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那些事兒: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國那些事兒: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國那些事兒: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中國那些事兒》系列叢書之三國兩晉南北朝卷,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為劃分依據,概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字記載不曾中斷的國家。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勤奮上進而富有責任感的史家為後世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從史家巨著《史記》、《資治通鑑》到各類別史、雜史、野史、稗史,中華民族當之無愧地享有“歷史的民族”的美譽。這套《中國那些事兒》系列叢書共七本,以朝代為劃分依據,從遠古傳說時代直到清朝滅亡,概述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叢書根據史書記載,慎重選擇對歷史進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和事件,進行合理的組織和剪裁,以淺顯易懂的現代語言和詼諧幽默的敘事方式,將其展現給讀者。

內容簡介

《中國那些事兒:三國兩晉南北朝》:煮酒論英雄
三顧茅廬
赤壁鏖戰
千里走單騎
揮淚斬馬謖
王愷石崇鬥富
八王之亂
清談誤國
王與馬共天下
王猛捫虱談天下
淝水之戰
侯景之亂
陳後主亡國

圖書目錄

三國
董卓亂政
積蓄實力,聞達亂世
抓住時機,率兵入京
趁亂弄權,禍國殃民
火燒洛陽,對抗聯盟
曹操初露鋒芒
個性不羈,少年機智
懲處惡霸,初顯身手
獨力西征,雖敗猶榮
王允計誅董卓
亂臣當道,國無寧日
拉攏呂布,誅殺國賊
舉措失當,引火燒身
鬼才謀士賈詡
一言轉乾坤
智勝曹孟德
曹營獻奇謀
呂布白門樓被斬
反覆無常,屢攪戰局
偏聽則信,命斷白門樓
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施計迎獻帝
挾天子遷都許昌
劉備販履懷大志
家世沒落,販履織席
胸懷大志,亂世發跡
代領徐州,暫得立足
曹劉煮酒論英雄
劉備勢單,投奔曹操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放虎歸山,終留遺患
好謀無斷袁本初
名門望族,交遊廣泛
稱雄亂世,擁兵自立
好謀無斷,坐失良機
曹操官渡勝袁紹
解圍白馬,對峙官渡
以少敵多,等待戰機
奇襲烏巢,曹操大勝
曹操敗烏桓一統北方
兄弟失和,敗逃遼西
追擊二袁,遠征烏桓
肅清袁氏,統一北方
蔡文姬歸漢
生不逢時的絕世才女
心繫故土,文姬歸漢
整理書稿,避世隱居
郭嘉足智惜早亡
智謀過人人曹營
屢獻奇計定北方
天妒英才惜早亡
孫策定江東
絕世無雙好孫郎
雄踞江東,頗得人心
慘遭暗殺,英年早逝
劉備三顧茅廬
依附他人,壯志難酬
兩拜諸葛皆撲空
三拜諸葛,隆中對策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劉表清談丟“江山”
名列八俊,仕途坎坷
統領荊州,擁兵自重
胸無大志,溺妻失地
雄姿英發周公謹
自古英雄出少年
生死之交結姻親
殫精竭慮為東吳
孫劉結盟抗曹
曹操南下,江東告急
諸葛亮說孫權
孫權堅定聯劉決心
赤壁之戰
劉備借荊州
占據公安,又添新愁
商借荊州,一借無還
鳳雛佐漢取益州
鳳雛龐統,才能出眾
深謀遠慮,佐漢取益
君臣相得,雒城折翼
曹操統一關西
南伐失利,轉戰關西
衝破潼關,步步為營
施離間計,智取關西
孫權曹操爭淮南
爭奪淮南,戰線東移
濡須對峙,皖城失守
張遼威震逍遙津
劉備得漢中
初戰不利,成都搬救兵
虛張聲勢,勇奪定軍山
趙子龍一身是暇
相見恨晚,情同手足
俠膽英豪,忠心護主
直言敢諫,高風亮節
襄樊之戰
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呂蒙施計,關羽大意失荊州
“刮目”看呂蒙
人小鬼大,果敢有識
事主東吳,豪氣沖天
一介武夫,終成儒將
忠義雙全的關羽
義薄雲天,彰顯實力
千里單騎,忠心不二
萬古留名,瑕不掩瑜
勇猛張飛殘暴招災
英勇豪爽義佐劉
長坂橋嚇退曹軍
惜英雄知才禮遇
事未竟身首異處
曹丕洛陽稱帝
爭寵奪勢,如願以償
獻帝退位,曹丕建魏
曹植七步成詩
才高八斗,文學天才
不拘小節,失寵失意
為兄所嫉,七步成詩
劉備稱帝伐吳
為雪前恥,執意伐吳
獍亭相持,進退維谷
火攻連營,蜀軍慘敗
憂慮成疾,臨終託孤
孫權建吳
豪傑少年,初領江東
雄韜偉略,力據東吳
審時度勢,建立吳國
諸葛亮興蜀結吳
振興蜀漢,依法治國
集思廣益,任人唯賢
鄧芝出使,蜀吳復盟
諸葛亮七擒孟獲
親歷親為,南征平亂
七擒七縱,收服人心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呈出師表,首征祁山
痛失街亭,北伐告敗
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之死
秋風五丈原
司馬懿巧探孔明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喪國樂不思蜀
子不如父,賢臣輔政
昏聵無能,斷送江山
樂不思蜀的敗家子
高平陵政變
兩臣輔政,互相排擠
勾心鬥角,司馬裝病
起兵奪權,曹爽被殺
司馬昭之心
霸道橫行,獨攬朝政
野心實幹家,功過自評說
曹魏名將鄧艾
混跡亂世,口拙才高
偶遇伯樂,改變際遇
智謀雙全,滅蜀元勛
居功自傲,蒙冤而死
孫權晚年殘暴誤國
前半生英明的君主
後半生多疑的暴君
兩宮之爭,立儲遺禍
諸葛恪征魏惹民怨
少有才名,機智敏捷
仕途通暢,頗有作為
剛愎自用,盲目征魏
竹林名士阮籍
蔑視權貴,特立獨行
放蕩不羈,不拘禮法
時無英雄,豎子成名
諸葛恪征魏惹民怨
少有才名,機智敏捷
仕途通暢,頗有作為
剛愎自用,盲目征魏
竹林名士阮籍
蔑視權貴,特立獨行
放蕩不羈,不拘禮法
時無英雄,豎子成名
兩晉十六國
司馬炎稱帝
溫和守成的開國皇帝
滅吳成功,三國歸晉
聲色犬馬,貪逸好色
墮淚碑前悼羊枯
宅心仁厚,開誠布公
蓄志滅東吳
積勞成疾,與世長辭
三國歸晉
無法阻止的統一趨勢
摧枯拉朽,滅亡蜀漢
滅吳除暴,晉統天下
太康盛世
重視農業,復甦經濟
盛世之光重現,太康之名永傳
周處浪子回頭
縱情肆欲,為禍鄉里
周處除“三害
浪子回頭,留名青史
王愷石崇鬥富
窮奢極欲,世風日下
豪門鬥富,轟動京城
白痴晉惠帝
弱智低能的太子
司馬衷答題
傀儡一生,空留笑談
兇悍皇后賈南風
名門之後,家世顯赫
貌醜無德,心狠手辣
亂世毒後,獨攬朝政
廢黜太子,引起眾怒
八王之亂
謀殺太子,觸犯眾怒
諸王作亂,禍國殃民
王衍清談誤國
出身名門,才華橫溢
淡泊名利,清高儒雅
崇尚清談,任人唯親
不思抗敵,國破身亡
流民大起義
天災人禍,流民遍野
綿竹結營,聚眾起義
對抗官府,深獲民心
匈奴劉淵反晉建漢
精通漢學,文武雙全
託名漢嗣,進兵中原
劉淵稱帝,進攻晉都
……
兩晉文化
南北朝
南北朝文化

文摘

王允計誅董卓
討董聯盟瓦解之後,獨攬大權的董卓更加肆無忌憚。他完全無視漢獻帝,隨意羞辱文武百官,大肆壓榨、迫害百姓,使得全國各階層都對他深惡痛絕,欲除之而後快。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在一浪高過一浪的聲討聲中,董卓終於被誅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擔任剷除董卓這一歷史重任的主要策劃者和組織者,便是司徒王允。
亂臣當道,國無寧日
討董聯盟形成後,董卓將自己一手扶持的漢獻帝脅迫到長安,並自比為周朝丞相姜尚,讓漢獻帝也稱自己為“尚父”。他進出都使用天子儀仗,上朝不行君臣之禮,肆無忌憚,同時任人唯親,對自己的親族大肆封官,連剛出生的小孩都被封為侯。他生活糜爛、聲色犬馬,在離長安二百五十里的酈塢大興土木,修築宮殿,該宮的奢華程度比皇宮有過之而無不及。董卓將搶掠來的無數金銀財寶和美女、彩帛、糧食等盡藏於此,僅囤積的糧食便足夠其親族吃上三十年。
由於董卓殘暴不仁、荒淫無道、喜怒不測,在文武百官面前肆意殺人,其兇殘讓人毛骨悚然,所以朝中眾臣盡皆膽寒、擔驚受怕,人心惶惶。時局已到了“董卓不除,國無寧日”之境。
董卓生性兇殘,對自己的心腹一樣殘忍、暴虐,他的義子呂布身為親衛,處處對董卓照看周到,可董卓經常對呂布大發雷霆。有一次,呂布因事頂撞了董卓,董卓盛怒之下隨手拿起一把戟投向呂布,多虧呂布身手敏捷,武藝精湛,躲閃得快,才未受傷。之後,呂布立即向董卓賠罪,這才得到董卓的原諒。不過,此事之後,呂布便對董卓懷恨在心。
拉攏呂布,誅殺國賊
董卓橫行無忌、惡行不斷之時,朝廷里有一個人正在私下謀劃,等待時機除掉他。此人便是司徒王允。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一帶)人。王允出身於官宦世家,在漢獻帝時出任司徒、尚書令等職。他對董卓的倒行逆施、狂妄自大極度不滿,決意除掉董卓,為民除害。王允頗有心計,他知道自己是一介文官,勢單力孤,假如明里和董卓對著幹,無疑是自尋死路,所以他決意韜光晦跡,等待機會。
通過對董卓的阿諛奉承,王允漸漸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而他誅董的準備也越來越充分。但是王允清楚,董卓不是無能之輩,身邊隨從眾多,防衛嚴密,加上他自己更是武藝高強,如果不謹慎從事,一不小心便有家破人亡之禍。所以,王允打算在董卓集團的內部找一名內應,裡應外合,如此萬無一失,使董卓猝不及防。
王允探知董卓與呂布間矛盾重重,便有心勸說呂布共誅董卓。有一天,他在密室里會見呂布,對呂布許下高位顯爵的承諾,想讓呂布做內應,合力除掉董卓。
呂布早已對董卓生了殺心,但是礙於自己是他的義子,弒父恐怕招致他人議論,因此猶豫不決,對王允說:“我欲殺老賊,但顧念父子之情,難於下手。”王允笑答:“將軍姓呂,他姓董,這算什麼父子,再說擲戟之時,他可曾顧念父子之情?”
聽完王允這番話,呂布又回想起自己的寵妾曾經被董卓強占。頓時,新仇舊恨交織在一起,他氣憤難當地說:“若不是司徒大人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幾乎自誤!”隨後他舉劍盟誓:“不殺董賊,誓不為人。”王允又叮囑呂布:“此事關係重大,切勿走漏風聲!”然後,兩人商定了誅董的具體行動計畫。
初平三年(192),漢獻帝大病初癒,在未央宮設宴款待文武百官,董卓大搖大擺地前往赴宴。為了防止不測,他命親衛緊跟在兩旁,並讓呂布執戟緊隨其後,然後便像平常一樣飛揚跋扈地朝宮門走去。他不知道,一個精心策劃的陷阱正在等著他。
董卓剛一跨進宮門,早已埋伏在宮門裡的李肅便舉槍來刺。董卓貼身穿有鐵甲,所以只受了點輕傷。他一面避槍,一面大叫呂布救他。呂布上前,拿出詔書,大聲讀道:“皇帝有詔,誅殺奸賊董卓。”董卓見呂布出賣自己,惱羞成怒,大罵:“狗奴才,你敢……”話音未落,呂布上前一戟命中董卓咽喉,結果了他的性命。
長安百姓聽聞董卓已死,皆奔走相告。董卓被棄屍街頭,有人在他的肚臍處插上燈芯,點起了天燈。董卓作惡多端,殘暴不仁,最終不得好死,實屬罪有應得。
舉措失當,引火燒身
董卓死後,涼州兵群龍無首,成了一盤散沙。涼州兵戰鬥力強,對董卓忠心耿耿,怎樣處置他們是擺在東漢朝廷和王允面前的一個難題。按照王允的想法,解散涼州兵是徹底掃除董卓勢力的最好辦法。但是,他沒有料到,危險正離他越來越近。
王允欲解散涼州兵的訊息剛剛傳開,便流言滿天飛。有人說,王允解散涼州兵後會將他們一一捕殺;還有人說,王允要蕩平涼州,以絕後患。一時之間,整個涼州城陷入一片驚恐之中。
涼州兵大都對王允失去了信心,他們認為既然難逃一死,還不如起來抗爭一下,或許還能有條活路。李催和郭汜是當時涼州軍中威望最高的將領。他們即刻集合全部涼州兵,打出為董卓報仇的旗號,聲勢浩蕩地攻向長安。朝廷的士卒本就對彪悍粗獷的涼州兵心有懼意,現在見他們士氣如虹,情緒激動,心下盡皆駭然,剛與涼州兵交戰,便陣形大亂,很快就被殺得落荒而逃,大敗而歸。李催、郭汜的軍隊勢如破竹,銳不可當,不久便占領了長安。
呂布見形勢危急,急忙叫王允一起出逃,但被王允拒絕了。最後,王允被李傕、郭汜處死。漢獻帝痛心不已,百姓也十分悲痛,他們原盼著王允能安撫四方、平定亂世,而今是沒有希望了。
王允韜光晦跡,暗中密謀,最終除掉了禍國殃民的董卓,有功於國家社稷。但是他掌權之後,舉措失當,逼反涼州兵,最後死在李催、郭汜手裡,實在讓人感慨。
但是,東漢的統治日益腐朽,積重難返,走向滅亡是歷史的必然,以王允一己之力豈能回天?

序言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罵了晉國大夫籍談一句話。兩千多年過去了,那簡短的六個字仍然令中國人記憶猶新。而本來只是一個小人物的籍談也因為這句話“千古留名”。不過直到今天,人們提起他,也多半只有兩個字的評價:“該罵!”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談奉晉侯之命作為副使赴周都弔喪。宴席間,周景王問:“其他諸侯都向王室進獻貢品,為何晉國沒有?”籍談答道:“晉國偏遠,從未得到王室賞賜,如今又忙於抵禦戎狄,因而未做準備。”周景王大怒,一一列舉王室歷代賜予晉國的器物,然後指責籍談:“你的高祖本姓孫,因為掌管王室典籍,才有了‘籍’這個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員的後代,怎么能忘記這些呢?”籍談無言以對,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對左右說道:“籍談的後代恐怕不能世襲爵位了,他居然數典而忘其祖。”
“數典而忘其祖”,一個侃侃歷數各國典制的人,居然連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這句怒罵,在當時無異於打了籍談一個響亮的耳光,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數典忘祖,用來指責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對本國歷史的無知。對於宗法觀念極強、十分重視宗族淵源和歷史的中國人來說,“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依然認為景王罵得有理、籍談實在該罵。
然而,拋開宗法觀念、祖先崇拜不談,“歷史”,簡單來說就是“過去發生的事”,仍然那么重要嗎?真的值得每個人銘記嗎?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事實上,重視歷史、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營養,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今天,中國大約有五千年的歷史,“上下五千年”的說法就是這么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