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簡介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前身是水文研究所,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水資源和水利建設事業,經過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支理論水平高、技術方法先進、實踐經驗豐富、年富力強、富於創新、團結合作、朝氣蓬勃、有競爭力的科技團隊,已經成為一支理論水平高,技術全面,實力雄厚的知識型競爭性的科技團隊,已經成為中國水資源及水利建設領域中的生力軍,是在國內外較有良好信譽的科研機構之一。2003年初,該所做為公益性研究所率先開始了申請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工作,提出了在水資源領域的科研和諮詢服務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產品與服務一次提交合格率達到95%以上,顧客滿意率達到95%以上的質量目標。該所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還致力於人才的培養,向國內外輸送了大量的高級人才。自成立以來,該所培養了近80位博士、碩士,同時還接納了國外留學生和進修生。
發展目標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的發展目標“為國家水利發展戰略巨觀決策服務,為水利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國家級研究機構,應致力於建設一流的人才隊伍,掌握一流的科學技術,提供一流的產品成果,並始終以顧客滿意為宗旨,通過對產品過程、服務和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不斷提高顧客的滿意程度”。機構設定
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下設7個研究室和1個綜合辦公室:洪水預報和水庫調度研究室、節水與水資源高效利用研究室、生態環境研究室、水資源管理研究室、水資源信息研究室、水資源配置研究室、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研究室。科研情況
研究領域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水資源形成演變中的物理、化學及生態過程的基礎與套用基礎;
水資源的評價、規劃、開發、利用、管理、保護、配置、調控有關的理論、套用技術與方法;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水價格體系與政策、巨觀經濟分析的理論與方法;
節水、水資源高效利用、供需預測與供需平衡;
洪水預報、防洪調度的理論與方法;
生態環境問題研究、水資源與水環境承載能力;
數字流域的理論、技術與方法;
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實時監控系統、合理調配決策支持系統、防汛指揮決策支持系統等的研製與開發。
科研隊伍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始終遵循以人為本,以科技為先導的宗旨,致力於建立一個具有一流水平的研究所。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所共有中高科技技術人員46名,包括院士1名,教授級高工12名,高級工程師23名,工程師8人;其中獲博士學位的17人,碩士學位的16人,80%的人員年齡在30歲至45歲之間。該所擁有一批技術精湛,經驗豐富,富於創新精神的業務骨幹。科研項目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主持和承擔了國家多項重大研究項目和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包括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規劃研究項目。同時也承擔了大量與有關省、部門協作進行的重大規劃研究項目和諮詢工作,如“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西北水資源發展戰略”等,同時還參加由國家計委、水利部下達的相關論證工作和報告的編寫,如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水資源問題及其對策的研究與論證工作、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南水北調工程論證等。此外,水資源還積極參與了相關流域規劃及流域規劃治理報告的編寫,如海河流域規劃、塔里木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全國防洪規劃、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等。國際合作項目已成為水資源所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該所先後負責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總計10多項,利用世行、亞行、UNDP、UNEP等多渠道資金來源,與英國、瑞典、加拿大、蘇丹等國開展水資源開發規劃、水行業戰略、水行業評價、水資源經濟模式、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合作。主要包括: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環境規劃署資助項目華北地區巨觀經濟水資源管理、新疆北部地區水資源可持續開發總體規劃;亞洲開發銀行資助的海南北部水資源開發規劃、中國水行業戰略研究、中國水行業評價(貴州)、中國水行業費用回收研究;世界銀行資助的中國水行動計畫(黃淮海流域)、蘇丹水資源規劃項目評估、黃河水資源經濟模型和中國灌溉農業的強化(二期);中英合作中國水行業發展項目;瑞典政府資助並由中瑞雙方專家合作進行的中國水庫規劃調度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研究(河南);加拿大CIDA資助的新疆塔里木河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等。還派員參加了由中國專家組負責進行的馬來西亞里瓦古水電站的設計工作。國際合作擴大了對外交流,提高了科研水平,培養了科技骨幹、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在國際水資源諮詢領域已具有良好的信譽和知名度。
水資源信息化建設也是水資源所長期致力的一項工作,水資源研究所作為我國開發水資源資料庫系統最早的單位,配合國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關,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水資源信息庫。同時開發研製了全國水資源綜合資料庫、全國灌溉面積及灌區資料庫、全國防洪規劃信息系統、防洪調度決策支持系統、水利發展規劃信息系統以及全國、流域、省、地、縣不同級別的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等一大批大型資料庫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並已投入運行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所積極開展數字流域、水資源實時監控系統、水資源合理調配決策支持系統等方面的理論、技術方法研究及系統開發。
科研成果
在大量成果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所已出版了專著20部,各類論文300餘篇,其中國際論壇上發表的40餘篇,完成個各類中英文研究報告1200餘篇(冊)。水資源所還負責國際水資源學會中國地區委員會、全球水夥伴中國地區委員會、中國水利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水問題專業委員會、全國水資源信息網等五個國際和全國性學術組織的日常工作。同時承擔具有重大意義的《全國水資源公報》的編輯工作,和在學術界及水利界產生很大影響的《水問題論壇》雜誌的編輯工作。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所通過與國內外有關方面的長期協作,與國內外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繫,和20多個國家的有關機構和國際組織進行經常的科技交流與合作。
該所已經有一個初具規模的資料室,並建有全國最大的水資源信息庫,在河北保定地區建有冉莊水文水資源觀測實驗站,已運行1年,積累大量野外觀測資料。在位於半乾旱地區的黃土高原南部的陝西省淳化縣建立人工植被生態系統定位觀測實驗站,已正常運轉19年,在此開展了“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西部之光”項目等一系列重大(點)研究項目,研究了有關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土壤侵蝕規律、“SPAC”系統水分遷移生理生態模型及調控機理、不同尺度“五水”(大氣、地表、土壤、地下和植被)水量平衡要素和水分循環模式等,為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水資源高效利用和植被恢復等積累了豐富的基礎數據和提供了理論依據,其研究成果分別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領先水平。
成果獲獎
國家獎:獲獎時間 | 獲獎項目 | 獎勵等級 | 獲獎人員 |
2004 | 南水北調節水規劃要點 | 全國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二等獎 | 甘泓、汪黨獻、汪林、許新宜、徐子愷 |
2004 | 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王 浩、陳敏建、何希吾、秦大庸、汪黨獻、唐克旺、尹明萬、王 芳、王 研、甘 泓 |
2003 | 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研究 | 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 | 王浩、陳敏建、何希吾、秦大庸、汪黨獻、唐克望、尹明萬、王芳、王研、甘泓、 朱延華、李令躍、顧定法、馬靜、王建華 |
2003 | 資源環境、區域經濟空間信息共享套用網路 | 國家科學技術進行二等獎 | 陳蓓玉 |
2003 | 水資源公報 | 水資源司先進集體 | 賀偉程、馬滇珍、盧瓊、張象明 |
2001 | 水中長期供求計畫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王浩、馬滇珍、張象明 |
1992 | 中國水資源評價 | 國家三等獎 | |
1991 | 黃龍灘水電廠水情測報和防洪調度自動化系統 | 國家三等獎 | |
1991 | 水電站群最佳化補償調節 | 國家集體榮譽證書 | |
1990 | 華北地區水資源數量、質量及可利用量的研究 | 國家三等獎 | |
1989 | 中國水資源利用 | 國家二等獎 |
獲獎時間 | 獲獎項目 | 獎勵等級 | 獲獎人員 |
2002 | 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可利用量及其分布研究 | 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套用二等獎 | 謝新民 |
2000 | 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計畫研究 | 部一等獎 | 馬滇珍、王浩、張象明 |
2000 | 河北省邯鄲市水資源規劃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套用研究 | 部三等獎 | 甘泓、李令躍、汪林 |
2000 | 華北地區枯季水資源實時預報試點研究 | 部三等獎 | 謝新民、李傳軍 |
1999 | 三峽梯級水電站群峰作用最佳化 | 部三等獎 | |
1997 | 華北地區巨觀經濟水資源規劃管理的研究 | 部一等獎 | 1997 年獲國家二等獎 |
1997 | 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綜合治理最佳化決策模型研究 | 論文獲部三等獎" | |
1995 | 授予水資源所為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 | 水利部 | |
1995 | 新疆頭屯河流域水資源管理自動測報系統研究 | 新疆自治區三等獎 | |
1994 | 承德市武烈河水資源供需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 部三等獎 | |
1993 | 華北地區及山西能源基地水資源研究 | 部一等獎 |
其它獎:
獲獎時間 | 獲獎項目 | 獎勵等級 | 獲獎人員 |
2004 | 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 |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 王浩、許新宜、秦大庸 |
2002 | 南水北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附屬檔案六: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 | 院科學技術套用一等獎 | 王浩、秦大庸、裴源生、羅琳、王建華、於福亮、陳蓓玉、汪黨獻 |
2002 | 全國灌溉發展“十五”計畫及 2010 年規劃 | 院科學技術套用一等獎 | 裴源生、於福亮、羅琳 |
2002 | 基於 RS 技術的黃河流域水循環要素反演研究 | 院第七屆青年學術交流會二等獎 | 王建華 |
2002 | 汛期描述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 院第七屆青年學術交流會三等獎 | 蔣雲鍾、趙紅莉、韓素華 |
2001 | 全國水資源綜合資料庫空間集成 | 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 陳蓓玉、朱星明、秦大庸、雷曉輝、趙紅莉 |
2001 | 利用遙感信息系統進行西北地區水資源與生態關係的研究 | 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 陳敏建、唐克旺、王研、王芳、王浩、秦大庸、於福亮、蔣雲鍾、陳蓓玉、韓素華、趙紅莉、馬靜、張雲輝、王建華、雷曉輝 |
2001 | 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承載能力研究 | 院科技進步套用一等獎 | 王浩、陳敏建、秦大庸、李令躍、汪黨獻 |
2001 | 南水北調工程節水規劃要點 | 院科技進步套用一等獎 | 甘泓、汪黨獻、汪林、馬靜、秦大庸 |
2001 | 海河流域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研究 | 院科技進步套用一等獎 | 甘泓、李令躍、汪黨獻、韓素華、王研、於福亮、馬靜 |
2001 | 安陽市水資源綜合評價 | 院科技進步套用二等獎 | 謝新民、尹明萬、唐克旺、李令躍、王芳、馬靜、甘泓、張春玲、汪黨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