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田地質圖

中國煤田地質圖

反映中國煤田形成與分布的1:200萬小比例尺礦產地質圖,1980年由煤炭工業部地質局與煤炭科學院地質勘探研究所編繪,煤炭工業部航測大隊制印廠印刷。它依據1975年資料(部分1978年資料)編繪,通過圖中地層、火成岩以及構造形跡等的分布特徵,概略地反映了中國各地質時代地層發育、岩漿活動以及構造演化的地質發展歷史; 突出反映了含煤地層的分布以及它們與其它地質體、構造形跡的時、空關係;反映了中國各聚煤期、聚煤區的基本特徵;反映了中國煤炭資源聚集與分布的規律。它是全國及區域性煤田預測、聚煤作用的基礎,全國及地區煤炭工業戰略規劃和設計的依據。

資料依據

依據及參考的煤田地質資料包括:1:100萬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地區及雲、貴、川各省煤田地質圖;1:20萬至1:50萬陝、甘、寧、青、新、藏等省(自治區)煤田地質圖;1:20萬至1:50萬各省區煤田預測圖(1975); 1:100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圖 (國家計委地質局,1972); 1:2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地質礦產圖;1:50萬至1:400萬全國、各大區,各省(自治區)構造體系圖及構造綱要圖,以及重點地區的大比例尺地質構造圖,重要的地層、構造論著,重要的物探、鑽探成果資料等。

基本內容

包括地理底圖及煤田地質圖兩大部分。

地理底圖表示有主要河流、湖泊、海洋;山脈、山峰、山隘及其標高;中國首都,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所在地,省轄市、地委駐地及部分縣(旗)及縣級以下主要居民點;寬軌鐵路、邊遠地區幹線公路;國界、省界等。

煤田地質圖表示有各地質時代地層特別是含煤地層、各地質時代火成岩類分布範圍、各種地質界線及斷層線等。其中,地質體圖面最小寬度 (線距) 取0.7mm、最小圖面面積取1mm。重要地質體圖面最小寬度、最小面積不足上述數值時,酌情誇大表示,其它地質體則合併表示或刪舍。

套用意義

中國煤田地質圖反映:

(1)中國煤田形成的地質條件,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以及中下泥盆統賦存有由菌藻類水生低等生物形成的石煤; 晚泥盆世開始了陸生高等植物成煤的歷史。石炭紀、二疊紀、侏羅紀是中國主要聚煤期。三疊紀、白堊紀、第三紀時,也有煤炭形成。第四紀泥炭的成因也多種多樣。

(2)東北聚煤區,華北聚煤區,西北聚煤區,華南聚煤區,滇藏聚煤區和台灣聚煤區是中國六個聚煤區,其地質分界線為陰山—天山構造帶、秦嶺—崑崙構造帶和賀蘭山—六盤山—大雪山構造帶。而且,這三條巨型構造帶對中國地質發展史起了巨大的作用。①陰山—天山構造帶以北,古生代海進來自北方。這裡地殼活動性較強,沉降速度快、幅度大,沉積巨厚,岩相、厚度變化劇烈,沉積物以海相碎屑岩類為主,火山岩相當發育。華西力運動在這一地區影響普遍而強烈,使古生代岩層發生強烈褶皺和變質,侵入岩遍及全區。中生代早中侏羅世時,西部若干內陸盆地內形成主要的含煤岩系;東部火山岩極為發育,到晚侏羅世才形成若干煤盆地。②陰山—天山構造帶與秦嶺—崑崙構造帶之間,除阿爾金山、祁連山山區之外,大部分地區古生代地殼運動比較和緩,岩漿活動微弱,區域變質作用十分局限,斷裂大而稀疏,褶皺開闊平緩,在東部形成了石炭二疊紀含煤岩系。隨著燕山運動的興起,這一條帶形成了幾個大型中、新生代沉積盆地,早中侏羅世時,發育了含煤岩系。③秦嶺—崑崙構造帶以南,震旦紀後海進時間長,海相地層發育好,變質作用強烈。同時,中生代地殼活動性大,褶皺、斷裂和岩漿活動特別劇烈,盆地數量多但規模小。東南沿海侏羅紀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崗岩類特別發育。隨著自北而南的不斷海退,東部形成了晚古生代末期的海陸交替相含煤岩系,構成中國南方最主要的晚二疊世煤田,中生代含煤岩系只有零星分布;西部海水撤出較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積十分發育,第三紀海相沉積也有分布,且有一些含煤岩系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