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村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與時俱進精神,科學謀發展,一心搞建設,使中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做為支柱產業的村辦企業,經過改制、蛹變的陣痛,從“小作坊”模式發展成為跨區域、多元素、多種經濟成份的龍頭,中冶煤礦、運輸車隊、農貿市場、養殖園區,旅遊服務等經濟實體,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給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帶來了大好商機,市場經濟催生了強大的物質活力。村鎮建設成果豐碩,使原來的乾河灘、臭水溝變成了綠色農民休閒長廊、文化廣場,即增加了農民生活情趣,又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新建幼稚園、國小、商業網點等配套設施如同一道亮麗的風景點綴著“深山都市”。電話、手機、電視、電腦、小轎車進入尋常百姓家,三十年前人們不敢想像的事如今成為現實。富裕起來的農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農民書屋、農民健身、民眾娛樂文化活動紅紅火火,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昭示著未來,往日的情形永遠定格在記憶中。
如今,中村街道寬闊、乾淨衛生,大樓鱗次櫛比,市場繁榮,商業網點 星羅棋布,嶄新的村容村貌、一流的基礎設施,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歷山腹部,被人們詼諧地稱為“深山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