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馮友蘭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碼:234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108030757
裝幀:精裝
開本:32
叢書名:馮友蘭作品精選
定價:28.00
作者簡介
馮友蘭(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生後卦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編輯推薦
《中國現代哲學史》為馮友蘭作品精選之一。
目錄
自序
緒論
第一節 中國現代革命時期的階級分析
第二節 舊民主主義革命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四節 “以夷為師”(向西方學習)
第一章 革命派和立憲派的宣傳鬥爭與章炳麟
第一節 《民報》與《新民叢報》鬥爭的要點
第二節 章炳麟對於康有為的駁斥
第三節 章炳麟對於康有為今文經學的評論
第四節 章炳麟所理解的社會革命
第二章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大理論家和最高領導人孫中山
第一節 孫中山的思想和政治活動的發展
第二節 孫中山追隨維新派時期的半封建思想
第三節 孫中山領導民主主義革命的全資產階甥思想——建國方略
第四節 孫中山在國共合作中的半社會主義思想
第三章 新文化運動的創始人、教育家、哲學家蔡元培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 蔡元培論世界觀與人生觀
第三節 蔡元培與新文化運動
第四節 蔡元培的哲學觀
第五節 蔡元培的美學思想
第四章 新文化運動的右翼——胡適、梁漱溟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內部的派別
第二節 胡適引進美國哲學——實驗主義
第三節 胡適的實驗主義的套用
第四節 梁漱溟對於新文化運動的態度
第五節 梁漱溟對於孔丘的新估價及其對於儒家的新解釋
第六節 梁漱溟的文化論
第五章 新文化運動的左翼——陳獨秀、李大釗
第一節 陳獨秀論新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
第二節 陳獨秀論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根源和奮鬥目標
第三節 陳獨秀對於當時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第四節 陳獨秀論國民革命後中國的前途
第五節 李大釗接近辯證唯物主義的宇宙觀
第六節 李大釗對於歷史唯物主義的闡述
第六章 20—40年代之間的三大論戰
第一節 20年代的“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
第二節 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對於“論戰”的總結
第三節 關於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性質的論戰
第四節 全盤西化和中國本位的論戰
第七章 毛澤東和中國現代革命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階段
第二節 毛澤東與“左”傾教條主義者的鬥爭
第三節 《實踐論》
第四節 《矛盾論》
第五節 《矛盾論》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六節 社會主義階段
第七節 極左思想階段
第八節 空想共產主義與科學共產主義
第八章 中國哲學現代化時代中的理學(上)——金岳霖的哲學體系
第一節 道、式、能
第二書共相與殊相,一般與特殊
第三節 性與盡性
第四節 理與命
第五節 無極而太極
第六節 現代化與民族化
第九章 中國哲學現代化時代中的理學(下)——馮友蘭的哲學體系
第一節 “接著講”與“照著講”
第二節 理,太極
第三節 氣
第四節 政治、社會思想
第五節 精神境界
第六節 “新理學”的理論矛盾
第十章 中國哲學現代化時代中的心學——熊十力的哲學體系
第一節 熊十力哲學體系發展的過程
第二節 熊十力哲學體系的中心思想
第三節 熊十力的宇宙論
第四節 熊十力的心學思想
第十一章 《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
……
序言
“馮友蘭作,品精選”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論著,由我店分兩輯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輯七種是:《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上六種即“貞元六書”)和《南渡集》;現在刊行的第二輯則包括《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三松堂自序》等,一共四種五冊。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曾就學於北京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28年起,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校務會議主席等職。20世紀30年代初,他完成了兩卷本《中國哲學史》,該書多次重印,為國內外學習中國哲學的標準教科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大學經長沙遷至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為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任西南聯大哲學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並於顛沛流離之中完成了“貞元六書”,創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他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之邀赴美講學,在此期間用英文著有《中國哲學簡史》,該書的語言風格及思想涵蘊別具風采,深受外國讀者歡迎。
文摘
第一章 革命派和立憲派的宣傳鬥爭與章炳麟
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使中國人民認識到:維新運動不能解決救亡圖存的問題,必須用武力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
孫中山代表民族資產階級於190s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這是革命派;康有為的殘餘勢力也逃到日本東京,這是立憲派。這兩派是中國20世紀初期兩大政治勢力,各在日本東京設了宣傳機關。立憲派的機關報是《新民叢報》,其總編輯是梁啓超;革命派的機關報是《民報》,其總編輯是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學乘,後改名炳麟,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早年參加戊戌變法運動,後來組織了一個革命的黨,名“光復會”,以排滿為宗旨,和同盟會的總綱有一部分相合,因與同盟會合作。章炳麟為《民報》的總編輯兼發行人,和《新民叢報》相對立。章炳麒在東京的時候,有不少革命的留學生和革命者向他學習國學,他和他的學生們在中國經學、文學、詩學、哲學、語言學、文字學、音韻學等方面都自成一派,稱為“章門”。他的著作很多,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為《章太炎全集》(以下簡稱《全集》)。
第一節《民報》與《新民叢報》鬥爭的要點
《民報》曾把當時和《新民叢報》鬥爭的要點歸納為十二條,稱為《(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民報》第三期號外)。其中有:
“一、《民報》主共和;《新民叢報》主專制。”
“二、《民報》望國民以民權立憲;《新民叢報》望政府以開明專制。”
“三、《民報》以政府惡劣,故望國民之革命;《新民叢報》以國民惡劣,故望政府以專制。”
“五、《民報》主張政治革命,同時主張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主張政府開明專制,同時主張政治革命。”
“六、《民報》以為,國民革命自顛覆專制而觀,則為政治革命,自驅除異族而觀,則為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以為,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報》以為,政治革命必須實力;《新民叢報》以為,政治革命只須要求。”
“十一、《民報》以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叢報》以為,革命反以得專制。”
“十二、《民報》鑒於世界前途,知社會問題必須解決,故提倡社會主義;《新民叢報》以為,社會主義不過煽動乞丐流民之具。”
在這個檔案里,《民報》把革命派與維新派的綱領作了一個針鋒相對的對比。
革命派與維新派的要求的內容和實現要求的手段都是絕對不相同的“維新派主張的開明專制和君主立憲,其專制的君主,具體地說,就是清朝的皇帝。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