
1931 維也納第一(奧地利)
1932 博洛尼亞(義大利)
1933 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
1934 博洛尼亞(義大利)
1935 布拉格斯巴達(捷克斯洛伐克)
1936 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
1937 費倫茨瓦羅斯(匈牙利)
1938 布拉格斯拉維亞(捷克斯洛伐克)
1939 烏伊佩斯特(匈牙利)
1940 費倫茨瓦羅斯(匈牙利)/布加勒斯特快速(羅馬尼亞)*
*因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對西本比爾根(即特蘭西瓦尼亞)的主權產生爭議,故決賽未舉行。詳情請查閱“維也納仲裁”。
以上是中歐杯含金量最高,在歐洲地位最顯赫的時期(相當於現在的歐冠)。尤其以1929-1937年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義大利四國頂級豪門薈萃之時最盛。
1951 維也納快速(奧地利)【Zentropa Cup】
1955 MTK匈牙利人(匈牙利)
1956 瓦薩斯(匈牙利)
1957 瓦薩斯(匈牙利)
1958 貝爾格勒紅星(南斯拉夫)【Donau Cup】
1959 國防(匈牙利)
1960 匈牙利(本屆賽事以各國俱樂部的總成績排定國家名次)
1961 博洛尼亞(義大利)
1962 瓦薩斯(匈牙利)
1963 MTK匈牙利人(匈牙利)
1964 布拉格斯巴達(捷克斯洛伐克)
1965 瓦薩斯(匈牙利)
1966 佛儸倫薩(義大利)
1966/67 特爾納瓦斯巴達克(捷克斯洛伐克)
1967/68 貝爾格勒紅星(南斯拉夫)
1968/69 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捷克斯洛伐克)
1969/70 瓦薩斯(匈牙利)
1970/71 NK些里克(南斯拉夫)
1971/72 NK些里克(南斯拉夫)
1972/73 塔塔班亞礦工(匈牙利)
1973/74 塔塔班亞礦工(匈牙利)
1974/75 蒂羅爾因斯布魯克(奧地利)
1975/76 蒂羅爾因斯布魯克(奧地利)
1976/77 伏伊伏丁那(南斯拉夫)
1977/78 貝爾格勒游擊(南斯拉夫)
以下是中歐杯由各國乙級聯賽冠軍或頂級聯賽下游球隊參賽時期,對於衡量歐洲各國中下游球隊的水準有著重要的意義。
1979/80 烏迪內斯(義大利)
1980/81 撲雷索夫(捷克斯洛伐克)
1981/82 AC米蘭(義大利)
1982/83 瓦薩斯(匈牙利)
1983/84 艾森施塔特(奧地利)
1984/85 伊斯克拉(南斯拉夫-波赫)
1985/86 比薩(義大利)
1986/87 阿斯科利(義大利)
1987/88 比薩(義大利)
1988/89 俄斯特拉發礦工(捷克斯洛伐克)
1989/90 巴里(義大利)
1990/91 都靈(義大利)
1991/92 布拉卡BL(南斯拉夫)

義大利引領變遷

在中歐杯成功舉辦了兩屆後,該項賽事在1929年迎來了一次重要變革,義大利取代南斯拉夫成為了新的參賽國,從而進一步提升了該項賽事的含金量。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歐堪稱國際足壇整體水平最高的一個地區。在1934年舉行的第2屆世界盃上,四強中的義大利隊、捷克斯洛伐克隊和奧地利隊全都來自於中歐(寬泛概念),最後義大利隊贏得了冠軍。四年之後,第3屆世界盃的決賽又在義大利隊和匈牙利隊這兩支中歐球隊之間進行。至於來自這些國家的俱樂部球隊,自然也被認為代表了當時足壇的最高水平。

賽事的國際化色彩愈發濃厚

由此可見,在中歐杯剛剛問世的那個年代,這項賽事在歐洲的地位絲毫不遜於如今備受矚目的歐洲冠軍聯賽。也正如冠軍聯賽的發展一樣,中歐杯同樣經歷了一個大規模擴軍的階段。從1934年開始,每個國家的參賽球隊數量上升到四支,使得中歐杯的參賽規模擴大到了16支球隊。
除此之外,中歐杯還經常邀請傳統參賽國以外國家的俱樂部參加,比如在1936年,瑞士足協就受到了中歐杯的邀請,四支瑞士球隊分別與四個傳統參賽國的各一支球隊捉對廝殺,資格賽勝者出現在接下來的16強淘汰賽中。一年之後,除了瑞士繼續受到邀請之外,來自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球隊也出現在了中歐杯賽場上,使得該項賽事的國際化色彩愈發濃厚。
在當時參加中歐杯的球隊中,出現了不少如今仍耳熟能詳的名字。曾在上世紀30年代贏得意甲五連冠的尤文圖斯是中歐杯的常客,至於國際米蘭,則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曾經以“安布羅西亞納”這個隊名參賽。
雖然國際米蘭從未贏得過中歐杯的冠軍,但當時效力於該隊的傳奇巨星朱塞佩·梅亞扎,卻成為這項賽事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1930年,年僅20歲的梅亞扎首次參加中歐杯就以打進七球的表現榮膺最佳射手稱號。1933年,他在幫助國際米蘭贏得亞軍的同時,還以五粒進球與其他三位球員並列成為最佳射手。1936年,他又在中歐杯上打進了十球,第三次獲得了賽事最佳射手的稱號,這也創造了一個空前絕後的紀錄。

被三大杯擊敗

如日中天的中歐杯,在上世紀30年代後期受到了歐洲政治局勢的影響。隨著奧地利在1938年遭到德國的吞併,在這一年舉行的中歐杯上,也就沒有了來自奧地利的球隊。接下來在1939年和1940年,參賽規模被縮減到了八支球隊,尤其是1940年的中歐杯,更是一直被籠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之中。當時在半決賽結束之後,原本將由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快速隊和匈牙利的費倫茨隊爭奪冠軍,但隨著納粹鐵蹄橫掃歐洲,決賽再也沒有獲得舉行的機會,中歐杯也陷入到了長期停辦的狀況中。

重新得以舉辦

直到1951年,中歐杯才重新得以舉辦,但比賽名稱從原先的“Mitropa Cup”變為“Zentropa Cup”,其影響力也遠遠無法與二戰前相比。1951年舉行的這屆比賽,只有維也納瓦克、維也納快速、義大利拉齊奧以及南斯拉夫的薩格勒布迪納莫這四支球隊參賽。而且在那之後,中歐杯又一度停辦,直到1955年才重新開戰,這次參賽球隊增加到了十支。

中歐杯不再受寵

1955年,歐洲足聯正式推出了在各國聯賽冠軍之間進行的歐洲冠軍杯,後來歐洲優勝者杯和歐洲聯盟杯也相繼問世。在這些新興賽事的衝擊之下,影響力僅限於歐洲中部地區的中歐杯變得不再受寵。
面對這種形勢,中歐杯賽事的組織者也曾嘗試增加比賽吸引力,尤其在賽制改革方面動了不少腦筋。比如在1960年,中歐杯迎來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比賽,義大利、匈牙利、奧地利、南斯拉夫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等五個參賽國各自派出六支球隊參賽,但這30支球隊並非通過淘汰賽或者循環制決出冠軍,而是分成15組捉對廝殺,在這一年的7月3日和4日連戰兩場,然後分別統計每個國家六支球隊在12場比賽中的總成績,結果匈牙利的球隊以8勝1平3負的成績勝出,以國家身份贏得了俱樂部賽事的冠軍。
一個賽季後,中歐杯的賽制又重新變為各球隊單獨來爭奪冠軍,而不是統計國家的總分,並推出了小組賽結合淘汰賽的規則,很像現在冠軍聯賽賽制的雛形。從1966年開始,原來每年一屆的賽事又被調整為跨年度舉行,從而保持與大多數歐洲聯賽的時間同步。

賽事壽終正寢

可惜的是,即使組織者付出了不少努力,但還是無法從根本上扭轉中歐杯吸引力日益下降的趨勢,賽事還曾在1978-1979賽季遭到停辦。至於那些曾經活躍於中歐杯賽場的傳統豪門,也將興趣逐漸轉移到了歐洲三大杯上,中歐杯冠軍已經無法對他們產生任何吸引力。中歐杯就在平平淡淡的狀態下勉勉強強地又“混”了二十多年。1992年5月29日,南斯拉夫的博拉茨隊經過點球大戰贏得了最後一屆中歐杯冠軍,現場總共只有不到千名球迷觀看了比賽。在那之後,隨著南斯拉夫的解體,本就將中歐杯視為雞肋的各方順勢宣布停辦比賽,這項具有65年悠久歷史的賽事就此壽終正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