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力報告
作為美國國內政治爭鬥的產物,《中國軍力報告》雖不直接影響對華政策,卻可通過提供材料來影響美國各界人士的對華判斷。 可見,《中國軍力報告》的發表,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國內政治鬥爭的產物。 在美國的情報體系中,國防部是美國對外軍事情報的職能部門。
中國軍力報告》是什麼 作為美國國內政治爭鬥的產物,《中國軍力報告》雖不直接影響對華政策,卻可通過提供材料來影響美國各界人士的對華判斷。 《中國軍力報告》最初是根據美國《2000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的規定產生的。該部法律在1999年由美國國會通過、柯林頓總統簽署,其第1202款中寫明,國防部長要向國會提交報告,內容是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前和未來的軍事戰略。報告應該關注人民解放軍當前和未來可能的軍事科技發展的方向,以及中國總體戰略、安全戰略、軍事戰略、軍事組織、操作概念的原則和未來20年間可能的發展"。 美國國內政治鬥爭的產物 這部法律制定和通過的時間正值柯林頓第二任期的最後階段,當時民主黨總統與共和黨把持的國會之間爭鬥空前激烈,美國對華政策也被嚴重政治化。那一時期,國會在中國問題上做了很多手腳,包括出台《考克斯報告》、推動《加強台灣安全法案》的制定與立法程式等,不僅對中美關係構成傷害,也使柯林頓總統在制定和執行政策上受到極大掣肘。實際上柯林頓政府對國會的做法也不滿意。在1999年10月5日柯林頓簽署《2000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當天,白宮發表了一份聲明,在對該法進行正面評價的同時,也指出了法案中"令人不安的"幾個方面,其中就包括"對中國的軍事威脅進行臆斷"的內容。可見,《中國軍力報告》的發表,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國內政治鬥爭的產物。 在美國三權分立的體制中,國會常常和總統爭奪對外政策的主導權。在對華政策上,一些國會議員往往從狹隘的選區利益或極端意識形態出發,提出過諸多過激的、對華不友好的政策主張,而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則從美國的戰略利益出發,忽視或不斷地糾正國會的對華政策主張。可以說,總統和國會之間在對華政策上的角力是一種常態,因為雙方代表的利益不同,特別是當總統和國會分別掌握在不同政黨手中時,這種鬥爭就更加激烈。國會利用手中掌握的撥款權力,在撥款法、授權法中塞入自己的私貨,行政部門要想得到錢就必須接受這些額外的東西。因此,《中國軍力報告》的出台並不代表美國決策部門的主流意見,只是美國權力機構中部分機構和部分人的意志體現。 部門偏見主導內容 《中國軍力報告》的具體承辦單位是美國國防部,從理論上來說應當是一個具有權威性的報告,但現實情況卻不然。在美國的情報體系中,國防部是美國對外軍事情報的職能部門。可以說,它是收集、評估國外軍事情報實力最強、權威最高的部門。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國防部對外國軍事實力的評估應當是最接近真實的。雖然在歷史上國防部對蘇聯軍事實力的評估、對越南戰爭期間北越軍事實力的評估曾出現過大擺烏龍的事件,但總體而言,美國人仍信任其真實性、客觀性。畢竟,在美國,甚至在世界上,沒有一個政府部門、沒有一家思想庫擁有價值昂貴的太空偵察設備、龐大的情報人員隊伍和專業精幹的分析人員在每時每刻盯著中國的軍事發展情況,只有美國國防部能做到這一點。 然而,事實的另一方面是,美國情報史表明,部門偏見歷來夾雜在情報評估中,揮之不去。例如,1965年~1979年期間,美國各情報部門在評估蘇聯飛彈的準確性方面發生嚴重分歧。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分歧更多體現的是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 在中國軍力的評估問題上,國防部的部門利益顯而易見。冷戰後,尋找明確的、實力強大的威脅一直是美國防部的一個重要任務,中國是其多年來一直試圖樹立的重大安全"威脅"。同布希政府的其他部門相比,包括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內的國防部官員總是更多地強調中國的"威脅",有的時候甚至還是鼓吹"中國威脅論"的主要人物。 在分析依據上,《中國軍力報告》很大程度上依賴公開材料,包括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有關講話以及人民解放軍各級軍官、學者的談話和論著。另外還有各思想庫和媒體發表的研究成果和新聞報導。但是就所用材料的準確性來說,報告並不是無懈可擊。比如說今年的《中國軍力報告》,就在缺乏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將中國的軍事預算誇大成900億美元,是中國政府發表數字的三倍。這種做法在美國國內都引起了不少反對聲。蘭德公司今年早些時候就曾公開提出過不同觀點。 除了軍事預算的數額,《中國軍力報告》還有不少值得質疑的地方。比如2003年的報告中引用了香港某報紙在2001年1月發表的一篇文章,說中國在研發一種反衛星武器,並說對這則訊息的真實性不能確定。但2004年的報告再次引用同一篇文章時就稱,中國已經對這一反衛星武器系統進行了地面試驗,很快就要進行太空試驗。在如此言之鑿鑿之後,2004年的報告接著說,對於所引用文章中的內容,國防部還在進行評估。後來有學者對此問題做了專門的研究,發現連續兩年被引??防部的做法提出了強烈的質疑。 價值幾何 《中國軍力報告》之所以能引起各方高度關注,主要原因還在於它的影響力。從理論或法律角度看,這個報告對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沒有任何影響,只是國防部向國會說明中國軍事實力的狀況,對任何部門或個人都沒有法律約束力,美國政府內的任何部門都沒責任據此制定對華政策。但是,如果就此判斷這個報告沒有效用就大錯特錯了。如前面談到的,這個報告是以非常客觀、權威的面目出現在美國公眾和國際社會面前的,它將成為美國各界人士及國際社會一些國家判斷中國軍事實力及意圖的主要依據,這也是國會推動這個報告出台的初衷。以往的經驗表明,當年的報告出台後,美國學術界、國會人士及政府官員在談到對華政策時,經常引用《中國軍力報告》中的內容支持自己的觀點。今年的報告剛出台不久,美國參議院就有議員提出"重新評估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理由就是根據《中國軍力報告》的評估,台海兩岸的軍事平衡已經向大陸傾斜。可見,這個報告雖不直接影響對華政策,卻可通過提供材料來影響美國各界人士的對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