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防務評論總編輯平可夫推斷,
中國海軍071大型兩棲登入艦
正在建造中的大型船塢登入艦,滿載排水量可能達到9000噸左右。目前已經開始生產,漢和認為極有可能在大連造船廠生產,而且是為未來生產航空母艦做前期準備。目前中國海軍只建造一艘同型艦供研究使用,今後還有可能建造更為大型的船塢登入艦。以上訊息是一年之前老平的主觀猜測,可是今天中國海軍的第一艘國產大型船塢登入艦已經下水舾裝,並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眼前。隨著中國大型兩棲船塢登入艦的裝備,中國海軍兩棲登入作戰能力將得到迅速提高。可以看出中國海軍這是在為未來的海上登入戰做準備。 分析與評論:
1. 現在的事實已經證明一年前的老平確實是看走眼,第一中國海軍的這艘軍艦是在上海建造,而不是在大連。第二它的噸位不是9800噸而是18000噸以上。只是在兩棲船塢登入艦這點他還是分析的對頭。中國海軍這次是首次建造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兩棲船塢登入艦。根據海外媒體的分析報導,它標準排水量在20000噸左右。可以同時搭載四艘大型兩棲氣墊艇。可以提供一個營的登入部隊的武器裝備和戰鬥車輛。該艇類似於美國的LCAC,駕駛室與發動機位於艇兩側,有如一堵牆般圍著中央的貨艙,以LCAC的最大搭載限度為50噸的數據來看,如果該艇只裝備63A式水陸兩棲主戰坦克,則可搭載3輛左右,若換裝其它型號的裝甲車輛,如90式輪式裝甲戰鬥車,則可升至6輛。
而中國原來的大型登入艦上都普遍載有一架直升機以及2-4艘小型人員登入艇,但噸位以及運送能力實在較差。如果在登入時沒有空中保護和強大的對岸進行有力火力的壓制,則在登入戰中面對敵方的灘頭火力阻擋,將難以發揮作戰作用和突襲的效果。
2. 2006年10月23日,俄羅斯《生意人報》上的一篇報導“更細緻”地描述了“中國的航母計畫”。該報導稱,中國有可能向俄羅斯訂購50架蘇—33艦載戰鬥機,目前相關談判正在進行中,總契約金額達25億美元。不過俄方稱,中國不可能一次性簽下所有的契約,很有可能中國將在年底前先購買兩架蘇—33戰機用於測試。這篇報導還宣稱,中國計畫在2010年前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艦,在2016年前共建造3艘航空母艦。但是在筆者看來中國雖然已經具備自造航母的一些條件;但同時也有許多建造航母中遇到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需要解決。依筆者所見中國海軍未來航母編隊的組建工作看來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3、 中國海軍首艘兩棲船塢登入艦現在已經下水舾裝。隨著這艘兩棲船塢登入艦的建造進度加快,中國海軍未來的兩棲打擊群到是已經顯現出雛形。所謂兩棲打擊群主要是由以下艦艇組成:兩棲船塢登入艦一艘、兩棲攻擊艦兩艘、巡洋艦一艘、大型驅逐艦兩艘、護衛艦兩艘、攻擊型核潛艇一艘。對比以上艦艇中國海軍目前尚缺的主要是巡洋艦和兩棲攻擊艦。不過在現在世界海軍驅逐艦製造趨向大型化的時代,巡洋艦和大型驅逐艦之間的界線已經日趨模糊。所以中國海軍目前的驅逐艦完全可以在兩棲攻擊群中發揮巡洋艦的作用;那么中國海軍在組建兩棲攻擊群時最急需的就是兩棲攻擊艦。相對海軍大型航母編隊來說兩棲打擊群完全可以在未來的幾年內形成戰鬥力,在筆者看來它成軍的可能性比中國海軍的航母編隊更大。
東亞三國海軍兩棲作戰艦艇對比:
1、與兩棲船塢攻擊艦作對比,中國海軍的這艘兩棲船塢登入艦的直升機甲板設在艦橋後部,艦橋和艦體同寬;由於取消了甲板以下的直升機機庫,所以留有更多的空間用於其它布置。缺點是載機數量少、快速投送能力差、艦艇航行時直升機起降受兩側絮流影響較大,對飛行員以及直升機要求較高。前部車輛儲存段和後直升機甲板距離過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艦的港口裝卸進程。但上面的缺點也並非無法解決,比如快速投送能力方面的缺陷就可由氣墊登入艇來解決,且生存能力更強,運載力更大、隱蔽性也好。
2、 我們如果對比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海軍兩棲艦艇的發展趨勢,就是不與世界海軍第一強國美國海軍作對比,拿我們的近鄰韓國、日本海軍作對比。他們可都是首先發展兩棲攻擊艦。首先讓我們來侃侃日本海軍把它定義為運輸艦的大偶型兩棲攻擊艦,該艦主艦體橫斷面呈V字型,艦首,具有較大的前傾斜度,兩舷外飄。上層建築呈倒V字型結構,採用向內傾斜角度。上述舉措將有助於減小雷達反射波強度,從而收到了較好的隱身效果。由於排水量和吃水深度增大,“大隅”號的裝載量是現役最大的“三浦”級坦克登入艦的3倍,一次可運載1000名陸戰隊員、10輛90型主戰坦克及數架CH-47型重型直升機。“大隅”號艦首不再開門,艦體水線以下部分比較尖瘦,水線以上部分充分向外伸展,從而大大降低了航行阻力,提高了艦艇的航速和適航性能。該艦艦尾設定了升降機井梯,搭載2艘從美國訂購的LCAC氣墊登入艇;主甲板上配備2部大型直升機升降機,用來搭載CH-47型重型直升機。該艦的使用,突破了日海軍以往登入艦單一的搶灘登陸模式;實現了既可憑藉氣墊登入艇搶灘登入,又可以藉助艦載直升機實施垂直登入。所以它就是一艘名副其實的大型兩棲攻擊艦。
3、 韓國海軍計畫在2007年裝備兩艘能搭載垂直起落戰鬥機的萬噸級輕型航空母艦。這種輕型航母的最大排水量為18000噸,可容納7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10架垂直起落戰鬥機或者戰鬥直升機、2艘高速充氣登入艇和10多輛戰車,為海軍陸戰隊登入作戰提供火力支援。航母同時還裝備世界上最先進的“C4ISR”指揮自動化系統、高精度雷達和近距離防空飛彈等設備,有很強的戰鬥和防護能力。航母總長度達到190米,寬31米,比義大利建造的“加里波第”級輕型航空母艦和日本登入艦更長。後者長度180.2米,寬度30.40米;日本OSUMI級直升機登入艦總長178米,寬25.8米,韓國海軍這一行動表明其欲變為一支遠洋型藍水海軍。
中國海軍兩棲打擊群的旗艦—071型兩棲船塢登入艦
1、當然和航母編隊相比,兩棲打擊群還是有以下不足之處。一是它沒有艦載遠程攻擊飛機它的作戰半徑就是載有垂直起飛飛機也就是在500千米以內;如果是以飛彈攻擊為主,它的作戰半徑在300千米以內。它的防空和反潛作戰距離也在300千米之內,這些都不能和擁有預警機和遠程巡航飛彈的航母編隊相比。但是它也有總體造價較低,效費比較高的優點。同時它可以搭載一個加強營級的2000餘名作戰士兵、近三十架的作戰直升飛機、和近十艘大型氣墊船、和數十輛登入作戰車輛。同時隨著中國海軍卡28反潛直升飛機、直—十五海軍型運輸直升飛機和武直十攻擊型直升飛機的先後研製成功,這些也為中國海軍兩棲打擊群的組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 轉自鐵血社區 ]
2、 中國海軍在組建兩棲打擊群以後不但可以為中國海軍未來的航母編隊提供一個有意的嘗試。也通過整個兩棲打擊群的訓練和相互協調起到先行官的作用。同時也為未來的航母編隊積累啦寶貴的經驗。中國海軍一旦真正組建完成兩棲打擊編隊,隨著兩棲攻擊能力的加強,中國對未來可能在中國沿海島嶼發生的各種軍事衝突的應變能力也得到真正的從質到量的巨大提高。中國海軍面對日本海軍的軍事擴張,和如今中日兩國在中國東海的形式日見嚴峻,所以對中國海軍來說:組建兩棲攻擊群的條件可能比海軍航母編隊更加現實,而且中國海軍確實急需組建兩個以上的兩棲打擊群用來保護中國三百萬平方千米的海上領土的安全。
3、中國海軍之所以首先製造船塢登入艦;而不是製造兩棲攻擊艦。可能有以下幾方面達到原因:中國海軍和黴菌不一樣,中國不需要開赴全球四大洋作戰,中國海軍在南中國海、中國東海在得到中國空軍遠程戰術打擊機群的支持下,都可以取得離岸1000千米的戰場制空權。而兩棲船塢登入艦重點是人員和作戰車輛的輸送。因為受海岸條件限制,中國以往的登入艦隻能在百分之十五的海岸登入,而在裝備了與以往小型氣墊船不同的大型氣墊登入艇後則可對百分之七十的海岸進行登入作業。中國海軍在擁有大型兩棲船塢登入艦以後登入作戰的能力將得到成倍的提高。而兩棲攻擊艦的優勢就在於它上面的艦載直升機快速運輸能力和機動性能比氣墊船快,所以它的立體作戰能力還是強過船塢登入艦。中國海軍現在首先製造船塢登入艦,看來是在由易而難,在實踐中通過摸索和積累經驗再逐步提高中國海軍的兩棲作戰能力。
4、雖然兩棲船塢登入艦主要使命是支持海軍其他登入編隊以及海軍陸戰隊進行兩棲作戰,通過運輸、部署兩棲部隊以及裝備、實施平面和垂直登入,為中國海軍兩棲作戰提供規劃,指揮、控制和通信平台,並作為兩棲特混編隊的海上流動指揮所使用。在登入作戰行動中,該艦主要是從海上進行“平面登入”。在以往的海軍陸戰旅在中國沿海所進行的軍事演習中,海軍陸戰隊登入作戰主要就是以兩棲坦克、裝甲車。和小型登入艇、氣墊船進行人員和作戰武器的輸送。這其實就是一種單純的平面作戰手段。海軍陸戰隊還是以傳統登入作戰手段作戰,還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能夠承擔立體作戰任務的海軍陸戰隊。不過在近來的海軍陸戰隊的作戰訓練中,已經出現陸戰隊員乘坐直八海軍型直升飛機的鏡頭,同時也有海豚艦載直升機指揮作戰的畫面。這說明中國海軍陸戰隊已經在為未來的立體登入作戰在進行戰術演練。所以無論是告別舊的傳統登入作戰工具和作戰指導思想看來都還是有一個過程的。
中國海軍未來兩棲打擊群中的指揮中心和旗艦作用:
1、中國海軍現在的主力驅逐艦的信息化作戰指揮系統:
所謂艦載C4ISR系統網路包括艦船上指揮中心內部的區域網和指揮中心之間的互連網。八十年代在中、大型水面艦艇、護衛艦這一級,普遍使用共享介質、匯流排形式的網路拓撲(Network Topology)結構,匯流排使用的速率也從低速的1MBPS到中低速的標準10MBPS頻寬發展。中國海軍新型大中型水面艦艇普遍採用的是仿義大利IPN-10的作戰系統。該系統用MHIDAS多路高級綜合分結構系統。該匯流排系統採用模組化結構,分為主線和支線,主線可達50米,兩個終端設備之間最遠可達400米。匯流排數據傳輸率可達10MBPS/秒,用戶數量最多可達256個,可滿足中大型艦艇對於傳輸距離,傳輸速率和終端數目的要求。
[ 轉自鐵血社區 ]
中國海軍採用的首型海上編隊戰役、戰術型自動化H/ZBJ-1指揮系統。該新型指揮系統採用功能更強、速度更快的數據匯流排,更先進的旗艦數據顯示中樞,採用以光纖數據匯流排為基礎的乙太網區域網路和開放系統互連結構。該系統結合支持戰鬥群各分隊之間的綜合通訊、導航和敵我識別,用於交換聯合戰術數據鏈,對艦隊直轄海基和岸基、空基偵測平台進行有效的指揮管理和協調。
2、中國海軍幾乎所有主要的水面戰艦都加裝了可能稱作HN900(西方稱之為clink 11)型的戰術數據鏈,它可能相當於北約海軍的Link 11型數據鏈作戰系統。中國海軍的協同作戰能力得到提升,這樣更好地解決了不同種類艦隻使用不同種類反艦飛彈實施聯合作戰的問題。也使得中國海軍不對稱作戰中的“飛彈飽和攻擊”手段可以發揮出更大的作戰效果。
3、兩棲船塢登入艦——艦隊指揮旗艦:
中國海軍的這艘兩棲登入艦作為兩棲攻擊艦隊中噸位最大軍艦、雖然他在艦隊中火力不算最強、性能不算最好。但是和兩棲攻擊艦隊中其他的主戰艦艇相比:由於中國海軍現役的大、中型主戰艦艇均裝備有大量的各種武備和電子設備,由於艦面甲板極為擁擠,無法加裝完備的通信指控裝備,各種無線電通信和電子設備同時使用時相互干擾嚴重,有時甚至造成指揮中斷;主力作戰艦艇在擔任了旗艦的指揮任務之後,實際上也難以完成本來應該承擔的作戰任務。隨著艦隊規模的大型化,作戰任務的多樣化,作戰行動的複雜化,艦隊指揮人員需要處理的各種情報的數量空前增多,單靠指揮人員的頭腦意志決策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命令。
旗艦指揮能力的不足在兩棲作戰中體現得最為突出,現代大規模兩棲作戰幾乎包含了海軍所有的戰術行動,旗艦需要指揮和控制空中、海面、水下、陸上多軍種參加的複雜的作戰行動,一般艦船根本無法勝任。
4、儘管中國海軍這艘船塢登入艦本身的防護作戰能力一般,而且因為沒有安裝遠程對空對海搜尋雷達,所以不能依靠他來對海上目標的遠程超視距搜尋和對攻擊目標進行精確定位。真正能給中國海軍立體作戰能力帶來革命性變化的以下幾種作
071作戰信息蒐集平台:
[ 轉自鐵血社區 ]
⑴、運-8海上空中警戒機是對海軍立體作戰能力的重大改進:
中國海軍在經過幾年的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對整機整合和在近年來已將它投入戰備值勤中,在去年進行中俄軍演中,由於它的出現在我方艦艇編隊實施驅逐艦和潛水艇對目標進行飛彈攻擊時,它不僅提供了發現對手水面目標的精確目標方位,同時對反艦飛彈在對艦攻擊中的中繼制導提供了關鍵作用。一直以來中國海軍的主力驅逐艦對海攻擊的遠程精確打擊的定位是一個弱項,特別是對水面艦隻進行視距外攻擊時。運八改海巡機的出現基本上縮小啦國產艦艇在進行水面對艦攻擊方面與國外海軍在技術上的重大差距。
機上安裝的對海搜尋雷達是英國EMI公司的拳頭產品。它是一部遠程監視雷達,基本作用是反潛和反艦。反潛工作時,雷達能在強海雜波背景下檢測幾英里遠的單個潛艇目標。反艦工作時,雷達能夠在超過100海里範圍內檢測、跟蹤和分類海面船隻。目標分類是由操縱員在B型顯示器和A型顯示器上用高放大倍數的顯示器完成的。該雷達還具有探測惡劣氣象功能,以及用於與其它飛機協同執行反潛和搜尋救援任務的防撞功能。我們只能把它定位於:海上巡邏警戒機。如果沒有運八海上空中警戒機所起的戰場水面艦艇的搜尋作用,只依靠水面艦艇自身裝備的的雷達對敵方水面艦艇進行視距外攻擊是不可能完成的。
⑵、運八—平衡木中型預警機是中國海軍真正需要的海戰預警機:
這是一種採用平衡木式的雙面側視電子掃描相控陣天線的飛機。這種平衡木狀的天線兩側各有一部雷達天線陣面,每部天線陣面有200個固態收發陣元,因此也被稱為“側視機載雷達”(SLAR)。雷達操作在北約E-F波段(美國 S-波段)2 GHz-4 GHz頻率,1,985磅(900 公斤重的機背天線被包裝在一個9米長箱體狀天線罩中,在機身的支架上安裝。利用自適應旁瓣抑制技術,在每側的視角160度。從它的標準6,000米的操作高度,雷達最大探測範圍450公里,能夠在一個密集的敵對電子戰環境、大量雷達雜亂回波和低目標高度的條件下,在330公里的距離發現戰鬥機大小的目標;具有海洋監測能力,能在320公里距離發現海上目標。雷達具有全面掃描監測同時對感興趣的重要方位進行頻繁扇形掃描的能力,而且一個單獨扇形可能是同時在不同的模式中掃描。雷達綜合性能非常好,具有窄波束、高精度等特點,可同時跟蹤300多個目標。
但是這種預警機仍然只是一種地面控制的機載監視系統,探測到的雷達圖像通過數據鏈傳送到地面防空系統的指揮中心,再進行處理分析。功能如同和總體空中防禦網路整合的一個機載雷達,因此不需要大量機載人員,全體人員僅2-6名。由於在未來戰爭中運八—“平衡木” 預警機最大的作用就是對海空立體作戰中的己方的作戰艦船、飛機提供戰場的對方目標偵察、並對己方作機群、艦隊提供空中指揮、控制、引導、通信、制導的作用。
[ 轉自鐵血社區 ]
⑶、中國海軍提高立體戰能力的關鍵系統“虛擬雷達”=數據鏈系統
中國海軍現在已經進入群體性、立體化、網狀戰鬥攻擊模式。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條件就是中國海軍在信息化作戰領域內取得的巨大進步。中國海軍在裝備“虛擬雷達”=數據鏈系統後。利用數據鏈系統將軍艦、艦隊指揮旗艦的指揮中心、運八—海上空中警戒機作為空中海上偵察監視飛行平台、運八—平衡木空中預警機以及布置在太空的戰場監視軍事衛星互相連線和信息實時傳輸的一種系統,它大大縮短了C4ISR系統中“觀察———判斷——— 決策———行動”迴路的周期,提高了信息傳送的速度和可靠性。由於中國海軍兩棲攻擊群中的所有作戰艦船通過數據鏈系統也就是“虛擬雷達”延伸了發現敵人的距離,縮短了發現敵方的時間,提高了打擊目標的精確度,同時又減少了對方發現自己的機率,因此數據鏈系統取代中國海軍艦載載雷達系統已成為發展新趨勢。而依靠外部信息源提供目標數據,將成為新型海上作戰艦艇的重要使用模式。
在新世紀高科技條件下、信息化作戰指揮系統的變化是日新月異。從中國海軍現在的造艦速度和現實裝備情況來看,中國海軍這種兩棲船塢登入艦以它足夠的甲板面積可以布置數量眾多的大型通訊天線,避免因無線配置密集而相互干擾;較大的排水量使它有良好的適航性、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強自持力;考慮到通信電子設備的飛速發展和作戰指揮需求的不斷提高,這一排水量也可以保證為今後的改進改裝提供較大的餘地。所以中國海軍的這種兩棲攻擊艦無疑是中國海軍兩棲攻擊群的首選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