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衣冠服飾,是人類生活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它伴隨著生產水平、經濟基礎、物質文明、社會習俗與審美觀念而同步進展。因此,對人類衣冠服飾史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一些側面情況,增加我們的歷史知識。這些記載,給我們研究中國古代衣冠服飾制的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例證。專志記述雖然十分詳細,但和出土的石刻、壁畫實物校核,卻尚有許多不盡相符之處。究其原因,大凡有二:第一,文獻記載的冠服制,多是統治階級朝會、燕享、郊天、祀地等禮儀的服用制度,而石刻、壁畫所反映的則多是平時燕居生活和奴隸勞動的情況;第二,後朝人修前朝歷史,其時間相隔,或有數百年,中歷戰亂,資料多有散佚,徵集難於周備,加上墓葬實物尚未出土,對於某些服物的認識或有藉助想像或推測,以至於難以準確。例如,依史志記載,漢代梁冠和爵位有著密切的關係,據理而論,帝王冠帽必當九梁,但從東漢石刻、壁畫所反映的形象資料看,則一般只一梁至三梁。叉據《輿服志》所載,幅中裹頭(即平巾幘)是西漢王莽因頭禿無發才開始套用的,怛從出土的商代玉雕分析,早在商周時期,就已有巾裹之制,其間相去千餘年。大量的出土文物,糾正了史志記載的不實,所以,我們在敘述歷代冠服的具體形制時,儘量參照出土實物及形象資料,若遇實物和圖像與文獻記載不盡一致者,則或是同時並敘,指明是非;或徑從宴物,略加說明。本書的插圖。除了可以增強我們的感性知識外,有時還可以作為判斷是非的根據之一。衣冠服飾,古今不同制,其中比較重要的區別,大概有兩方面:第一,古服上衣下裳,今服則衣裳連稱,而裳名轉廢;第二,古時服裝(尤其是上層階級)都極寬博,只有軍士服裝較窄小,今天則除了僧衣道服還存古制外,其他服裝均尚緊窄稱體,並講究線條美。所以,古今服物名同而形制迥異,例如袍、衫、裙、褲,以至鞋、襪、冠帽等,古今皆同名,而且是人們生活中習見、習聞、習用的東西,但若以今名考之古制,則大異其趣。因此,必須分別考其由來,述其沿革。在書中,凡是古今通用的服名,則多在刨制的朝代加以詳敘,或闡明其沿革關係,以使讀者對該服物有較完整的概念。古人的裝飾物,千奇百怪,諸如首飾、頸飾、手飾、衣飾以及面飾胭脂粉黛等等,名目繁多,品類不一,形制各異,我們只選擇較重要的,或能代表該朝特徵的,或多數朝代襲用不革的,或古今同制為人們所習見、習聞、習用的,或詩、文、詞、賦多所提及的進行介紹,其他就不能一一述及了。各朝冠服制度的改革和服物的更新,與絲棉生產的發展和織染技術的提高都有密切的關係。本書每章都用一些篇幅敘述該朝統治者如何重視、提倡和鼓勵絲棉生產的情況,作為冠服制度改革和更新的物質依據。本書的編寫內容,除了採用史部文獻、出土文物和歷代筆記的有關記載之外,還參考、吸取了當代學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資料,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