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研究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研究的理論鋪墊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基本定義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存在的理論依據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金融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2月1日)
叢書名: 金融發展理論前沿叢書
平裝: 24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4953797
條形碼: 9787504953797
尺寸: 23.6 x 16.4 x 1.8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白欽先教授,1940年生,山西省清徐縣人,我國著名資深金融學家。遼寧大學經濟學教授,金融學專業和政策性金融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主任導師,套用經濟首席學術帶頭人,曾被聘為中山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第五屆委員會套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亞太金融學會國際中國理事;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曾多次獲得遼寧大學最高獎——振興獎,瀋陽市勞動模範。
從事高等院校金融學教學與研究工作近三十年,在比較金融學、政策性金融學和以金融資源學說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戰略等領域有開拓性研究,近幾年又將上述三者統一在發展金融學的框架下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專著十餘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11工程”項目、國家軟科學項目主持人,成果或專著多項獲國家級獎或部委級獎,代表作有.《比較金融學》、《各國政策性金融機構比較》和《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導論》。
經濟日報“神州學人”稱白欽先教授“為人惟誠、為學惟新、為道惟真”。
李鈞,1970年出生,經濟學博士,現任政策性銀行省分行高級經濟師,全國中青企協會員,省金融學會會員。199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後師從白欽先教授攻讀政策性金融專業博士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多年來,致力乾農村金融、政策性金融研究,在國家級學術雜誌發表論文數十篇,有論文獲全國金融工會論壇評審獎項,曾獲省社科聯優秀論文獎。參與著撰過《中國農業政策性金融導論》、《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舉要》等專著。曾當選全國金融工委知識型職工標兵,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當選總行首屆十大傑出青年,2008年被評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學習型職工先進個人。

內容簡介

《中國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研究》以新制度經濟學中的變遷理論為分析框架,深入研究了中國農村金融的供給和需求狀態。從金融功能論的角度,提出了中國農村金融制度滿足需求的制度供給的“三元結構”理論,即農村金融制度應由農村商業性金融、農村政策性金融和農村合作性金融有機構成才能充分滿足中國農村金融的需求,才能破解“三農”問題的困境。特別是以歷史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的變遷歷程,以比較分析方法研究了國際上主要國家農村金融制度的狀況,還以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為依據,全面提出了中國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科學、合理和理想狀態,並運用可持續發展理論給出了達到這種可持續發展狀態的有效變遷途徑。

目錄

1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中國“三農”問題中金融問題的極端重要性
1.2 中國農村金融的需求與供給狀況及評價——問題研究的現實意義
1.2.1 中國農村金融需求
1.2.2 中國農村金融供給
1.3 相關研究現狀——問題研究的理論意義
1.3.1 中國農村金融問題研究綜述
1.3.2 中國農村金融體制重組重構研究成果綜述
1.4 本書研究思路及結構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創新
2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研究的理論鋪墊
2.1 對幾個基本概念的重新理解
2.1.1 關於農業、農民、農村和農業經濟
2.1.2 對於金融的再認識
2.1.3 對於農村金融的再認識
2.1.4 關於制度、金融制度
2.2 相關理論綜述
2.2.1 農村金融理論綜述
2.2.2 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綜述——關於制度、制度供求和制度變遷
2.2.3 金融功能理論綜述
3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基本描述——一個分析框架
3.1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基本定義及理論假設
3.1.1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基本定義
3.1.2 幾點假設
3.2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存在的理論依據
3.3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三個不同理論層次
3.4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整體功能描述
3.5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整體協調
4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構成要素分析
4.1 “三元結構”制度構成要素之一:農村商業性金融
4.1.1 基本定義
4.1.2 農村商業性金融的規範理論特徵
4.1.3 農村商業性金融的功能分析
4.1.4 農村商業性金融的實踐形式
4.2 “三元結構”制度構成要素之二:農村政策性金融
4.2.1 農村政策性金融的理論闡述
4.2.2 農村政策性金融的規範理論特徵
4.2.3 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分析
4.2.4 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實踐形式
4.3 “三元結構”制度構成要素之三:農村合作性金融
4.3.1 互助合作思想的綜述
4.3.2 農村合作性金融及其金融功能
4.3.3 農村合作性金融長期存在的必然性
5 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國際實踐
5.1 美國的農村金融體制構成及評價
5.2 日本農村金融體制構成及評價
5.3 法國農村金融體制構成及評價
5.4 德國農村金融體制構成及評價
5.5 開發中國家的農村金融制度及評價(以印度為例)
5.6 世界各國農村金融制度的啟示
6 中國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變遷及其分析之一:歷史回顧
6.1 理論依據:關於制度變遷
6.1.1 關於制度變遷理論
6.2 中國農村金融的歷史演變和制度變遷
6.2.1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農村金融
6.2.2 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前的農村金融
6.2.3 進入經濟體制改革階段的農村金融
6.2.4 進入經濟市場化改革後的農村金融
7 中國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變遷及其分析之二:功能評價
7.1 中國農村金融制度存在的問題表象歸納
7.2 中國農村金融現行制度的主要缺陷分析
7.3 中國農村金融存在缺陷的制度因素分析
7.3.1 農村金融產權制度的非正常存在
7.3.2 農村金融制度的結構性缺陷
7.3.3 農村金融運行機制不夠科學
7.3.4 農村金融制度的功能不健全
7.3.5 農村金融制度變遷動力的缺失
8 中國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完善及路徑選擇
8.1 指導思想、總體原則和最終目的
8.1.1 指導思想:“六大戰略思想轉變”
8.1.2 指導原則:“九大協調均衡”
8.1.3 最終目的:實現農村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8.2 重構和完善中國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
8.2.1 農村商業性金融的調整規範和健全壯大
8.2.2 農村政策性金融的拔亂反正和正本清源
8.2.3 農村合作性金融的重建重構和培育發展
8.3 實現中國農村金融“三元結構”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
8.4 構建農村金融“三元結構”制度的路徑選擇
8.4.1 “三元結構”體制構建的政府因素:強制性變遷
8.4.2 “三元結構”體制構建的市場因素:誘致性制度變遷
8.5 全書結論、存在不足及後續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