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站現有固定在編人員21人,其中研究人員19人,後勤管理人員2人。固定人員中研究員4名、副研究員8名、中級職稱7名、初級職稱及科研輔助人員2名,包括農田水利、水文地質、農學、土壤農化、植物生理、微生物、氣象、水資源、水土保持、自動化專業。專業人員中有博士8人,碩士11人,博士生導師4人,學科帶頭人8人。另外,野外站聘請客座人員10人,均為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單位相關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研究人員專業涵蓋水利科學、農業工程科學、植物生理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等領域,多學科交叉使整個學術群體能夠對國家重大科研課題進行聯合攻關。
自2006年以來,野外站圍繞農業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農田環境控制與修復、劣質水農業安全利用、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先後申請到國家863計畫子課題3項、國家支撐計畫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科技部科研院所社會公益項目1項、歐盟第六框架國際合作項目1項、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課題1項、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1項及子課題2項、人事部留學基金課題2項、科技部成果轉化課題1項、中國農科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3項,契約經費約1400萬元,保證了科研隊伍的穩定和科研工作的持續發展。
野外站擁有具有土地使用權的野外試驗基地12150平方米,包括生活區和工作區兩部分。工作區包括:地中滲透儀觀測場500平方米、氣象觀測區625 平方米、騰發入滲試驗區80平方米、高標準日光溫室900平方米、田間試驗區3780平方米。配有30千瓦變壓器一座,5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灌溉機井2眼。生活區包括:辦公用房和住房200平方米、配電室及維修間70平方米、車庫40平方米、廚房30平方米。實驗站辦公和生活設施可以滿足20人在站工作和生活。此外,擁有室內實驗室370平方米,包括樣品儲藏室、土樣風乾室、樣品處理室、消煮室、常規分析室、原子吸收實驗室、氣相色譜實驗室、液相實驗室、人工氣候室等。擁有各類儀器設備價值450萬元,其中流動分析儀、原子吸收光譜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多參數水質儀、葉綠素儀、根系生態監測系統等5萬元以上大型儀器設備23台套(總價值380餘萬元)。
目前,野外站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試驗研究觀測體系,一方面根據試驗研究內容的需要,進行短系列試驗觀測。另一方面進行土壤水分及溶質動態農業環境相關要素(包括水、土、氣、生)的長期定位監測。
研究方向
根據學科發展現狀和趨勢,野外站的科學研究工作將緊緊圍繞以下方向展開:①再生水(中水、養殖廢水)農業安全利用,主要開展再生水灌溉系統規劃、再生水灌溉系統選型、再生水安全灌溉技術與灌溉制度、農田污染物轉化運移機理、再生水灌溉環境影響評價。②微鹹水資源化利用,主要開展鹹水(微鹹水)安全灌溉模式、灌溉制度、水鹽一體化調控技術等。③農田污染控制與修復,主要開展灌區污染控制技術、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有機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土壤污染防控的農業措施和適宜灌水技術、灌區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等。④區域農業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與調控, 主要開展水資源評價與規劃、水資源論證、灌區水質水量調控技術、地表水與地下水最佳化配置理論與方法等。地下水開發利用與保護, 主要開展水文地質參數計算、地下水管理模型、地下水動態監測預報、地下水人工補源技術、地下水承載能力分析、井灌區農業高效用水技術等。
相關詞條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是農業部直屬的科研單位,國家最高農業科研機構。 研究生院成立於1979年,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中國首批博...
歷史沿革 辦學條件 學術研究 文化傳統 學校領導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組建於1959年,地處河南省新鄉市,是國家級社會公益性研究機構。1959年,研究所於北京成立;1963年,遷到河南省新鄉市,...
歷史沿革 科研條件 科研成就 人才培養 合作交流 -
齊學斌
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南新鄉農業水土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站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水資源高效安全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河南省優秀專家...全國地下水信息網秘書長、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水利部...
個人簡介: 主要著作: 主要科研成果及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