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12

中棉所12

中棉所12是以烏干達4號為母本,邢台6871為父本雜交,1984年多系混合育成的豐產、抗病、優質棉花品種。先後經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浙江等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989年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989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0年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截止1994年,全國已累計種植1.1億畝,覆蓋了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新疆內陸部分棉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品種名稱:中棉所12

作物類別:棉花品種

品種特性:中熟棉

國家審定:GS08002—1989

省級審定:(1986)豫農審字第03號,(1987)魯種審字第0064號,(1987)晉農品審(認)字第1號,(1988)陝種審證字第182號,浙江1990審定證明,(1990)冀(品審)字第1號,鄂農牧種字(90)第008號檔案,(1991)川審棉5號,新農審字第9426號

育種者:譚聯望、蔡榮芳、劉正德

特徵特性

中棉所12生育期135天。植株較高大,莖稈粗壯。葉片中等,缺刻較深。鈴卵圓形,鈴重5克,衣分42%,子指10克,種子短絨較厚。出苗較一般品種慢1—2天,苗期生長勢偏弱,蕾期開始轉旺,花鈴期生長穩健。根系發達,早熟不早衰,豐產潛力大。枯萎病指數4.1,黃萎病指數14.3,優於國家科技攻關規定指標,屬兼抗品種。

纖維品質:據有關資料顯示,中棉所12經北京市纖維檢驗所測定,主體長度29.9毫米,單纖維強力3.91克,細度每克5855米,斷裂長度22.8千米,試紡18號紗,品質指標2385分,綜評為上等優級。

產量水平

1985—1986年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棉花抗病品種區域試驗,皮棉平均畝產分別為92千克和85千克,比對照分別增產17.5%和11.5%,達極顯著水平。1987年起定為黃河流域區域試驗對照品種。

栽培要點

中棉所12一熟春播,播期4月15—25日,播前精選種子,每畝播量4—5千克,注意播種質量,力爭一播全苗。密度每畝3500—4000株。加強苗期管理,促壯苗早發。黃河流域棉區中後期加強化學調控促早熟,長江流域棉區後期增加水肥防早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