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殯葬禮儀學新論

《中國殯葬禮儀學新論》由東方出版社於2010年6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殯葬禮儀學新論》是研究中國殯葬禮儀的第一部系統學術專著。作者以大量的田野考察資料為基礎,通過歷史文獻解讀,論述中國殯葬禮儀的形成與發展、殯葬禮儀的範疇、內涵、制度、信仰以及臨終,關懷、意義治療等。對於當代生命倫理、生命教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鄭志明,1957年生於台灣省新竹市,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廈門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兼職教授。曾任南華大學通識學院院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嘉義師院語教系主任。專研中國宗教哲學、民俗學、神話學,近年來偏重在宗教生死學、醫學理論、民間信仰理論等課題。著有《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宗教與民俗醫療》,《宗教的醫療觀與生命教育》,《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宗教與生命關懷》、《傳統宗教的傳播》、“道教生死學》《佛教生死學》、《宗教生死學》、《殯葬文化學》、《民俗生死學》、《中國神話與儀式》、《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一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等四十餘種。

目錄

總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殯葬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章 殯葬禮儀的範疇與流變

第三章 殯葬禮儀的內涵與流程

第四章 殯葬禮儀的喪葬制度

第五章 殯葬禮儀的喪服制度

第六章 殯葬禮儀的喪書與司儀

第七章 殯葬禮儀的宗教祭祀

第八章 殯葬禮儀的生死信仰

第九章 殯葬禮儀的悲傷撫慰

第十章 殯葬禮儀的臨終療護

第十一章 殯葬禮儀的生命倫理

第十二章 殯葬禮儀的意義治療

第十三章 殯葬禮儀的發展趨勢

序言

“國學”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春官》:“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其中所謂“國學”實際上是指上古時期國家設立的學校。隨著歷史的進展,“國學”的內涵逐漸發生演變。到了近現代,“國學”成為指稱我國特有學術的一個術語,其外延是以儒、道、釋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涉及古代哲學、史學、文學、藝術、語言學、科學等諸多領域。本文庫正是從廣義上使用“國學”概念的,至於“新知”既意味著新的領域、新的視野,也意味著新的探索、新的認識。由於國學的範圍相當廣泛,這套文庫當然應該有所選擇,關注那些具有新發現、新觀點的成果,這就是為什麼將“國學”與“新知”合成的用意所在。從文稿選擇的立場看,既然是“國學”,則入選的文稿必定是傳統文化方面的;既然是“新知”,文稿如果僅僅反映傳統文化內容,還是未能符合要求的,必須是兩個方面的特質兼備,才能進入這套文庫之中。也許組織者對文稿的選擇不一定準確,但不論情況如何,“新知”乃是編纂這套文庫的初衷,表達著一種願望、一種追求、一種目標。

文摘

不管是孝服或帶孝,很難涵蓋所有的人際親屬關係,比如傳統社會為了穩定人倫的和諧關係,不僅強調男女有別,還有嚴格的男女之防,禁止家族中男眷與女眷的接觸,所謂男女授受不親,有著叔嫂不通問的規矩,產生了不為叔嫂制服的禮制,這種現象在春秋時代就已被重視,是一種防止人倫之亂於未然的行為規範。在《儀禮·喪服》未為昆弟之妻制服,也未為夫之昆弟制服,《禮記·檀弓篇》謂“嫂叔之無服”,不只限於兄之妻與夫之弟的關係,應包含了昆弟之妻與夫之昆弟問的關係,此一現象也引申到姊妹之夫與妻之姊妹間的關係。到了唐代禮制正式規定“為兄弟妻”與“為夫之兄弟”制服,從無服改為小功服,唐代以後有歷代典章制度確立與沿襲,可是在民間的實際操作下卻是極為複雜,有的改為更高的大功,有的還是堅持無服。有的主張妻之服完全從夫,對夫兄服齊衰,對夫弟服大功,以表長幼有別。

台灣有一些地區強調在叔嫂的平輩關係上主張無服,有些地方雖然有服,但是比較簡單,一般只有首服,男的是白頭帛或白頭帛綴薴,女的是白頭套或白頭套綴薴。其有服或無服的考慮,已超越出“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範疇,考慮的是平輩同權與男女平權的觀念,主張“平輩無服”者,是簡化人際的互動關係,強調彼此間的平等對待法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