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成長問題的計量分析

中國經濟成長問題的計量分析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書本信息

作者:符淼著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12-1
版次:1
頁數:246
字數:202.3000
印刷時間:2008-12-1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 S B N:9787306032300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從技術擴散、收入分配和可持續環境三個角度分析中國經濟成長問題,採用了空間計量經濟學、閾值回歸、非參數估計、基尼係數、Moran係數、索洛剩餘法、DEA Malmquist指數等數量分析工具,研究技術活動的空間分布、技術擴散的條件和模式、技術擴散對經濟的影響、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均問題、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及能源消耗的關係。研究發現,外資技術溢出作用存在人力資本門檻,以受高等教育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百分比表示的人力資本門檻有兩個:4.85%和l0.99%,當人力資本水平超過10.99%的符號改變門檻時,FDl的負效應變為正溢出效應:外貿技術溢出作用存在行業差異;存在省際技術擴散且省際技術擴散隨地理距離的遞增而快速下
降,在-N兩個省的範圍或800公里內為技術的密集溢出區,800公里以上為快速下降區;劃分了收入不均問題的發展階段並發現當前收入不均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按要素貢獻分配導致的。在經濟發展和環境關係方面,本研究利用非參數估計分析污染曲線的形態和拐點,發現曲線形態與產業結構、礦產資源和環境政策存在密切的聯繫。還發現決定能源利用效率的關鍵因素和長期因素是全要素生產率,產業結構對能源消耗有顯著的短期影響。

作者簡介

符淼,男,1973年1 2N生,廣東雷詐人,數量經濟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級培養對象。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碩士和博士分別畢業於中山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曾在英國LanCaSte r大學進修。主要從事計量經濟學、區域經濟和金融、綠色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研究。在《中國工業經濟》、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改革》、 《數理統計與管理》、《研究與發展管理》、 《預測》、 《財經研究》、《當代財經》、 《國際經貿探索》、《南方經濟》等雜誌上發表獨撰或第一作者論文20多篇,其中CSSCl 11篇,CSCD 5t。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1項,主持其他縱橫向課題3項,參與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3項、教育廳課題1項。

書本目錄

緒言
第一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二節 研究的思路和結構安排
第三節 本書的主要創新點
第一章 文獻綜述和分析框架
第一節 技術溢出理論的文獻綜述
第二節 收入分配研究的文獻評述
第三節 經濟發展和環境、能源關係的研究文獻
第四節 空間計量經濟學文獻綜述
第五節 技術擴散的研究模型
第二章 技術的衡量和分布現狀
第一節 索洛剩餘TFP的估算及分布
第二節 各要素對經濟成長的貢獻
第三節 專利的空間分布及其集聚現象
第四節 各地的Malmquist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指數
第三章 外資技術溢出的人力資本門檻和行業差異
第一節 外資技術溢出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人力資本的閾值回歸模型
第三節 人力資本閾值回歸的分析結果
第四節 技術溢出行業差異分析的理論模型推導
第五節 行業數據的差異和特點分析
第六節 技術溢出行業差異分析的實證結果
第七節 外資技術溢出研究的結論和政策建議
第四章 省際技術擴散及其地理模式
第一節 省際技術擴散及其地理模式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知識生產函式的空間面板模型
第三節 省域知識生產的空間計量分析結果
第四節 省際技術擴散地理模式的研究模型
第五節 隨地理距離遞減的創新溢出效應
第六節 省際技術擴散及其地理模式研究的結論
第五章 收入不均問題的成因及分配機制的調適
第一節 按要素貢獻分配的含義
第二節 收入不均問題發展階段的劃分和階段特點
第三節 按非要素貢獻因素分配是收入不均的主要成因
第四節 按要素貢獻分配是解決當前收入不均問題的途徑
第五節 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結論
第六章 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
第一節 研究的現狀和意義
第二節 省域經濟發展階段
第三節 省域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及污染分值
第四節 經濟發展階段和環境污染
第五節 人均GDP和環境污染關係曲線的形態和拐點
第六節 影響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形態的因素
第七節 環境問題研究的結論和政策建議
第七章 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結構對能源利用的影響
第一節 能源消耗模型
第二節 能源問題的數據來源及趨勢分析
第三節 能源模型的實證分析結果
第四節 能源問題研究的結論
附表外資技術溢出分行業類別的回歸結果
附圖污染物排放與人均GDP關係曲線分省圖
參考文獻
後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