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國通史詩話》,是由農民作家武玉振於2011年推出的詩體史話書。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書名:中國通史詩話 定價:26元
作者:武玉振 出版社:大眾文藝出版社
ISBN:978-7-80171-972-0 出版時間:2012年3月
序言
掌上千秋史胸中詩萬行
——武玉振《中國通史詩話》評析
(代序言)
賈詳倫
在荷月飄香的酷暑盛夏,我拜讀了武玉振先生的《中國通史詩話》,頓感有一種如坐春風,如沐春雨般的清爽與愜意。詩人以十一篇洋洋兩千行的七言律詩,把筆者帶進了上至遠古、下至當代的五千年的中國文明通史里,讓我徜徉了歷史長河的波譎雲詭,光怪陸離。更讓人感到難能可貴的是:詩人不是在敘述一個歷史,而是在歌唱一個歷史,慷慨悲歌一個歷史,是用公正嚴肅的態度評判一個歷史,是在詩詞歌韻的行板里形象的再現一個歷史。在詩歌的字裡行間,閃爍的是詩人歷史唯物主義哲理燭光的照耀,凝聚的是詩人詩歌藝術美學的炫彩與靚麗。大有一種“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的審美感悟。又有金戈鐵馬之聲相聞,秋水落雁之吟交鳴,歷史老人腳步踏踏,寒暑易節光陰苒荏之神妙。詩人掌上千秋史,胸中詩萬行,閱讀《中國通史詩話》,的確是一種飽饗美的藝術享受。
根據“知人論詩,知人論世”的道理,自然要推介一下作者,即詩人。1938年,武玉振出生於山東曹縣。曹,曾是春秋戰國的國名,其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氣韻高古可想而知。後來又是被稱為“一滕二曹”的山東第二大縣——曹縣。這裡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地傑人靈,物華天寶。又是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四省交界之處,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又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武玉振出身於曹縣一門望族的書香門第,家學淵博,家道興旺,其祖上又和國父孫中山先生以及前輩黃興等人交往甚密,還有些親戚關係。除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世代相因龍脈葳蕤之外,武老先生頗受辛亥革命思想影響,因此鑄就了他尊重歷史,崇尚文化,渴學古人、名人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著書立說,也就成了他一生都解不開的情緣、情結。
武玉振先生自幼聰慧好學,博聞強記,只可惜,由於那時候講階級成分論,他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後來的積學儲寶,全憑聽、記、想,自學成才的。不得不承認,魯西南大平原肥腴流膏的沃土滋養了他的靈魂,而“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傳統文化,又塑造了他淳樸、勤勞、堅毅、果敢的性格,可以斷言,沒有這種性格,絕寫不出這洋洋幾千行的《中國通史詩話》!而且在他古稀之後,又是一邊幹著農活,一邊放著羊或者其他什麼雜陳瑣事之餘寫出來的。用的筆是最簡易的,用的紙也是最節約的(有的正面寫,反面再寫),因為寫作有時候是在曠野里,哪來的窗明几淨?哪來的高桌子矮板凳?武先生只好左手搦紙,右手握筆,或坐或站的一行一行地寫出來的。這精神是頗為感人的。當他談到此書成書的感想時他說:構思這部書,花了我大半輩子功夫,而寫這部書,也只有不到一年時間。對於創作之艱難困苦,武老先生卻隻字不提。因為在詩人心裡有一個大目標,那就是用著作體現人生價值,至於痛苦,他認為那是幸福的源泉。筆者給諸多詩人、學者、作家的著作寫過評論,像武玉振先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是第一次,他以他的行動和實力深深打動了我,我覺得,在他身上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在噴涌,這股力量,是文化藝術磁性的巨大驅動,是真正人生意義的價值取向。此舉較之於那些為了評定職稱、為了金錢利益、為了揚姓揚名的功利目的的著書立說者要高尚得多。
分析《中國通史詩話》一書,有幾個方面的亮點值得鑑賞、
審美、探究。
一.刪繁就簡,博觀約取
能把洋洋千萬言的中國通史用詩話的形式表達清楚,並非易事,它應該是一項浩繁巨大的系統工程,勞心勞力,勞時勞財,沒有一定的膽略和氣魄,是斷然不敢涉獵的,除此之外,當然還要有駕輕就熟、舉重若輕、居高臨下、胸有成竹的謀劃與舉措,否則,《中國通史詩話》只能是望史興嘆,紙上講兵。難能可貴的是,武玉振先生以詩人的大胸襟、大手筆,對通史進行了大膽剪裁和取捨,又充分利用詩歌語言的跳躍性特點和詩歌形象與形象之間的大幅度跨越特徵,以以一當十,言簡意賅地高度概括和抽象,文約意豐地用兩千行詩歌把通史暢敘得淋漓盡致,這種刪繁就簡,博觀約取的晶體詩歌語言提煉,是讓人折服的,是為人稱道的。當然,他這種刪簡和約取,是有根據和準繩的。首先,他是在把準“史脈”的前提下去保證“重點”的,史脈之外的支脈與枝節能刪則刪,能減則減,而主脈的抒寫也儘量做到簡潔、明快、清通。所以我們展讀《中國通史詩話》,有一種主次分明、條分縷晰的感覺,細想,是詩人在文字背後下了功夫,投了文思,施了匠運。其次是詩人懂得作詩的“詩道”,特別是對歷史的評判,他充分運用聖人論詩之理,那就是興、觀、群、怨。所以在詩行的抒情中,也不乏一些歷史的有意義的非重要人物和細節事件,看樣子,取捨的標準絕非以事件的大小,而是是否符合興、觀、群、怨和有對後人具有啟迪感悟的意義。
對於本書的整體創作宗旨,可以從詩人的《引子》里表現出來。同時,也是他刪繁就簡和博觀約取的原則及觀點。他在《引子》里這樣寫道:“炎黃文化淵源長,中國通史顯華章。詩歌凝聚人史事,五千春秋攬余詳。”明顯看出,他對於通史用詩歌來表現是居高臨下的,是胸有成竹的。下面詩行是他鮮明的觀點和深邃認識:“與史俱進長才幹,與時俱進鑄輝煌。與事俱進增智慧,與詩俱進鑒雅堂。”分列得十分有理。是啊,正像詩人自己說的:“須張上下千年眼,立身男兒傲群芳”。《引子》成了他“詩話”創作的綱和標尺。依了這個綱和標尺,我們能明顯地看到書中所寫內容的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的法度。
二、條分縷晰,主次分明
《中國通史詩話》從“遠古傳說”的第一篇,一直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十一篇,時間跨度五千多年,空間覆蓋遍華夏,朝代百餘記,人物、事件成千上萬。面對這樣一部浩如海洋的歷史,怎樣去抒寫她的主流和浪花,又讓人看了清楚、明白、暢達、疏浚,是需要認真梳理的。既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雞和雞毛一塊炒,又不能以偏概全,掛一漏萬,這就要求在成書之前必須理清結構線索,理清思路條理。很顯然,《中國通史詩話》是敘述為主的,這種文章或詩歌是按照事物發展的順序,即事物發展過程的先後和時間的順序、事物發生髮展的先後次序來安排章節層次的。詩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又採用了以橫貫式結構為主、縱貫式結構為輔的結構形式。所以我們閱讀起來條分縷晰,吟詠起來主次分明。有一種有條不紊、多而不亂的感覺。這應該是這本書成功的重要方面之一。
作者又知道,要想主次分明,顯然是先分明主次。什麼是主?什麼是次?又應該如何分清主次,有一個原則問題,同時也是表述抒寫的技巧問題。以編年史為主要線索的通史,有一條明顯的主幹線,那就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改朝換代,國號更迭,而在這些主要事件中,往往又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大智大勇、大哲大聖、大英雄大豪傑,他們推動或改變了歷史的發展和變化,這些,都應該是主。然而歷史的發展又千奇百怪,變幻莫測,豈止是一句興者王侯敗者賊就能論斷得了的?還有那些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感天地、泣鬼神的所謂小人物,顯然在主幹歷史上是次,如果沒有了他們,歷史長河也會頓然失去很多彩色的浪花和生機勃勃,所以,在“次”的方面裁剪中,足以能見到作者歷史唯物主義史觀的再現,也足以能顯示出作者鮮明的思想觀點和把握歷史人物的尺度水平。書中除了主線之外還有副線,除了主要人物之外,還有很多饒有風味的次要人物,這才構成了“詩話”在條分縷晰、主次分明的敘述下而又形象生動,豐富多彩。
三、客觀敘事,精當議論
哲學家告訴我們,歷史的發展和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歷史發展的軌跡產生的影響以及客觀事物引發人們的再認識,卻是可以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別人論短長的。這個論短長就是議論,議論不但是一個人的立場、觀點、見解、主張、態度的體現,同時也是一個人的認識水平、審美水平甚至是哲學水平的體現。難能可貴的是,詩人武玉振在《中國通史詩話》里不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敘述了歷史,再現了歷史,而且以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時有精當的議論出現,給人以啟發,給人以啟迪,給人以啟省,給人以感悟。而且是些畫龍點睛的恰到好處的精當議論。可見,不但記敘文里有夾敘夾議的表現技巧,以敘事為主的詩歌里也有這種技巧。
在這些精當的議論中,詩人有褒有貶,而是還有些幽默詼諧的評判。比如他在《遠古傳說》一篇里寫到大禹治水時這樣行韻:“舜命大禹去治水,一十三載水流暢。三過家門而不入,黃河流域無水荒。千古美名傳大禹,敬業精神堪讚賞。”最後兩行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評論雖短,卻能縈繞人心。再比如他寫到曹雪芹著書《紅樓夢》時,在結尾部分有這么幾行敘述抒情的詩句和精當的評論,煞是感人:“ 琴劍在壁家中空,無錢出殯葬殘生。生前一二友好客,幫忙埋葬雪芹翁。青山有淚還惜別,江河嗚咽放悲聲。頂天立地曹雪芹,留下永恆《紅樓夢》。”像這樣的議論俯拾皆是。也有針砭的,比如他在寫道袁世凱稱帝時,就來了四行一針見血的詩句:“袁氏世凱皇帝稱,八十三天駕就崩。順我者昌逆我亡,鐵面歷史不容情。”語雖平平,卻直搗要害,充分表達了詩人愛憎分明的立場。而他在寫到“汪精衛刺殺載灃”時,則用了犀利諷刺的幽默語言:“可惜可惜真可惜,可惜清朝沒殺你。那時你若就了義,留名千古萬人祭。”十分耐人尋味。我們從這些精當的評論里,會更加了解、感知、感悟出詩人的世界觀和內心世界,感受到他那一顆熱愛歷史,熱愛華夏民族,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和詩歌創作的赤心。
四、板話詩韻,上口易記
板話詩是一種類似於民謠、童謠、民諺、民間口頭詩作的大眾化、通俗化的詩歌形式,它雅俗共賞,喜聞樂見,再加上俚語村言活用,易記、上口、好背,描繪一人,歌頌一事,便迅即不脛而走,不翼而飛,深受大眾歡迎。早在建國初期,我國著名作家趙樹理寫過一篇很有名氣的小說《李有才板話》,作家借主人公李有才之口,運用活脫、幽默、趣味的板話形式表現了那一特定時代的革命鬥爭,膾炙人口,倍受歡迎,除了作家的匠心獨運的構思之外,就是得力於這一民間詩歌形式的板話。詩人武玉振和趙樹理是同一時代人,因而對板話詩的理解、掌握、運用自然也比較純熟。所以他在《中國通史詩話》中運用了板話詩的形式,其實詩話,也有板話的意思。好在武玉振先生對板話詩掌握得駕輕就熟,遊刃有餘,所以在兩千行的詩韻中皆押韻合輒,朗朗上口,讀來有趣,品來有韻,想來有味,思之,能讓人浮想聯翩,心緒萬千,感慨頗多,感受頗深。
像中國通史這樣豐厚內容的創作材料,用詩歌的形式表現出來,還就是用板話詩,這似乎是武先生經過大半生摸索,實驗的結果。也可能是小時候聽民間藝人說唱歷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己也想用能夠說唱的形式把歷史表現出來,經過潛移默化、幾十年磨一劍的歷練,終於尋找到這樣一種合適的形式。我們知道,任何作品都是由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組成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但內容的表達要儘可能地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儘可能完美的形式。在《中國通史詩話》里,武玉振先生找到了,這種上口易記的板話詩韻,正適合用來表現、說唱、吟詠、反思五千年的歷史史實。
五、弘揚歷史,意義不凡
先賢聖哲們早就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數典忘祖······特別是在當今要建設學習型社會、弘揚傳統文化、弘揚國學精神的時代,弘揚歷史,更應該是重中之重。試想,一個不懂歷史、不學歷史、漠視歷史的人會有什麼大的出息與作為。正是基於這一點,武玉振先生要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弘揚歷史,弘揚、挖掘、探討歷史文化。為了這一宏願,這位古稀之人,不惜嚴寒酷暑,不懼坎坷曲折,不畏困難重重,不怕體衰力竭,硬是在一邊忙於農活家務,一邊埋頭著書立說的情況下,寫出了這部輝煌洋洋之作。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具體的說,可以從三個方面論評。
認識作用
從認識論的角度說,認識是感知、感悟、創造的前提,只有認識了,才能知解,也才能變化為創造的動因。對於歷史,我們首先應該去認識她,然後在認識的基礎上汲取古為今用的營養。《中國通史詩話》一書,就是用精煉、簡潔的詩歌語言文字展現了宏大深博的歷史,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歷史、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的載體。因此,本書的第一個意義就是她的認識作用。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個認識的層面,可以是中小學生,也可以是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可以是歷史愛好者,也可以是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教授,客群面非常寬。
教育作用
歷史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中國通史詩話》用詩歌的形式極其精煉地體現了這些作用。歸結起來,可以有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是歷史的借鑑、總結、啟發、感悟作用。司馬光曾精心編纂了一部《資治通鑑》,成為後來人的讀史和汲取營養的重要圖書(典籍),據說毛澤東同志特別喜歡這部書,在長征途中那么艱難,他都沒有丟掉這部書,而是愛不釋手地閱讀,足見其寶貴。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嘛!不管是哪個層次的讀者,都可以從歷史中總結出值得借鑑的東西,而且歷史給人的啟發、感悟既是現身說法的,又是實實在在的。特別是對於年輕人和學生,這種教育作用更為顯著。
其次是歷史的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始終貫穿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特別是作為主流傳統文化的儒、釋、道精神,直到現在仍然在海內外閃放著耀眼的光輝。通過讀史,可以從歷朝歷代的優秀人物的先師、先哲、先聖、英雄,甚至明君、名相、名臣身上感受到他們的文化修養。作為歷史事件,也都和傳統文化有關係,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都有相當價值的教育作用。切記:傳統文化是不能丟的。
其三是愛國主義教育作用。縱觀一部中國通史,幾乎就是弘揚民族精神史和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史。儘管歷史長河改朝換代頻仍,但總的民族精神未變,愛國主義的主鏇律未變。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愛國主義精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都一直在炎黃子孫血管里流淌,所以《詩話》中也以相當的篇幅描繪了這些愛國志士。像岳飛、文天祥、秋瑾及現當代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鐵血男兒、愛國將領都有所體現。讀了這些詩篇,難免將愛國志士感動的渾身發熱,這也是一種活生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其四是文學藝術的感染教育作用。中國稱為洋洋詩文大國,文學藝術成就享譽海內外,讀完中國通史,就單是這些方面也足以人讓自豪和驕傲。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該書都有所涉獵,對於一些著名的文學藝術家詩人像陸游、李清照、曹雪芹以及一些書畫家等,都有專詩敘描,這種文學藝術的感染和教育作用也是極其巨大的。特別是這些文學藝術家的道德修養和人格修養及藝術修養,是彪炳史冊的,是光彩照人的,顯然是能給人起到教育作用的。
本書的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恕不一一贅述。
審美作用
《中國通史詩話》是一部詩歌集萃,是屬於文學藝術類作品,顯然呈現藝術美的絢彩和神韻,其審美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她首先顯現的是詩歌的神韻美。詩歌是生活當中的水蒸氣變成的漫天彩霞,有一種平仄參差的節奏美;又有一種押韻上口的通暢疏浚美;詩歌創作運用形象思維,所以又呈現飽和著詩人感情的藝術畫面的意境美。這在武先生的“詩話”中均有體現。順手拈來,欣賞吟誦,就會迅即得到這種美的藝術享受。其次是詩歌的精煉美。詩貴晶體,正像清人吳橋說的一樣:如果把米當成材料,那么寫文章是把米做成飯;而詩歌創作則是把米釀成酒。武先生的兩千行詩歌,概括了五千年的歷史,還不精煉嗎?有時一行詩就是一個歷史大事件的濃縮,兩行詩就是一個朝代的更迭,還不精煉嗎?其三是詩話的幽默雋永美。因為此書是用板話形式寫成的,幽默之語比比皆是。雖然表面平坦,但細品卻極具雋永深刻,耐人尋味。當然,本書的藝術美遠可列舉一些,或者在讀者的品評中還會發現一些。筆者在這裡就不在敘寫了。
古人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筆者斷言:此書雖稱不上奇文,倒也有幾分奇妙,而作者武玉振絕對是奇人無疑。像他這樣用詩話的形式寫下中國通史的,是第一人!在這方面他填補了一個空白,還不是奇人嗎?
這是一部令人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好書,她的面世,必然給五彩斑斕的文苑增加一縷搶眼的亮色。
順祝武玉振先生有更多的好作品面世。
丁卯年荷月于吉天書屋
(賈祥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理事、山東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東營市政協常委、民革山東省委員會;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中文系教研室主任、教授;著名文學藝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