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後漢3:謀略三國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後漢3:謀略三國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後漢3:謀略三國(典藏版)》作者以飽滿的愛國熱情,謳歌了歷朝保衛和振興祖國的英雄人物,鞭撻和抨擊了歷代統治階級的兇殘、荒淫和偽善,還以較大的篇幅描繪出舊中國政治黑暗,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慘烈圖景。《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後漢3:謀略三國(典藏版)》在記述歷朝史事和人物時,顯現了許多寶貴的歷史經驗,對資治平亂、休養生息、治學為政之道,書中均有精彩的闡發和獨到的見解,給讀者帶來豐厚的教益與啟示。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後漢3:謀略三國(典藏版)》是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壽,號東藩,蕭山臨浦鎮人。光緒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中省優貢生。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辛亥革命後,應好友之邀,到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任編輯,修撰《高等國小論說文范》、《中等新論說文范》、《清史概論》等書。從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蔡東藩寫成歷朝通俗通義,有《前漢通俗演義》、《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全書共1040回、600餘萬字,記述了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該書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在體裁上突出“文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並且自寫正文,自寫批註,自寫評述。

圖書目錄

第一回 攻濮陽曹操敗還 失幽州劉虞縶戮
第二回 糜竺陳登雙勸駕 李催郭汜兩交兵
第三回 御蹕蒙塵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軀
第四回 盂德乘機引兵迎駕 奉先排難射戟解同
第五回 略橫汀奮跡興師 下宛城痴情獵艷
第六回 策十勝郭嘉申議 勸再進賈詡善謀
第七回 愎諫招尤呂布殞命 推誠待士孫策知人
第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孫瓚 害國戚勒斃董貴妃
第九回 袁本初馳檄療風疾 孫伯符中箭促天年
第十回 焚烏巢曹操屢施謀 奔荊州劉備再避難
第十一回 守孤城審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節
第十二回 出塞外繞途殲眾虜 顧隆中決策定i分
第十三回 人江夏孫權復仇 走當陽趙雲救主
第十四回 召周郎東吳主戰 破曹軍赤壁鏖兵
第十五回 續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遺箋壯年悲短命
第十六回 拒馬兒許褚效忠 迎虎主劉璋失計
第十七回 失冀城馬超奔難 逼許宮伏後罹殃
第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
第十九回 得漢中劉玄德稱王 失荊州關雲長殉義
第二十回 濟父惡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漢開基
第二十一回 陸伯言定計毀連營 劉先主臨危傳顧命
第二十二回 尊西蜀難倒東吳使 平南蠻表興北伐師
第二十三回 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返漢中授計戮王雙
第二十四回 木門道張邰斃命 五丈原諸葛歸天
第二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
第二十六回 承遺詔司馬秉權 繳印綬將軍赤族
第二十七回 猛姜維北伐喪師 老丁奉東興殺敵
第二十八回 司馬師擅權行廢立 毋丘儉失策致敗亡
第二十九回 滿惡貫孫琳伏誅 竭忠貞王經死節
第三十回 失蜀土漢宗絕祀 篡魏祚晉室開基

文摘

看官聽說!這輔國將軍伏完,便是伏皇后的父親,籍隸琅邪,八世祖就是伏湛,系東漢開國功臣,官終大司徒,完得襲世爵為不其侯;曾尚桓帝女陽安公主,生子女二人,子即議郎伏德,女即伏皇后。伏後履歷,就此補敘明白。衛將軍董承,從駕有功,獻帝又選董女為貴人,選承為車騎將軍;伏、董兩家,統算是皇家貴戚了。綴此一筆,為下文兩家誅夷伏案。議郎董昭,已遷官符節令,操與他情好甚深,遂引與同坐,向他問計。昭答說道:“將軍興義師,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這真所謂當代桓文,功業無比哩!但昭看諸將異心,未必服從,今若留此匡輔,諸多未便,不若移駕都許,方為上策;但朝廷播越有年,新還舊京,方冀少安,今復徙駕,必滋眾議。昭聞行非常事,乃有非常功,願將軍臨事果斷,勿涉遲疑。”操拈鬚道:“我意也是如此,惟楊奉在梁,擁有重兵,可無他變否?”昭又答道:“奉雖擁眾,素乏黨援,嘗思與將軍交好;鎮東費亭侯的封典,全是奉一手造成,將軍可隨時遣使,厚為饋謝,慰悅奉心;一面明告內外,但言京都無糧,只好奉駕遷許,往彼就食,奉為人有勇寡謀,必不遽疑,待他出師相阻,將軍已好奉駕至許了!”操欣然稱善,遣使詣奉,厚遺金帛,自己入朝面奏,請獻帝東幸許城,免致乏糧。獻帝不得不從,群臣皆畏操兵威,莫敢異議。當即指日登程,道出轘轅,東向進行。操預恐有人劫駕,步步為營,且使曹洪等分領銳卒,往伏陽城山谷中,專防楊奉前來。奉得操饋贈,倒也無心劫駕;惟韓暹奔梁依奉,從旁慫恿,乃出兵邀擊,才抵陽城,被曹洪等發伏並起,左右夾攻,殺得大敗而回。操得安然抵許,築宮殿,立宗廟社稷,奉帝居住;進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太尉楊彪,司空張喜,見操大權獨攬,並皆辭職。操復請獻帝下詔,嚴責袁紹,說他地廣兵多,不務勤王,專自樹黨,擅相攻伐。自失時扎便被他人藉口。紹乃上書申辯,且請獻帝轉幸鄄城;獻帝出書示操,操當然批駁,但請授紹為太尉。詔使到了冀州,紹怒說道:“曹操已瀕死數次,賴我救活,今反挾持天子,敢來令我么?”誰叫你不先迎駕。遂拒詔不受。操得使人歸報,恐紹興兵來爭,乃請將大將軍一職,暫讓與紹,並封紹為鄴侯,紹仍辭還侯封,惟與操不復爭論。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當即聲討楊奉,責他出兵陽城,敢圖犯駕,罪同大逆,應坐誅夷等語。詔檄先傳,兵馬繼發,張旗鳴鼓,直搗大梁。楊奉、韓暹開營逆戰,俱被曹軍殺敗;惟奉有部將徐晃,驍勇過人,馳突無前,操誘令歸降;奉既失良將,復喪士卒,弄得勢孤力竭,只好棄營東走。韓暹恃奉為生,當然與奉同行,奔往揚州,投歸袁術去了。為後文聯合袁術,合攻呂布伏案。

序言

客歲編《前漢演義》,就二百一十年間之事跡,撮要演述,而於女寵外戚之禍,獨詳載無遺,舉前轍所以誡後車也。乃者賡續漢事,復及東京,並暨西蜀。而竊按東京,歷數與西京略同,而其亡國之厲階,則亦肇自女寵,成於外戚。或者謂後漢之亡,宦寺、方鎮實屍之,於女寵外戚似無與焉。豈知木朽則蟲生,牆罅則蟻入,不有女寵外戚之播弄於先,何有宦寺、方鎮之交訌於後?四星耀斗,百桷摧棟,陽弱陰強,劉輕曹重,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昔范蔚宗作《後漢書》,於后妃列傳中,一則日權歸女主,再則日委事父兄,三則日終於陵夷,大運淪,神寶亡,蓋嗟嘆之不足,故長言之。他如外戚黨錮等傳中,且連類並書,又復特創新例,作《宦者傳》,冠其文日:“鄧後以女主臨政,帷幄稱制,下令不出閨闈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又日:“自曹騰說梁冀,竟立昏弱,魏武因之,遂遷龜鼎。”夫鄧後,女寵也;梁冀,外戚也;曹騰,宦寺也;魏武,方鎮也。窮原盡委,舉一例百,不已昭然揭櫫歟?泊乎昭烈偏安,聊延一線,而其後復為一黃皓所誤,則宦官之流毒使然,諸葛公所痛恨於桓靈者,不意於後主時又見之,良可慨已!惟史冊浩繁,誰遑卒閱?至若編年紀事,各書不一而足,閱者更未免有汗洋之嘆,反不若近代之通行《東西漢演義》暨《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俗之歡迎也。夫《東西漢》之敘事脫略,且多臆造,應為有識者所鄙夷。若羅氏所著之《三國志演義》,則膾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評定,而價值益增,然與陳壽《三國志》相勘證,則粉飾者十居五六。壽雖晉臣,於蜀、魏事不無曲筆,但謂其穿鑿失真,則必無此弊。羅氏第巧為烘染,悅人耳目,而不知以偽亂真,愈傳愈訛,其誤人亦不少也。本編續《前漢演義》之體例,始於新莽之篡漢,終於司馬氏之代魏,中歷東漢、蜀漢之二百數十年,事必紀實,語不求深,合正稗為一貫,俾雅俗之相宜,而於興亡之大關鍵,如女寵,如外戚,釀而為閹禍,迫而為兵爭,尤三致意焉。先民有言:“文不苟作”,鄙人固無當斯言,特以視附會荒唐,無關世道者,則相去殆有間歟?海內君子,幸鑒正之!中華民國十五年秋節,古越蔡東藩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