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王朝內爭實錄:寵位廝殺》力求生動翔實,通俗易懂,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擁有較多的思考空間,得出應有的結論。《中國王朝內爭實錄:寵位廝殺》由張國慶、蔣瑋編著。
圖書目錄
出版者的話
前言
酒池肉 林妹喜亡夏
妲己之惑 鹿台焚身
美人一笑 傾國傾城
驪姬施計 弄權亂國
指鹿為馬 趙高專權
呂雉爭寵 同類相殘
漢宮飛燕 啄殺皇孫
竇後臨朝 外戚專權
南風賈后 淫亂兇殘
“蓮”染泥污 盪淫宮闈
韋後效顰 陳屍示眾
三千寵愛 馬嵬葬身
“黑鳳”兇悍 氣煞壽皇
萬氏專斷 天子痴情
“八虎”居 首劉瑾亂政
寵至極頂 臣不忠賢
柔佞奸相 和珅貪財
梳頭太監 得寵終生
序言
在中國社會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大致由宦官、后妃、外戚組成。對平民百姓而言,他們是達官顯貴,是高不可攀的上層;對天子而言,他們又是奴、是婢、是臣。由於他們生活在天子周圍,所以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皇權決定著他們的生死榮辱,另一方面,他們的存在及活動又對皇權有著極大的影響,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對其起著左右、制約的作用。
這批人物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重或輕,都像寄生蟹一樣仰仗著皇權,一朝受皇寵,便為人上人。因此,他們之間愈演愈烈地演繹著一場場無情的廝殺,在他們相互之間的明爭暗鬥中或沉或浮,或勝或敗。勝者專權亂政,禍國殃民;敗者或囚或殺,死無葬身之地。
寵位之哄,加劇了中國專制政體的畸形發展,而這種畸形發展的社會制度,又加速了這一群體的膨脹。因此,寵位的興衰是中國宮廷鬥爭乃至政治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除了母權制度下,人類在最原始的需求中維持了一個時期的平等之外,一旦進入階級社會,便出現了明顯的等級差別。這種高低貴賤之分使人類的生存條件、社會地位形成了天壤之別。最高權力的頂峰是君主,是天子,這一位置就像埃及金字塔尖一樣高不可攀。皇帝被尊為神,而非人。誰受到皇帝那光芒四射的神秘靈光的恩澤,誰擁有了天子的寵愛與信任,誰就擁有了財富,擁有了權勢,可以享受那耀眼的榮光,甚至可以操縱天子,代行職權,窺視帝位……。因而,不顧一切地爭得天子的寵嬖就成為一切生活在天子周圍的人們最高目標。各種不同類型的人在做著不同的表演,手段有別,目的一致。
宦官爭寵,是寵位之哄的重要群體之一。
中國的宦官制度由來已久,早在《詩經》當中就可看到記載。《詩經-小雅》將太監稱作“寺人”,《詩經·大雅》中稱作“奄人”。所謂“奄人”,就是將原本正常、健康的男人,經過粗糙的手術,使其喪失性機能,並由此改變了所有男性的特徵,歷史上將這種刑罰叫做“宮刑”。中國素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被施以官刑,實乃奇恥大辱,無異於死。去了“根”的人,自然被視為下賤之輩,遭人鄙視。這些人嚴格說來,已經不能稱其為人,他們不僅失去了做人的生理特徵,失去了做人的資格,也失去了做人的尊嚴。他們是封建帝王為了維護夫權而製造出的殘人。這些人之所以還被留在宮中,是因為他們是典型的奴才,更因為他們既能保證其主子的妻妾們的貞潔,又能完成女奴隸們力所不及的勞作。
太監初期並不干預政事,而只是做些看門掃院、侍奉男女主人生活起居等粗活。不過他們身居內宮,諸事繁雜,職責各異,所以逐漸也有了太監們的官職,“奄稱士者,異其賢也”(鄭玄《周禮》注)。“奄人”之間的等級差別隨著官爵的高低升降而越來越大。一些上層宦官為了擴大自己的職權,開始干政。帝王因其整日侍奉左右,深諳宮中之事,又因其沒有子嗣、親眷之嫌,而不斷對其委以重任。及至西周時期,一些太監已獲高官厚祿,從東漢始,逐漸形成一種特殊的政治勢力,嚴重干預國家的政治生活,而且日甚一日。
宦官干政一經有了開端,便一發不可收拾。憑著帝王的寵信,很多宦官開始飛黃騰達,不可小視。他們政治上顯赫,經濟上暴富,不僅照置田產,建造豪華宅邸,而且收養子、認同鄉,生活奢侈、作風腐敗,雖為殘缺之身,卻也妻妾婢女成群,舉手投足,無不威風凜凜,權勢甚者,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明代的大太監魏忠賢,當時已被尊為“九千九百歲”,朝廷上下,一片阿諛奉承之聲,百官宵小,甘願拜其名下,以做他乾兒子為榮。難怪儘管“淨身”是那么殘酷和痛苦,自願“淨身”者卻越來越多,以至於統治者要一再頒布法令來禁止常人“自宮”。18世紀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說:“中國歷史上,我們看到許多剝奪太監一切文武官職的法律,但太監們卻老是又回到這些職務上去。東方的太監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禍患。”
既然中國的封建制度賦予了太監們可以爭到如此顯赫地位的機會,那么,這些男不男、女不女、心理變態的閹人們,爭寵作亂也就成其必然。爭寵是因為他們都是在皇帝的羽翼下,仰仗皇帝的鼻息而生存。誰得到了皇寵,誰就會使夢想變為現實,誰就會得到無盡的榮耀。受寵者必有權,有權者必得利,太監們非常清楚這一點,為達目的他們不擇手段,乃至手中國數千年來不乏宦禍。
當然,宦官中也有對社會頗有貢獻的功臣,如東漢的蔡倫、明代的鄭和等等,更有多數太監終生默默無聞地做著下賤之人,掙扎在恥辱和痛苦之中。但總體說來,這些人長期生活在宮闈之中,已習慣察顏觀色,見機行事。他們陰險、狡詐,善於阿諛奉承、玩弄權術,其負面作用越來越大,輕者撥弄是非,陷害忠良,重者干預朝政,專權亂國,致使中國的政治鬥爭愈發複雜,社會制度愈發腐敗。
后妃爭寵,是寵位之哄的又一群體,又具有特殊性。
后妃,應該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她們個個聰明美麗,多才多藝,是封建皇帝萬里挑一、精選出來的尤物。她們不論原來的地位如何,一朝入宮,即可錦衣玉食,身價百倍,令社會上的民女艷羨不已。
但是,后妃們的命運卻不如她們的花容月貌那樣美好,因為她們是中國一夫多妻制度真正的犧牲品。中國歷代帝王的內廷制度多沿用《周禮》,除正宮皇后外,還有所謂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等名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其他六國的宮女全都用來充實後宮,他將後宮的品級爵位分成八等;到漢武帝時,在皇后之下,又設昭儀、婕妤、烴娥、榕華、充依等等,後宮品級增加到十四等;晉武帝統一南北朝後,再次大肆擴充後宮,極盡享樂,傳說當時晉武帝後宮的宮女,人數多達近萬人。晉武帝實在愛不過來,便想出一個辦法,他自己經常坐在一個羊拉的車裡,任憑羊隨意將他拉到哪個宮女的門前,他就到哪個宮女那裡留宿。宮女們紛紛采來竹葉,插在門前,並在地上灑上鹽水,以此吸引羊來吃竹葉,好能得到受寵幸的機會。這只不過是帝王生活的一個小小例子而已。
帝王可以極盡聲色,而對后妃,卻採取了嚴格的約束。中國自古要求婦女要以女德為重。其中包括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等等,對於宮中的后妃,除了這些倫理道德,更有一套特定的清規戒律。后妃們終日深居簡出,生活起居,全無自由,動輒得咎,對於那些桎梏般的禮法,稍有逾越,便會招致橫禍。可憐這些美貌女子,白白在深宮耗盡青春,很難享受人生的真正幸福與樂趣。
由此說來,入宮實乃一大不幸,被選中的女子雖貴為后妃,但卻沒有支配自己命運的權利。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制度下,女子只是男人的玩物和工具。在龐大的后妃隊伍中,唯有一人在操縱著這些美麗而又可憐的生靈,那就是皇帝。后妃們得寵時宛若明珠,失寵時不及糞土,於是乎眾人的目標只有一個——得到天子的寵幸,只有這樣,她們才能擁有真正的美麗,才能成為真正的女人。得到寵幸的女人又盼望得到皇子,因為母以子貴,她們要以此來固寵。因而,這一具有著相同命運的群體,為了爭寵奪愛,竟然也以纖纖弱手,殺個血雨腥風,其手段之殘酷,後果之悲慘,實是令人髮指。
從另一方面來說,帝王身邊的后妃,對帝王功德的影響,又是任何一個群體所不能代替的。大凡帝王無論怎樣德才兼備,一旦沉於女色,便會對愛妃言聽計從,而受寵者往往又都追求享樂,貪戀權勢,利用帝王的寵愛圖謀私利,助紂為虐,致使國將不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招致亡國之禍;唐明皇寵楊貴妃禍起蕭牆: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除此而外,宮庭還是權力的中心,后妃接近權力,耳濡目染,必將成為參與者。而一旦涉及這種權力之爭,又往往愈擴愈大,無法遏止。在中國歷史上,后妃們參與權力之爭的人無以計數。然而,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制度下,除極個別的女性取得成功之外,后妃們的總體命運均是悲劇性的。
外戚爭寵,也是寵位之哄群體中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
外戚是憑著自己的親屬進宮當了后妃並且受寵而雞犬升天的貴族。他們有些本來並無太深的根基,但由於他們與皇帝有著特殊的關係,又與宮中的后妃一唱一和,形成了一種新的政治勢力,在朝廷內外興風作浪,甚至駕空皇帝,干預朝政,我行我素,搞得內哄迭起,國無寧日。
自秦始皇統一後,外戚干政之事便不絕於史。西漢時期的呂氏家族,令劉氏天下搖搖欲墜,最終被王氏家族所取代;東漢時期,帝王頻繁更替,幼主事國太后臨朝不斷,外戚勢力不可一世;唐朝的武氏、韋氏、楊氏家族權傾天下,皇帝亦不能左右。如此歷朝歷代,莫不有外戚干政之事發生。
但是,儘管外戚作為統治集團,左右朝廷大政,影Ⅱ向國勢興衰,可是,中國封建制度卻決定了真正主宰外戚命運的並非是他們自己。不論他們的政治勢力如何強大,歸根結底還是皇權所賦。外戚要仰仗皇權、仰仗皇帝對他們的寵信。因而,外戚的一切政治活動,都離不開寵位之爭,只有得到皇寵,才能保持不敗之地,這是外戚們進行一切政治活動的根本所在。
作為封建帝王,他們對於宦官、后妃、外戚之間的爭鬥所帶來的禍患並非沒有察覺,甚至制定出種種法令,嚴加防範。但是皇帝又離不開這些具有特殊地位的人們對他的支持,創業的帝王一般還比較清正廉明,業績卓著,相應的,宦官、后妃、外戚干政之事也未能主宰朝政。但是,後世守成的皇帝,卻往往忘記祖上創業之艱難,驕縱享樂、腐敗墮落。有的輕信讒言,有的乾脆不理朝政,從而導致宮廷內外,猜疑相嫉,爭寵奪位,最終是失德亂行,促成國家敗亡。中國封建社會皇權高於一切、任人唯親、裙帶關係的政治制度,派生出宦官制度、后妃制度、外戚制度等一系列毒瘤,為寵位之哄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皇帝與這些具有特殊地位的人們相互利用又相互制約,致使封建專制制度的積弊越來越深。因此,封建專制制度是寵位之哄的根源,在某種程度上說,封建皇帝對寵位之哄應當負有相當的責任。
不過,無論這些爭寵、弄寵者曾經有過怎樣的囂張,甚至是不可一世,但除了武則天等少數成功者之外,絕大多數人的命運都是悲劇性的。中國的皇帝言出法隨,隨心所欲地占有和支配社會上的一切,殺人如碾蟻,加之其主觀好惡的隨意性、偶然性及其喜新厭舊的本性,致使這群生活在皇帝身邊的人如履薄冰。受寵者也罷,遭貶者也罷,伴君如伴虎,整臼都在提心弔膽中生存。今朝也許是心腹重臣、掌上明珠,明天也許就是屈死之鬼、階下之囚。其生死榮辱全都被皇帝把玩於股掌之上。這就決定了寵位之哄的矛盾之尖銳性,鬥爭之殘酷性,千刀萬剮、“人彘”、剁手、分屍……這些慘絕人寰的殘害手段,均在爭寵、固寵、弄寵的鬥爭中被使用。爭寵者們根本不顧國家社稷,一味尋求個人私慾的滿足。有的殘害忠良,將皇帝引入歧途,害國擾民;有的令皇帝沉迷聲色、不思朝政;有的為掃清奪權之路,不惜濫殺無辜、草菅人命……總而言之,寵位之哄帶給國家和百姓的是無盡的禍患和災難。 然而,歷代爭寵奪位、鮮血淋淋地傾軋無一能擺脫皇權這條鐵的鏈鎖,其結局是爭鬥者們或者兩敗俱傷,或者舊寵換新寵,壞了朝政,亂了國家,敗了風氣,害了百姓,此乃我國封建政體的一大弊端。正因為這種腐敗的政體,使寵位之哄決不會因其廝殺的慘烈、結局的悲哀而停止,相反,爭寵者野心越來越大,手段越來越毒。
歷史在不斷向前發展,在諸多的歷史教訓中,寵位之哄留給後世的教訓更是深刻、沉痛的。通過這一側面,人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封建制度的糟粕,這也就是本書的立意所在。
本書以有限的篇幅,從浩繁的歷史記載中選出若干較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爭寵的實例,採用以敘為主、夾敘夾議的形式,將歷史上一些為爭寵、弄寵、固寵而不擇手段的史實介紹給讀者,力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揭示封建制度下宮廷鬥爭的複雜性和殘酷性,以及這些鬥爭給國家、社會帶來的無盡災難。目的是以史為鑑,以饗後人。讓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更深刻、更廣泛地了解歷史、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本書力求生動翔實,通俗易懂,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擁有較多的思考空間,得出應有的結論。
由於時間倉促,加之水平有限,難免掛一漏萬,疏漏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