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著名教師

中國當代著名教師

中國是一個教育大國,理應對全人類的教育作出自己的貢獻。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文明進程中,中國也確實不斷為世界教育的進步貢獻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智慧。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發生了深刻變化,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也不斷湧現出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改革成就和新時代的教育成果。我國一大批教育專家學者上下求索、大膽實踐,為教育發展出謀劃策,為教育改革殫精竭慮。他們的學術思想和教育實踐直接推動了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並將對今後的教育實踐與研究繼續產生深刻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老師的參與。回望歷史,有太多的大師留在了人民的心中,而在我們 的現實社會中,也有許許多多的老師,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生活在我們周圍,值得我們去景仰和傳誦。

譚千秋

男,中共黨員,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生前系東方汽輪機廠所屬東汽中學學生工作處主任,四川省特級教師。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當時,正在上課的譚千秋迅速組織同學們向樓下疏散。當他得知有幾個同學還沒有離開,立即返回教室。危急時刻他奮不顧身撲了上去,用雙臂將4名高二一班的學生緊緊地掩護在身下。5月13日晚上,當人們從廢墟中將他的遺體扒出來時,他的雙臂還是張開的,趴在講台上。他被追授全國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抗震救災英雄等榮譽稱號。

地動山搖。他弓著身子,張開雙臂緊緊地趴在課桌上,伴著雷鳴般的響聲,冰雹般的磚瓦、灰塵、樹木紛紛墜落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噴涌而出;他咬著牙,拚命地撐住課桌,如同一隻護衛小雞的母雞,他的身下蜷伏著四個倖存的學生,而他張開守護翅膀的身軀定格為永恆。2008年5月13日22時12分,當搜救人員從四川省德陽市漢旺鎮東汽中學教學樓坍塌的廢墟中搬走壓在他身上最後一塊水泥板時,所有搶險人員都被震撼、落淚。

他叫譚千秋,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被原湖南省省委書記張春賢譽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村裡有名的“大孝子”

1957年8月,譚千秋出生在祁東縣步雲橋鎮岩前村。他的父母老實善良,有5個兒女,他排行老大,由於家境貧寒,每頓飯都是以紅薯、豆子等雜糧為主,只有一點點米飯,他總是將米飯讓給弟弟妹妹吃,自己和父母吃紅薯。

譚千秋深信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他學習非常刻苦,村民都將他作為“勤學楷模”教育孩子。為學好英語,他將英語單詞寫好貼在牆上,睡覺時就記,記不上就點亮燈看一下再記。1975年夏,他高中畢業回家務農,但他沒有放鬆學習,白天跟大家一起出集體工,晚上學習到次日凌晨,困了就用毛巾沾點冷水敷在臉上。兩年後,他成了一名代課教師。

1978年夏,譚千秋考上了湖南大學。1982年大學畢業,主動報名到四川東方汽輪廠職工大學當了一名“支邊”教師。

譚千秋成家立業後,考慮到三個弟弟都在農村,他一人承擔起贍養父母的義務,還花錢為家裡裝了電話,並竭盡全力幫助弟弟妹妹。

大弟弟譚繼秋在家種地收入甚微,便借了幾千元買了一台三輪車跑運輸。1993年夏季的一天,不慎車翻人傷,花去了幾千元醫藥費。舊債未還,又添新債。譚千秋聞訊後,立即給弟弟寄來2000元錢,還寫信安慰弟弟,只要人沒事就好,並要弟弟到他那去散散心。車禍對譚繼秋身體影響很大,但為了生計,不得不到雲南打工,譚千秋便寫信鼓勵弟弟,還在信中夾寄了40元錢。譚繼秋和二弟都沒房住,兩兄弟建了房,譚千秋給每位弟弟資助3000元。

2006年6月,父親不幸患上骨髓癌。譚千秋立即回老家召開家庭會,他體諒弟弟都在農村,家境不好,便主動要求負擔父親的醫療費。他怕弟弟和弟媳不同意,便找了個藉口:“我在家時間少,平時你們照顧父母很辛苦,就給我一個盡孝的機會吧!”兄弟們拗不過他,只好同意,父親住院花去醫療費2萬多元,他一人承擔。

譚千秋工資不高,生活非常節儉,他衣著樸素,大熱天連冰棒和礦泉水也捨不得買,口乾了他便到附近找井水解渴。他幾年才回家一次,因車費太貴,來回一次要2000多元,他便將這些錢省下來支援家裡,幫助別人。

譚千秋為人正直,富有愛心,很有正義感。還在念國小,他就特別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在放學時下雨,他一定會把雨傘讓給沒帶傘的同學,自己則淋著雨回家。

岩石村現任村支書譚永生與譚千秋是國小同班同學,關係很好。一次,譚永生和另一個同學打架,他正好路過,譚永生叫他來幫架。沒想到他跑過來,不但沒幫譚永生,反而將他們拉開:“都是同學,不好好相處,打什麼架啊!”隨後,耐心地做兩人的工作,直到他們握手言和。

高中畢業後,村里許多村民不識字,他便向村幹部建議,辦起了掃盲夜校。他主動當起了教師,白天出工,晚上義務為村民上課,手把手地教村民寫字,學文化,他讓不少一字不識的村民能看懂報紙,懂得如何科學種田。

譚千秋多才多藝,會吹笛子,拉二胡,寫歌詞……為活躍村民的文化生活,他與幾個年輕人組成村文藝宣傳隊,晚上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表揚村裡的好人好事,批評賭博、不尊老愛幼等社會不良現象,成為村民喜愛的一道“文化大餐”。有一天晚上,他和譚永生參加村裡的文藝表演,來不及吃晚飯,便帶上兩個紅薯:“來,快吃,我剛從家裡吃過了。”第二天,譚永生才從他弟弟那裡得知,他當晚在家裡根本沒吃晚飯。

譚千秋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村里修路、建校,他都捐了款。他對學生非常關心,哪怕是操場上有一顆小石子,他都要撿開,怕學生玩耍的時候摔倒。哪位學生有困難,他就盡力相助;學生沒吃飯,他會將學生叫到自己家裡做飯給學生吃;學生身體不舒服,他會掏錢帶學生去醫院看病,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他經常教育弟弟妹妹要樂於助人,在他的薰陶下,弟弟妹妹總是去幫助別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養了五個貧困孩子上學!他的人格魅力還深深地影響了下一代,他的大女兒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學院,她說一定要用法律為眾多受害者討回公道。

譚千秋經常教育學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會責任感。”1982年6月大學畢業後,學校準備讓他留校任教。當學校領導徵求他的意見時,他主動請纓:“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學校也需要人才啊。”領導反覆做他的工作。當他得知四川東方汽輪廠職工大學急需教師時,便立即申請到那裡去,一個月後,他如願以償地分配到該校工作,在那裡一乾就是27年。

1996年,一個朋友準備把譚千秋調回衡陽,待遇從優,被他婉言拒絕。父母見他離家太遠太孤單,極力勸說他回來,他便耐心地對父母說:“湖南培養了我,四川養育了我,還是在四川多乾幾年再說吧。”後來,汕頭、韶關有關單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還是選擇留在四川,為自己的學生獻出了生命。

下午2點多鐘,譚千秋在教室上課,他正講到高潮部分時,房子突然劇烈地抖動起來。地震!譚千秋意識到情況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衝出教室,往操場上跑。房子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還有四位同學已沒辦法衝出去了,譚千秋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自己弓著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蓋著四個學生。轟轟轟──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2008年5月13日22時12分,譚千秋終於被找到。“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他說,譚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是他這一生永遠忘不掉的。“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千秋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回憶當時的情景,獲救的學生神情仍然緊張。

同在一所學校任教的妻子張關蓉終於在次日清早見到了自己的丈夫。她拉起丈夫的手臂,要給他擦去血跡時,丈夫僵硬的手指觸痛了她脆弱的神經,她輕揉著丈夫的手指,痛哭失聲……張關蓉仔細地擦拭著丈夫的遺體,蓬亂的頭髮被細細地梳理成丈夫生前習慣的髮型:“我的愛人,讓我給你細細擦去手上的污泥,就像你曾經溫柔地擦去我臉上的淚水。我的愛人,你寬闊的臂膀給了我棲息的港灣,更給了大震中四個孩子生命的新岸。男子漢也會累嗎,你怎么躺下就不再起來?讓我跪下來,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離,讓我為你溫暖冰涼的手指……”

張關蓉和譚千秋曾相約相親相愛到地老天荒。地震前一天,丈夫給小女兒買了兩雙鞋子、一條褲子,她還問丈夫為什麼一下子買了這么多,誰知,這似乎就預示了陰陽永隔。

“他肯定捨不得我們一家。”張關蓉說,將丈夫送到殯儀館火化時,鞭炮響了兩下就熄滅了,似乎丈夫還在眷顧著她們母女。如今,一歲半的女兒還不能理解這一噩耗,她一直喊著要爸爸。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譚千秋不少在湖南的老同學都焦急地與他聯繫。當大家從媒體上得知他救人獻身的事跡後,既感到悲痛又為他自豪。同班同學、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柳禮泉追憶說:“1978年,我們一道考進湖南大學。他同我一樣來自農村,都是享受國家助學金完成學業的。他經常對我說,沒有國家的助學金,我們這些農村的孩子哪能完成學業?畢業後,他主動要求去邊遠不發達的地區,一乾就是27年,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中南大學教授張功耀得知他捨己救人的訊息後,徹夜難眠:“我與譚千秋那代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單位搶著要。可是,譚千秋卻選擇了‘支邊’,是那樣的瀟灑飄逸,又是那樣的恬靜從容,他只知道一年一年的柳綠,卻從來不奢望什麼花紅。”

張思明

張思明,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北京市青年教師“師德之星”、全國模範教師,榮獲北京市“五四獎章”,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第四屆“孺子牛金球獎”,胡楚南優秀教學成果獎,北京市第一、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數學教育的最高獎“蘇步青數學教育獎”一等獎等。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研究課題“中學數學創新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在“導學探索、自主解決”教學模式和中學數學建模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他一生奉行“努力做一個好老師”、“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讓學生感受數學鮮活、好玩”、“教學生課本背後的東西”、“教師的生命力源自學生”的原則。

王桂儒

王桂儒從教41年,始終將教育工作作為一生不懈的追求,她堅持以科研助推學校發展,提出“低起點、高標準、艱苦奮鬥創一流”的辦學思想,以人格魅力激勵教師成才,為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鋪平道路。她曾被評為全國德育科研百名專家、市級優秀教育工作者、區級名校長、區級優秀教師。《托起明天的太陽》一書詳細闡述了她先進的辦學理念,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追求。該書共分為六個章節,收錄了王桂儒教育生涯中親身經歷的84個翔實的小故事,全景展現了她的教育人生,真實生動地記錄了天大附中(原109中學)由偏僻落後、基礎薄弱的一般校發展為“三A”名校和市級示範校的艱辛發展歷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