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中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為091型攻擊核潛艇“長征1號”。該艇於1970年12月26日下水,1974年8月1日服役,中國自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2013年10月29日,國防部網站稱中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退役,將作為博物館展品。一群來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列隊登艇,進行例行養護。不久之後,這艘游弋大洋40餘載、獲得諸多榮譽的中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將離開這個軍港,作為一件展品供世人參觀。
退役意義
中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退出現役,並完成核廢料、核反應裝置及相關設備的安全、徹底、穩妥處理,標誌著我國核潛艇從研製生產、使用管理到退役處置形成全壽命保障能力。
核潛艇從下水入列到退役處置,每一步都充滿風險與挑戰。如何安全、徹底地處置退役核潛艇,不僅是橫亘在中國軍隊面前的一道難題,更是全世界所有使用核動力艦船國家的一道難題。目前世界上流行著多種退役核潛艇處理辦法,比如海上處理法、荒港停泊法、荒漠處置法等。這些簡易處理法,易給環境造成污染、給世界留下安全隱患。
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的核潛艇如何退役?總部、海軍對核潛艇的退役處置高度重視,很早就組織開展了技術論證和預先研究。具體承擔任務的某潛艇基地,把科學精神、創新理念貫穿在從方案論證、技術準備到工程實施的每一個具體步驟,用10年時間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核潛艇“退役之路”。
核潛艇的“心臟”——核反應堆倉處置是退役工程的重中之重。基地科研人員會同工業部門獨闢蹊徑,採用多重防護技術,成功完成了強放射環境下燃料組件的卸出、封裝,各种放射性部件的切割、拆除及退役環境的去污和終態處理。僅此項工程,就取得了12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研成果。
記者來到基地核廢料、核廢物、核廢水“三廢處理中心”,大螢幕上各個處理流程一目了然。40多年來產生的各種涉核物品,在這裡得到安全穩妥的處理。倉庫的原址上,如今鮮花怒放、綠草如茵。不遠處,就是水兵們種菜、養雞、放牛羊的“和諧生態園”。
一位國際知名的核專家告訴記者,中國掌握了這一整套安全、徹底的核潛艇退役處置方法,是對人類社會的一大貢獻,充分體現了中國對環境、對社會、對未來的高度負責精神。
發展歷程
1958年毛澤東會見訪華的赫魯雪夫 1959年蘇聯的赫魯雪夫來到中國,毛主席向赫魯雪夫當面提出,要求蘇聯向中國提供核潛艇製造技術,赫魯雪夫沒加思索一口回絕,理由是中國的現有技術不可能製造核潛艇。在當時我國的還沒有研製出核子彈,核潛艇在技術上要比核子彈複雜幾十倍,涉及造船,電子,原子能,金屬製造等多方面高端技術。毛主席當時對中國製造核子彈斷言:“搞一點核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十年完全可能!”事後證明毛主席的論斷是正確的。可是一生理智的毛主席在核潛艇問題上卻賭上了一口氣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可見核潛艇在技術上難度非同一般。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了,使我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四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基地官兵在這次核潛艇聯合試驗中無疑是唱主角,早在核潛艇聯合試驗開始前基地官兵就承擔保衛工作。檢測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各項指標是否達到設計要求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眾多技術和部門。由於核潛艇設計製造各個部門人員雲集基地,吃飯住宿也是個大問題,基地克服種種困難,保證了試驗人員吃好睡好,基地官兵在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試驗的後勤保障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1971年4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在基地進行全面的聯合試驗開始了,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向艇上反應堆裝填核燃料。當核潛艇內的核反應堆開始運轉時,基地官兵的心處於高度緊張狀態,誰都知道核潛艇內的核反應堆一旦出現問題後果是不可想像的。
1971年8月22日,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首次以核動力駛向試驗海區,進行航行試驗。當核潛艇開始試航,基地的海勤人員駕駛試驗艦搭載各部門人員隨核潛艇出海,核潛艇在試驗中分為四個階段,出海後發現問題再回到基地調試維修,就這樣出海,調試,維修反進行。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累計出海達20多次,試驗項目近200個,反應堆運行了數千小時,總航程達6000多海里,下潛深度和水下航速等都達到或接近國外水平。
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加入人民海軍戰鬥序列,接交命名儀式大會在基地召開。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等參加了交接命名大會。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長征一號”,舷號為401,並向該艇授予軍旗。第二天各級首長乘我國的飛彈驅逐艦出海觀看核潛艇在海上的表演,基地官兵在長達三年多的辛苦試驗的才工作告一段落,這三年多的辛苦和驚險不是今天用文字所能描述的,試驗過程中具體情況至今沒有解密。
1977年我國第二艘核潛艇下水,基地官兵以新的熱情繼續投入聯合試驗。
在今天世界上的核大國均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核潛艇作為一種威懾力量突顯示出重要作用。現在我國的核潛艇已不是當年在基地試驗時的一支醜小鴨,而是一群威嚴壯麗的白天鵝,我國的核潛艇部隊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威懾力量。
在核潛艇在基地聯合試驗過程中每一項試驗結果都牽動著基地官兵的心,他們希望我國的核潛艇早日駛向大海。但是有一項試驗指標基地官兵卻表現出奇的冷淡,那就是核潛艇所產生核輻射對周圍的環境究竟產生多大的影響。基地官兵實際上清楚地知道我國核潛艇尚處於試驗階段,各項技術指標都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在那個火紅的年代,世界各強國都對中國實行封鎖,對於可能由於軍事目的的金屬材料更是嚴格控制流入中國。因此我國初期的核潛艇肯定存在一定的核輻射泄露,這種泄露將對基地官兵的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基地官兵看到一些陌生面孔的人,手持伽瑪探測儀在基地周圍探測核輻射的強度。但是基地官兵出於保密紀律沒有人向前探聽,也沒人轉播此類的小道訊息,他們對此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恐慌和擔心。一次一位核輻射探測人員來到基地海勤大隊的一艘沒直接參與核潛艇試驗的快艇上,在狹窄的船艙里伽瑪探測儀顯示存在放射性,儀器的嘟嘟鳴叫聲被艇上的水兵們聽見了,探測人員當時非常尷尬,生怕艇上的水兵向他打聽核輻射的強度。但是核輻射探測人員驚奇地發現艇上的水兵沒有任何驚慌神態,更沒有人向他打聽放射性的強弱,只是對他表示了一下微笑就走開了。核輻射探測人員以為基地事先宣布了不準打聽核輻射強度的紀律,實際上基地根本沒有宣布希么禁止打聽核輻射的紀律。基地官兵的素質和紀律是一流的,保密守則第二條“不該問的秘密不問”時刻牢記在基地官兵心中,並成為他們保密行動的準則。為我國的海軍裝備試驗甘願獻身是基地官兵的共同心愿,因受到核輻射少活20年算不得什麼,這就是當年基地官兵在生死問題上向人民做出的答覆。
我國初期的核潛艇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多大的影響至今沒有解密,但是在事過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基地退役老兵又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共和國涉核參試人員”。各級政府根據國家國民政部的指示對基地部分退役老兵以當年“涉核參試人員”的名義提供了特別的優撫,免費為他們體檢,每月向他們提供優撫金,逢年過節還向他們提供慰問金。人民沒有忘記為共和國海軍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基地官兵,也許這是對當年基地核輻射的最終結論。當年的基地官兵實實在在地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為共和國海軍壯大發展鋪平了道路。
重要影響
1982年10月1日新華社發布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82年10月7日至10月26日,從北部海區向以北緯28°13′、東經123°53′為中心,半徑35海里的圓形海域範圍內的公海上發射運載火箭。為了過往船舶和飛機的安全,中國政府要求有關國家政府,通知本國的船舶、飛機,在當地時間每日9點至17點,不要進入上述海域和海域上空。這一重要公告的播出,立即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然而公告中沒有提到一項最重要的情況,即這枚運載火箭是從水下潛艇發射的。
對這條訊息也引起基地退役老兵們的關注,他們清楚地知道所謂的運載火箭就是沒裝戰鬥部分的彈道飛彈。這枚飛彈同以往的飛航式的“上游、海鷹”飛彈不同,這次發射的是潛射的彈道式飛彈“巨浪”!基地退役老兵對此萬分感慨,他們知道了在基地服役多年為之努力的工作終於要見到成果了,眼前浮現出一幕幕往事。
自從核子彈、氫彈出現以後一個困難的問題始終困擾著核大國,即如何在遭受第一次核打擊下實行核反擊,核大國早期紛紛採用發射井。但是隨著衛星技術發展,地下發射井在偵察衛星下暴露無遺。於是蘇聯把核飛彈裝上列車,不停地變換地點。美國則採用把戰略轟炸機攜帶核彈空中執勤等方法,但是這些都不安全,不能有效地進行核反擊。在上個世紀五、六十代美蘇兩國分別完成潛艇水下發射彈道飛彈的試驗,隨後大量裝備部隊。由於核潛艇通常能夠在水下巡航三個月以上,每艘核潛艇可攜帶二十枚左右彈道飛彈。由於核潛艇的隱蔽性,因此能夠在第一次核打擊下生存下來進行有效的核反擊,核潛艇攜帶核飛彈進行水下發射成為核大國重要的威懾力量。
早在1967年3月基地根據國防科委的指示開始籌建潛射飛彈試驗工作。試驗新型的飛彈首先要有彈著點,基地官兵打起背包,攜帶著儀器再一次奔赴西北大漠地區,然而這次基地官兵到的是大漠深處的無人地區,雖說是有飛機事先的勘察,但是基地官兵必須親自到達最後確定的彈著點地區。一路上基地官兵風餐露宿,車輛出現故障或陷在沙漠就人拉肩扛,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大漠深處建立了彈著點的設施。
研製潛地飛彈首先要試驗飛彈在水下燃氣彈射的過程,在美國第一次研製潛地飛彈發射時美國軍方就建立一個深達十幾米巨大的大水池,潛射飛彈的初步試驗都在這個大水池中完成的。中國和財大氣出粗的美國無法相比,中國的潛地飛彈研製既要試驗又要省錢還要加快研製進度。於是在基地里一塊三面環山的地方基地官兵將一個長達幾十米鐵桶垂直埋入地下,露出地面上的部分用水泥包裹,該鐵桶直徑約2米,這就是潛地飛彈最初的試驗發射井。那時候基地官兵用吊車將潛地飛彈模型彈從這個井裡吊上吊下,人員冒著危險從井裡鑽進鑽出,將水反覆注入鐵桶里。
中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 在一次實驗中,基地官兵躲的遠遠地觀看,隨著一聲巨響模型彈雖然發射出去,但是巨大的燃氣衝擊力將發射井內的設備炸壞,零件飛出正砸在附近的一部裝備車頂,把車頂砸出一個大洞,連包裹鐵桶的水泥台子都被炸壞了。基地官兵見到後雖然沮喪但是心理上並沒有產生大的恐慌,因為這種危險對於基地官兵有些習以為常。但是據說現場有一位潛艇的軍官,當場被嚇得目瞪口呆,他知道潛艇的內部發射結構決不會比發射井堅固。這位潛艇軍官回去後向參與試驗潛艇部隊有關人員講了在基地看到的一切,以致後來參試的潛艇部隊認為基地對他們的安全缺乏重視。基地官兵經過多次各種實驗並將實驗數據及結果通報參試的潛艇部隊,才逐漸打消了參試潛艇部隊的顧慮。
經過一次次的失敗,基地官兵從失敗中逐漸摸索,潛艇里用燃氣發射潛地飛彈的各種數據都是基地官兵在這裡取得的,潛射飛彈的技術的關鍵在基地官兵的努力下被攻破了。
從海上向祖國的西北大漠發射潛射飛彈,飛彈飛行路線的沿途要經過許多重要城市,一旦飛彈在飛行中發生不測,勢必造成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如果潛射飛彈的彈著點選在公海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意外的發生,但是這要求基地官兵確保發射成功,一旦發射失敗國家的聲譽將遭受損失,這裡的分量是每一個基地官兵所能掂量出來的。確保人民生命財產,把所有的風險都由我們承擔,在飛彈發射是否該改向的問題上基地官兵向祖國人民交上一個合格的答卷。經過上級多次慎重的研究決定,中國首次潛射彈道飛彈的發射改變方向,彈著點設在公海,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的實力!
潛射飛彈的發射不同於以往的飛航式飛彈發射,以往的飛彈發射往往在海岸邊發射,一切準備完畢進入倒計時,發射的官兵躲到遠遠的掩體內,以確保發生意外後不會傷及發射人員。然而在俠窄的潛艇內部,發射人員離垂直的發射架只隔幾米,況且潛艇本身還是在水下,一旦發生意外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基地官兵每一個上潛艇發射人員都抱著赴死的信念。在發射前基地官兵就要登上潛艇時,視察發射的首長和登艇官兵一一握手告別,首長也深知道此次登艇人員的風險,所以當首長含蓄問道他們對組織有什麼要求時,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然而每個登艇發射的基地官兵都在幾天前寫下了自己可能是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的文字——遺書,在遺書中他們告訴自己的父母妻兒,他們的決心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共和國的潛射飛彈的騰飛,為共和國的天海神劍增輝!
10月12日15時01秒,在潛地飛彈發射的海域,隨著一聲巨響,由我國自己研製的第一代固體潛地運載火箭似一隻海上蛟龍破水而出,在水面上掀起一個沖天巨浪,在巨浪掀起後突然紅光一閃,潛地運載火箭出水後點火成功了,然後運載火箭直上藍天。在整個發射過程中運載火箭的射程為1800公里,潛地運載火箭準確濺落預定海域,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水下發射戰略飛彈能力的國家。
基地官兵在這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裡,深深知道試驗成功來之不易,中國的潛地飛彈試驗成功耗盡了幾代基地官兵的青春年華。這是繼我國成功地製造了核子彈、氫彈、飛彈,人造衛星、核潛艇以後,在國防尖端科學技術領域裡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38610部隊及其所屬基地官兵為之奮鬥的事跡將永載共和國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