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鍛造之鄉

中國鍛造之鄉

忻州市定襄縣是中國有名的鍛造之鄉,位於山西省北中部,忻州市所轄。三面群山環抱,境內四水貫流。全縣地形由東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將軍山五台山余脈與原平市、五台縣毗鄰,東南以文山、繫舟山與盂縣、陽曲縣接壤,西與忻府區相鄰。全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865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約21.4萬人。定襄地處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歷來盛產糧食,是忻州市糧食主產區。

· 定襄鍛造業發展現狀

定襄鍛造業發展具有悠久歷史,早在清乾隆年間,定襄的鐵製品就暢銷綏遠、包頭等地。而具有現代工業意義的鍛造業則始於上個世紀60年代。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定襄的鐵製品主要以農機具為主,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生產是其主要生產經營模式。進入90年代,定襄縣許多人看到加工鍛造法蘭產品前景廣闊,生產企業如雨後春筍興起。截止2005年底,定襄縣鍛造企業已發展到770餘戶,鍛錘總數800餘部,機加工設備5400餘台,從業人員2.3萬人,主要產品有法蘭、鍛件、齒輪、合金模組等,產品遠銷到美國、韓國、歐洲和東南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9年被國家有關部委命名為“中國鍛造之鄉”。全縣年生產能力33萬噸,去年實際生產鍛鋼法蘭24萬噸,其中出口鍛鋼法蘭9萬噸,占到全國鍛鋼法蘭出口總量的75%。實現出口交貨值8000萬美元,實現產值 34.8億元,占到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0%。實現稅收6237萬元,占到全縣財政總收入的45.9%。為農民人均提供的收入占到農民人均收入的45%。

定襄鍛造業是全省“十一五”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行業。他們圍繞傳統產業新型化的發展方向,積極轉變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產業整合,實現了鍛造產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在組織形式上實現了由蜂群式發展向規模化發展的戰略轉移。到目前,生產能力5000噸以上的企業已經發展到10個,1萬噸以上的9個,這19個企業的生產能力達16萬噸,占全縣鍛造生產能力的50%。全縣已有46個企業由家族式管理向公司制管理過渡,在經營體制上實現了科學管理的歷史性跨越。在生產方式上實現了自由鍛向模鍛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新增了軋環機、數控車床、油壓機等先進設備,降低了生產成本,為專業化、批量化生產創造了條件,在生產技術上已掌握了高精尖端技術,能鍛造大型軍工、礦產開發、石油開發等類產品。鍛造業已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是亞洲最大的法蘭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法蘭出口基地。

·定襄鍛造業發展歷程

定襄鍛造業的發展,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發展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能工巧匠秉承傳統的鐵業加工簡單技術,自發組織半工半農從事二三產業,“家家點火,戶戶冒煙”,以小噸位夾棒錘為 主要生產設備,以碳鋼為生產原料,主要生產鋼球和小型法蘭,產品主要銷往國內市場。經過10餘年的發展,到1989年,全縣各類鍛造企業已發展到216戶,從業人員近1萬人,實現稅金438萬元,占到全縣財政總收入的37.2%。經濟總量實現了農業、工業、鄉鎮企業三分天下有其一。鄉鎮企業相對發達的神山、蔣村兩個鄉湧現出不少令人羨慕的“萬元戶”。第二,提高階段。這個階段是定襄鍛造業的快速發展期。隨著農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定襄縣委、政府審時度勢,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興定富民的突破口,政治上關心,方向上引導,政策上扶持、資金上傾斜、管理上幫助,抓投入,上項目,連續幾年每年固定資產投入1億元以上,使全縣鍛造產業步入迅速擴展的快車道。到1999年底,企業總數1230家,從業人員2萬人,實現稅金3329萬元,占到全縣財政收入的51.4%,占到全縣工商稅收的58.9%,從而實現了由“三分天下”到“半壁江山”的歷史性跨越。定襄鍛造業不僅受忻州各兄弟縣市普遍關注,而且在全省也很聞名,慕名前來參觀取經者絡繹不絕。全縣湧現出了一大批納稅大戶和優秀企業家,年收入10萬元、幾十萬元者大量湧現。第三,整合階段。從新世紀開始,定襄縣委、政府適時提出並積極實施以鍛造產業為主體,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的“一體三化”發展戰略,把發展鍛造產業作為全縣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領導力度,實行四套班子領導分片包鄉、鄉鎮領導包項目責任制,項目到人、指標到鄉、任務明確、目標具體;二是整合鍛造企業,成立了崔家莊工業園、陳家營工業區、九龍灣工業區、莊力工業區、王家莊工業區、管家營工業區、南王工業區、後營工業區等“一園七區”,有效地治理了企業污染、整合盤活了鍛造資源。三是創優發展環境,針對機關辦事效率不高,推諉扯皮現象,制定了最佳化環境的規定,成立了新建項目審批辦公室,實行“一條板凳”辦事,簡化了審批手續,提高了辦事效率。針對企業“三亂”現象,出台了《關於最佳化企業環境,制止“三亂”現象的實施意見》,對重點企業實行封閉式管理。今年,新一屆縣委、政府產生以後,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完善、制定出台了《關於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關於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的有關規定》、《關於引進資金的獎勵辦法》、《關於工業基地鼓勵投資的有關規定》、《關於工業基地基礎建設和管理的有關規定》等五個政策性檔案,並成功地舉辦了定襄縣招商項目推薦會,有五個項目達成初步意向;四是狠抓技術進步,大大提高了民營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前,全縣有7戶民營企業被省市命名為科技型企業,有10個新品種填補了省市空白,其中管家營法蘭鍛造有限公司被省科委命名為“高新技術企業”,有30多家鍛造企業取得了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科技創新不僅使企業煥發了生機,而且輻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五是調整發展規劃,出台了《關於鍛造業技術進步產業政策指導意見》和《關於對全縣鍛造業進行戰略性調整的實施意見》,通過實施園區戰略、增量提升戰略和資本密集戰略,進一步加快了鍛造業的發展步伐;六是加大改革力度,對國有企業農機廠、變壓器廠等進行了民營化改造,進一步拓寬了鍛造產業領域。實現了鍛造產業在整個縣域經濟中“十分天下有其七”的歷史性跨越。

·今後的發展重點

“十一五”期間,定襄縣的鍛造產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調整存量,提升增量,最佳化結構,加快產業集聚,促進鍛造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全力打造全國最大的新型鍛造基地。到2010年,全縣鍛造業生產能力在關小上大、淘汰落後的情況下達到60萬噸,年均遞增13%;工業增加值達到19億元,年均遞增16%; 上繳稅金達到1.45億元,年均遞增18%。全縣優勢企業的擴張投入占到全縣鍛造業投入的80%以上,生產能力和對縣域經濟成長的貢獻提高到80%以上。力爭用五年的時間,使全縣現有鍛造產業存量資產的60%以上得到有效整合,全縣鍛造企業戶數下降30%以上,整個產業組織結構明顯得到改善。

一要實施工業基地戰略,進行布局結構調整。要進一步搞好鍛造工業基地的布局與規劃。重點抓好占地10000畝的芳蘭鍛造工業基地規劃建設工作。要積極探索政府有限授權的企業主導模式,使基地管理者成為獨立的市場利益主體,成為以土地開發經營、產業投資、管理服務的經濟實體,並積極引導基地向集團化管理過渡。對“十五”期間規劃建設的崔家莊工業園、九龍灣工業區、後營工業區、管家營工業區、莊力工業區、南王工業區、陳家營工業區(沿忻台線1000米內的鍛造企業)和“十一五”期間規劃建設的工業基地之外的現有鍛造企業,要按照縣人民政府的統一規劃,分批進行搬遷改造。

二要實施增量提升戰略,進行技術結構調整。要嚴格鍛造項目審批程式,鼓勵企業注重傳統產業新的增長點的投入力度,注重用於擴大產品差別力度的投入力度,注重鍛造新產品規模化的投入力度。要引導企業與國際接軌。推動企業開展ISO—9000系列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0環保體系認證、職業安全體系認證、出口目的國產品標誌和清潔產品等認證工作,爭取通行證,開拓新市場,努力擴大出口總量。要鼓勵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創新,組建行業技術開發中心,加快開發推進結構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為中小鍛造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服務。

三要實施名牌發展戰略,進行規模結構調整。“十一五”期間,龍頭優勢企業要全部註冊商標,三分之一以上的鍛造企業要註冊商標,逐步改變目前貼牌生產的局面。重點培育省名牌產品3—4個,市名牌商標6—8個。要積極鼓勵支持民營資本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兼併收購等資本運營的辦法進行資本集中。要進一步發揮骨幹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制定優惠政策、創優投資環境,選擇具有較強擴張能力的15戶企業,給予優先電力供應、優惠建設用地等條件,鼓勵骨幹企業進行膨脹與擴張,使全縣鍛造產業的規模明顯改善,骨幹企業對整個產業的整合帶動能力明顯提高。

四要實施存量整合戰略,進行組織結構調整。要在努力提升增量水平,快速擴張龍頭優勢企業的基礎上,把全縣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在鼓勵、引導、組織現有鍛造業存量的整合上。要把存量的有效整合,作為全縣鍛造產業二次創業的新的發展勢能,使整個產業組織結構明顯得到改善。同時要堅持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調整、以增量調整促進存量整合的方針,以名牌為載體,以龍頭企業帶動、要素聯合為紐帶,逐步向資產一體化整合過渡。積極鼓勵引導以市場為導向的併購擴建、引資擴股、合併重組、虛擬聯合等多種形式的存量調整。要特別重視制度創新,強強聯手,運用資本運營的方法發展規模經濟,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實現“家族企業”向“企業家族”的跨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