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史

中國翻譯史

《20世紀中國翻譯史》計六十餘萬字,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的一部敘述我國二十世紀翻譯歷程的史書。全書共分為三部分:清末民初時期的翻譯活動;民國時期的翻譯活動;建國後的翻譯活動。該史將翻譯活動視為中國歷史以及中國文學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推動力,是促進中國社會進步的決定因素,故而不局限於對翻譯活動的展示,也旁及產生翻譯活動的環境。本書力圖以巨觀的角度剖析翻譯的實質,以歷史的實例為佐證張揚翻譯的魅力,充分論述翻譯的綜合價值及社會影響。

出版社:西北大學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5年2月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管窺清末民初風起雲湧的社會變革,講述翻譯在其中所起的不容忽視的作用。作者根據梁啓超、嚴復和林紓做出的卓越貢獻,首次提出應將他們稱為那個時期的譯壇“三傑”。梁啓超被列於榜首;他雖年紀最輕,譯的作品最少,但他創辦大同譯書局,培養翻譯人才,以政治影響翻譯事業,故而所起的作用最大。“三傑”積極引進西學,幫助國人了解西方人的生活,了解西方社會先進的政治體制及社會制度,從而激發國人變革的思想。該部分還用大篇幅介紹了清末民初的科學翻譯、小說翻譯、詩歌翻譯和戲劇翻譯,並敘述了中國文化在域外傳播的情況。民國時期,我國的翻譯事業蓬勃發展,魯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劉半農、鄭振鐸、曹靖華、董秋斯、朱生豪、梁實秋、傅東華以及梅益等翻譯大家的活動,把翻譯事業推向了輝煌的巔峰。此際西學東漸風氣日熾,許多學子負笈歐美,譯著頗豐,門類包括詩歌、小說、劇本等,譯著按國別劃分為蘇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等。這一時期是全書敘述的重點,所列舉的譯者譯著最多,占的篇幅最大。第三部分展示建國後的翻譯活動,介紹了師哲、巴金、李良民、劉伯承、樓適夷、高值、劉宓慶、焦菊隱、豐子愷、文潔若、成仿吾、郭大力、飛白、榮如德、楊武能、黃龍、羅新璋等傑出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詳盡敘述了發生在這一時期的對蘇俄文化、日本文化、法國文化、德國文化、北美文化、英國文化以及印度等弱小國家文化的譯介情況。該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濃墨重彩地闡述中國翻譯理論的構建情況,把“信達雅”、“硬譯”、“學、思、得”等散落在各處的“珍珠”穿綴起來,形成一個體系,熠熠生輝。

《20世紀中國翻譯史》的出版,無論在國內譯壇還是國際譯壇都引起了轟動。200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視角:翻譯學研究》(Perspective: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Cao,2005:155)提到:“《20世紀中國翻譯史》闡述了二十世紀中國的翻譯活動。它追溯了中國翻譯活動和理論研究的百年歷史,並且展現了翻譯家們對這項偉大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此書廣泛介紹了一批傑出的翻譯家、他們的作品、思想,以及他們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由此概括了中國翻譯研究的發展方向。”國際譯聯權威雜誌Babel(He Aijun, Yu Yingji, 2006:1)也刊登了數千言的文章,對《20世紀中國翻譯史》及其作者方華文的翻譯思想進行了介紹,盛讚此書“填補了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翻譯史的一段空白”。在國內,《中國科技翻譯》(2006,2)、《博覽群書》(2005,10)、《文藝報》(2006,8,17)等報刊雜誌都撰文給予高度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