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首先,農機市場新常態意味著農機需求由高速增長向中低速轉變。我國農機市場經過10餘年的高速運行,至2014年,與糧食作物相關的耕種收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水稻機插與玉米機收除外),而藍海市場尚未發育成熟,由此產生的換擋必然影響整個市場的增速,調速換擋將成為今後農機市場的新常態。
從2014年至今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出口等各項指標結束了以往兩位數的增幅,進入個位數增長的時代,有些指標甚至出現負增長。這一點也不奇怪,增幅趨緩、需求轉移、競爭加劇、企業拉伸產業鏈等,將成為新常態下的主要元素。
其次,農機市場新常態的第二個突出表現,是市場需求出現結構性調整,即我們常說的市場需求的轉移。這種轉移表現在: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耕種收環節向全程機械化轉移;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轉移;由“大眾”產品向“小眾”產品轉移;以單個購買者向農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家庭農場等群體組織轉移;由主機向農機具轉移;表現在由平原向丘陵山區轉移;由過去增量向存量調整方向轉移;由化學農業生產方式向生態農業生產方式轉移等。轉型將成為農機市場今後發展的新特徵。
新常態推動市場需求走向大型化、多樣化、高端化
大型化突出表現為功率段不斷向上延伸,譬如拖拉機市場,出現大型大增、中型小增、小型下滑的特點。餵入量持續向大餵入量拓展,譬如收割機市場,今年前5個月,6kg/s≤餵入量<7kg/s(橫軸流)的收割機同比增長28352%,創下歷史增幅之最。插秧機、植保機械市場的大型化趨勢也表現得十分搶眼。
與之對應的是市場需求的多樣化趨勢凸顯。表現為市場熱點不再僅僅局限於少數幾個子行業,大家趨之若鶩的熱點市場正在降溫。一些新的熱點市場浮出水面,譬如大型深松機械、烘乾設備、植保機械、畜牧機械、經濟作物種植和收穫機械等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甘蔗收穫機械、棉花收穫機械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也開始了破冰之旅。農機市場正呈現出多點開花的特點,一些“小眾”市場正由“冷”變“熱”。
農機市場新常態第三個突出特徵表現在市場發展動力的“新”上。過去,市場的動力主要來自政策驅動、市場需求拉動、行銷促動、管理聯動等。新常態下,市場動力主要來自創新的驅動。從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到企業方方面面的創新,將成為市場動力的源泉。一個沒有創新的企業,行之不遠;一個沒有強大產品力支撐的企業,沒有希望;創新將成為農機市場新常態的一個主要動力源。
行業加速整合、升級,將成為新常態持續發展的必然邏輯
新常態下,隨著中低端產品的嚴重過剩,剛性需求的減弱,市場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甚至殘酷,企業的陣痛期隨之而來。一大批小企業將在新常態下出局,市場整合的步伐將加快,行業升級隨之到來。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競爭加劇、整合加速將成為新常態的開端。
新常態加速了企業分化,農機市場的兩大趨勢十分搶眼:一是以福田雷沃、中國一拖、五征、東風等為代表的一些大型生產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拉伸產業鏈,由原來的拖拉機、收穫機械產業延伸到畜牧機械、烘乾設備等各個領域,此動向引起我們的關注,向行業發出一個強烈信號:大型企業開始重新定位其發展戰略。隨著大型企業產業鏈的延伸,一些產業不再是小型專業企業的天堂,大型企業憑藉其規模、品牌優勢搶占市場高地,不斷壓縮小型企業生存空間,小型企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生存危機,行業資源整合“戰爭”率先在農機生產領域打響。大型企業的推土機式的推進最終將重新瓜分細分市場,改變市場競爭格局。二是中小型企業開始尋求聯合。進入2015年以來,我國農機行業繼續其整合腳步,山東巨明與中農發、山東大華與庫恩的整合突出反映了我國農機行業整合的特點。這種趨勢一方面加速行業的分化,淘汰落後企業;另一方面隨著大型企業集團的形成,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升級。
流通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更加複雜,一方面來自生產企業不斷推進的終端融合戰略的擠壓,另一方面來自流通企業內部的無序競爭,尤其是連年不絕的價格戰,導致利潤薄如紙。迫使流通企業開始思考新常態下如何突圍、如何拓展生存空間的問題,一些企業開始進軍生產領域,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一些企業開始考慮擴大代理產品的範圍,由大眾產品向小眾產品轉移;一些企業開始探索新的利潤增長點,加速與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的融合;一些企業開始關注頂層設計,構建新的商業模式……
新常態下,企業如何樹立新思維,構築新方略
農機市場新常態告訴我們什麼?企業需要新思維,儘快適應新常態,儘快理解新常態,儘快找出應對新常態的方略。我們要從過去市場高速增長的思維中走出來,從過去浮躁中走出來,從過去陳舊的經營模式、盈利模式中走出來,儘快完成由行銷為中心向以生產、技術、創新為中心的蝶變,真正撲下身子,練好內功。一切從創新開始,做好企業從模式、技術到產品的全方位創新,真正以創新驅動發展,以質量贏得企業生存。
中小型企業,思考更多的是尋找生存空間和生存的根本理由。即在產品上要做到小而精、小而專,所謂“精”,一是精巧,二是精幹。在市場運作上要精巧,在內部管理上要精幹。所謂專,一是專心,二是專注。在產品定位上要專心,在目標市場構築上要專注。
一方面,與龍頭企業或者強勢品牌在市場上形成互補,最大限度通過學習和創新縮小差距。另一方面,要找到並且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市場,形成局部優勢。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使之成為屬於自己獨具特色的區域利基,形成局部優勢,然後才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必須放棄一夜暴富思想,對於大企業,恰恰相反,必須去追求超額利潤。而只有那些市場的塑造者、機會的創造者、超級價值的提供者,才能獲取超額利潤。
當某一個廠商率先採用縱軸流新技術,掀起了一場收割機革命的時候,他們的超額利潤隨之而來;當一個企業因擁有大品牌權利,掀起品牌旋風的時候,市場銷售隨之逆勢上揚;當一個廠商推進低成本管理,而價格卻高於其他廠商的時候,便獲得了高於行業的超額利潤……今後農機企業奇蹟的誕生,除了培育以上的創造能力,大企業沒有其他出路。沒有創造力,企業越大,死得越快,死得越慘。
創造什麼?創造新的市場機會;創造具有中國元素的、有別於西方的、新的經營方式;研發與上述要求相對應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創立讓上述一切成為可能的經營理念。
回溯10餘年中國農機市場激情燃燒的歲月,行業為什麼遲遲不能完成產業升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機主流消費群體還處於弱勢,消費個體並無足夠的購買力,只能消費大眾產品。企業無足夠的利潤,自然無法完成產業升級。而隨著農機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農機大戶的崛起,這種局面將被徹底顛覆,大中型企業要適時而動,培養謀取超額利潤的能力,要敢與跨國公司分食高端市場。否則,農機行業要完成產業升級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新常態呈現的一個突出特點:快速疊代。新常態創業的邏輯是:確定正確的市場趨勢、產品、用戶群體後,立刻搭起架子開乾,然後在乾的過程中,逐漸地重組、最佳化,不斷地接近完善。這沒啥新鮮的,但凡創業者或者有成就的企業基本都具備這種品質。之所以舊話重提,實在是新常態決定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之前,也許三思一下還有可能成功,可如今,三思的結果可能就是三振出局!慢吞吞的裹足不前者,被披堅執銳的新行業執戈者顛覆實在是順理成章得很。許多企業很多產品都死在過度選擇上,以致機會殆盡。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綜述篇
2014—2015年農機市場發展環境3
2014—2015年農機市場回顧與展望14
2014年農機市場十大關鍵字57
2014年全球農機經濟發展簡報64
第二部分專題篇
2014年全球拖拉機經濟報告71
大中型拖拉機市場回顧與展望74
大中型拖拉機市場運行與預測93
小型拖拉機市場回顧與展望97
收穫機械市場回顧與展望114
淺析未來三年玉米機發展形勢123
玉米收割機市場回顧與展望127
馬鈴薯收穫機市場回顧與展望137
青貯飼料收穫機市場回顧與展望147
中小農用柴油機市場回顧與展望153
多缸柴油機市場回顧與展望170
插秧機市場回顧與展望193
低速汽車市場回顧與展望203
微耕機市場回顧與展望217
黑龍江省農機市場回顧與展望229
江蘇省農機市場回顧與展望249
第三部分企業篇
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257
山東常林道依茨法爾機械有限公司258
愛科中國259
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260
一拖(洛陽)柴油機有限公司261
勇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262
久保田農業機械(蘇州)有限公司263
北京弗雷森拖拉機有限公司264
黑龍江省農業機械有限責任公司265
山東五徵集團266
四川現代農機產業園開發建設有限公司267
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69
山東巨明集團270
重慶匯田機械製造有限公司271
山東寧在線上械製造有限公司272
哈克(邯鄲)農業機械裝備製造有限公司273
中航力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274
中機美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76
山東國豐機械有限公司277
北京德邦大為科技有限公司278
山東大華機械有限公司279
山東大豐機械有限公司280
天津國際聯合輪胎橡膠股份有限公司281
大同農機(安徽)有限公司282
第四部分數據篇
2014年主要農機產品產量匯總表285
2014年各地區主要農機產品產量286
2014年農機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一覽表293
2014年農機工業利潤一覽表294
2014年農機工業出口交貨值匯總表308
2014年各地區農機工業出口交貨值309
2014年農機產品進出口情況310
2014年全國機械行業及農業機械進出口情況334
2014年10類農業機械商品月度出口走勢336
2014年10類農業機械商品出口主要市場一覽表346
2014年主要農機產品價格指數走勢370
2005—2014年8大類農業機械保有量走勢374
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趨勢500
作者簡介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是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國家一級行業協會,主管單位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由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代管,業務上受國家農業部、商務部、發改委等國務院職能部門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指導。協會是由中國各種經濟成分的農機行銷企業、農機生產企業、農機汽車機電交易市場、農機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等團體以及從事農機管理、科研、生產、行銷、使用、維修的個人自願組成的全國性行業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