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史

中國現代化史

《中國現代化史》是2006年10月1日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紀霖。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從現代化變遷的角度系統地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

圖書信息

第1版 (2006年10月1日)

開本: 32開

ISBN: 7807302488

條形碼: 9787807302483

尺寸: 21 x 14.9 x 2.8 cm

重量: 558 g

作者簡介

許紀霖,1990年代的第一個冬天,一批希望以新視角和方法探究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中青年學人在歷史風雲變幻的激盪中,在現代化理論的感染下,集中了史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的智慧,合作撰寫了這部專著。

當年的這批作者,而今多數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裡獨樹一幟,碩果纍纍;也有的或遠遊海外,或棄文改行,亦有的天不假年,令人太息。十餘年時光流逝,只有這本書記載著他們曾經共同擁有過的理想和志願,共同經歷過的探索和追求。

時過境遷,大多數作者在這些年裡都曾經有過工作調動。為了歷史的記憶,應該在這裡記錄下在那個寒風凜冽的嚴冬,聚會在黃浦江畔的這群探索者來自何方;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三聯書店、《探圳特區經濟》雜誌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浙東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它以現代化為指向與核心,從政冶、經濟、社會、文化、思想、學術、軍事、習俗諸方面重新觀察並敘述了1800年至1949年的這段歷史,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國社會這一時期的巨觀全景和內在脈絡。本書以其視野開闊,結構新穎,立論鮮明,材料紮實,文風從容的特點在專業工作者和非專業讀者中獲得好評。

《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來已經經歷了十來個春秋。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現代化理論作為一種學術解收的力量,曾經風靡於中國學術界。本書即是在那一特定時期,一群知識分子依據現代化理論進行探索的結果。

歷史翻過了20世紀,進入了新的一頁。本書作為具有探索性質的通論性著作;在學術轉型的年代得到了史學界和知識界同仁的肯定,同時也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及其他相關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本著作。本書2006年的再版,既是對於過去研究的回顧,更是對於未來探索的推動。

就中國而言,現代化的變遷並非一個簡單的向歐美國家的認同過程,亦非面臨外侮時的“衝擊一反應”過程;它既是古老的歷史在新世紀的驟然斷裂,又是這一歷史在以往的傳統中靜悄悄的延續。

自1800年起的一個半世紀裡,在嚴酷的運作背景之下,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醞釀、肇始與起步,既有後發展國家普遍遭遇的困境、也存在著中國文明獨特的沉重遺產。

當歷史的時鐘被撥到1949年,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自1800年以降的那段歷史的影響卻久久不會消散:1949年以後的所有歷史都可以在這漸漸遠逝的一個半世紀中找到最初的基因和起點。

目錄

總 論/許紀霖 陳達凱

中國現代化的啟動類型與反應性質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主題與運作背景

政治變遷中權力聚散的歷史循環

社會經濟的二元結構

社會分層與現代化動力群體

文化危機與思想衝突

第一章 巨變前的社會經濟景觀/何清漣

前現代化的經濟結構

工商業的發展和市場滲透

人口壓力下社會經濟的病變

中國與世界的貿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動/李長莉

傳統文化觀念與明清士風

“經世致用”思潮的興起與西學東漸

洋務思潮與“尚富強”的新價值觀念

“中體西用”思想模式中價值觀念的對峙

第三章 危機中的政治嬗變/朱慶葆

傳統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秩序

西方衝擊下政治傳統的裂變

王權危機之一:太平天國運動

王權危機之二:地方勢力的增長

第四章 中國工業化的發軔/吳柏均

外資近代化企業的建立

工業化中的公營企業與政府作用

私營企業的產生和發展

二元的工業發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產變革/楊念群

政治嬗變的前提

維新群體之三大政治變革模式及其後果

戊戌變革的社會氛圍

維新運動的迴響:中國近代變革的雙重取向

第六章 社會經濟結構的二元化/何清漣

新型社會集團的出現

通商口岸:中國的現代化中心

《馬關條約》後的全方位開放

二元經濟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紀轉折點上的文化思潮/陳少明

舊傳統與新思潮

古經新釋:民族危機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結果

山呼海嘯,西潮東卷

第八章清末新政:從傳統向近代的過渡/陳達凱

教育改革:從廢科舉到興新學

新式軍隊的形成

預備立憲運動的進程

走向近代法制的開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李秀領

晚清革命的中堅與社會基礎

士紳階層的政治疏離

地方勢力的坐大與中央財政危機

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

第十章 從民主政治到權威政治/孫立平

清王朝的滅亡與政治社會的解體

南京臨時政府的民主政治設計

袁世凱:從總統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變遷與價值重建運動/毛丹

民初社會的價值緊張

以《新青年》為核心的啟蒙思想家

打倒“孔家店”與“文學革命”

從人性批判到社會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時期的經濟/杜恂誠

軍閥政府對經濟的失控

產業和金融業的發展

經濟環境和企業家的進取精神

資產階級團體及其政治影響的加強

第十三章 “五四”後的社會文化思潮/高力克

社會改造思潮的勃興

“問題”與“主義”之爭

文化保守主義的崛起

科學與人生觀論戰

第十四章 軍紳政權和國民革命/王躍

權力危機中的軍紳政權

“法統”之爭背後的權威真空

五卅運動:廣泛的社會動員

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革命

第十五章 國民政府權威的建立與困境/高 華

“以黨治國”的黨治國家模式

國民黨政權面臨的三重挑戰

脆弱的三民主義意識形態的結構

行政機構的建立與社會控制的強化

專家參政:政治參與的有限度開放

發展國家資本和開發國防工業

銀行改組和金融資本的國家化

幣制改革帶來的經濟繁榮

第十七章現代化變遷中的土地改革/張益民

國民政府對農村滲透的失敗

國民黨的土改與頓挫

中國共產黨的農民革命

改造鄉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章主體文化與文化主體的顛覆

國民黨的黨治文化運動

中國共產黨主體文化變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識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國民政府的戰時集權/陳廷湘

戰時集權體制的建立與強化

政治過程制度化的努力

權力實際運行過程中的無序化

集權面臨的挑戰

第二十章 戰時統制經濟/劉方健

戰時經濟下的資源分配與商品輸入

統制經濟對民間工業的影響

國家資本的畸形發展與結構性腐敗中的官僚資本

從通貨膨脹到財政總危機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價值重建與政治抉擇/高瑞泉

終極關懷的玄學重建

自由主義的理念

權威主義的惡性變形

新民主主義文化及其勝利

第二十二章 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衰敗/許紀霖

戰後重建政治共同體的失敗嘗試

曇花一現的戰後自由主義運動

國民黨組織的自我解體

後記

2006年版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