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康寧 著叢 書 名: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出 版 社:教育科學出版
社ISBN:9787504130747出版時間:2005-01-01版 次:1頁 數:604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教育與考試 > 高等教育內容簡介
1978—2003年,正是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六屆三中全會力推改革、全面開放、整體轉軌的25年。從質疑原有計畫經濟體制到探索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再到確立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機制,這一改革歷史命題的破解是億萬人民創造性參與實踐的成果。中國25年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轉換與制度創新的變遷過程,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有領域漸進性改革的縮影。本書試圖描述和解釋這一被成千上萬人日日更新著的改革實踐的內在邏輯力量和新資源配置制度轉換的演進過程。
本書主要運用制度分析框架,從外生變數(轉型期制度環境)與內生變數 (高等教育新制度安排)的相互關係人手,考察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變化的初始條件與約束條件,解剖市場微觀主體分化、生成、制衡的機理,解釋在新的制度背景下新配置方式生成替代轉換的合理性。本研究認為,轉型期制度創新帶給高等教育的影響集中體現在稀缺資源配置的供求方式的改變上,而這一改變又是以資源配置微觀主體的產權確立、分化與制衡為配置前提,以增量制度創新與存量制度調整的雙軌配置路徑為線索,以回歸的學術力量、重構的政府力量與在建的市場力量三者配置制衡為治理結構;它的配置基礎是以分散的個人與組織的多元利益最大化與補償制衡機制為特徵,其配置效率是以市場配置為基礎的新制度重建的速度為標識的。
因此,對25年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變化過程的研究沿著兩條交織的線索展開:一條是把這個過程置身於整個巨觀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中,從制度變遷特徵出發研究資源配置轉換的性質、方向與速度;另一條是把配置資源的供求基點建築在以市場經濟為出發點的個人行為分析框架上。研究人力資本投資與回報的制度激勵的產權基礎與治理結構。本書的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八章分別從制度環境及制度增量、制度演進等角度對前一條線索進行了討論;而第三章、第六章及第七章則分別就資源配置變化的初始條件與約束條件對後一條線索進行了討論。在第一章與第二章提供的制度分析框架中對上述研究問題進行了文獻綜述與破題分析,在第九章中歸納出六個基本結論,使本書在整體上體現出理論源於實踐,又能指導實踐的內在邏輯。
本書的主要結論與貢獻為:1.明確把改革開放25年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制度創新過程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整體對待,提出25年的資源總量變化主要是在新制度生成與轉換過程中實現的;2.把制度變數引入對轉型期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研究的理論框架內,指出25年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轉換的路徑、方向與速度深受制度轉換初始條件的制約;3.引入制度分析方法,對轉型期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制度演進的基本因素、特徵與趨勢進行了分析;歸納出轉型期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在制度創新上呈現為“大海規則”,在制度變遷上呈現為“微笑曲線”;4.論證了市場經濟基本制度是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制度創新的根本動因,明確制度創新的微觀基礎取決於一個“好”的市場框架下資源配置主體轉換生成的約束條件;5.提出大學組織治理結構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核心,認為有效的大學組織治理結構是置身於市場經濟之上的“三種力量”張力與整合的相對均衡。
總之,本書提供了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制度演進過程及其原因的分析框架,從中證實了新配置方式生成運行的合理性。這一研究可作為轉型期制度創新理論的一個範例,因而具有重要的意義及學術研究價值,特別是從中引申出來的政策建議具有較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