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柯崇,1970年出生於歙縣大谷運。他號枕石,幼喜丹青,1983年起就與程老相識,一起研究硯石、硯文化,並長期交流合作、切磋硯藝,使自己的硯藝突飛猛進。程明銘先生撰寫的《中國歙硯研究》、《歙硯叢談》、《歙硯與名人》、《山野情懷》、《歙硯與地質》、《中國歙硯大觀》等硯石專著中,都有關於柯崇及其硯雕藝術的敘述。
圖書序言
序言
李偉銘
近些年歙硯收藏市場很火爆,良工與佳料的價格飛漲,形容為直上雲霄絲毫不算誇張,歙硯能夠重拾輝煌,甚至有壓過端硯的架勢,離不開理論研究、市場推廣與雕刻技藝的全面拓展。其中,歙硯研究專家程明銘和柯崇師徒對歙硯的地質、歷史、製作工藝、鑑賞等方面的研究,頗為引人關注、也就不奇怪了。
自古武士愛劍,文人惜硯,硯台是文人身邊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具,更是彰顯格調與個性的“雅玩”。歷史上嗜硯成癖的讀書人極多,不單與硯有關的詩文蔚為大觀,各類硯譜與硯史的研究專著葉不少。在歷代帝王與李賀、柳公權、歐陽修、蘇東坡、米 、黃庭堅、朱彝尊、紀曉嵐、金龍、張之洞等大批文化名人的助推下,中國獨特的硯文化儼然形成,宋人唐子西的硯銘“筆之壽日,墨之壽月,硯之壽世,何也?硯靜也,吾得養生焉。以鈍為體,以靜為用。唯其然,是以永年,”從硯中悟得養生道理,頗為後人所認同。
歙硯歷史悠久,是中國四大明硯之一,現有實物證實漢代已經開始使用歙石制硯,唐代被列為貢品,南唐李後主更將之與澄心堂紙,李廷圭墨並稱天下之冠,近代鋼筆的普及對毛筆造成巨大衝擊,毛筆逐步退出日常使用的現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硯台的銷量,在加上戰亂頻仍、技術落後,民國時期硯石開採幾近衰歇。新中國成立後,雖然開採技術不斷得到改進,當社會經濟仍不發達,在加上歙硯製作思路沒有適時調整,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歙硯生產仍然較為蕭條。應該承認,在實用性退化、觀賞性上升的時代被景下,挖掘歷史文化提升製作工藝,已然是歙硯重光的必經之途。從這一點來說,柯崇這一代人是痛苦的,也是幸運的。痛苦的是,他們處在變革期和競爭期,老的工藝樣式僵化,必須變革,但是缺乏參照,路子要自己探索,同時周邊的雕刻工藝新秀不斷冒頭,逼著你前進;幸運的是,趕上了經濟發展和資訊發達的好時代,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大大的刺激了歙硯的銷量,同時通訊發達,道路和網路順暢,為歙硯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於此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歙硯行業的空前繁榮和前期的相對無序競爭,已經導致傳統礦源的快速枯竭。這可能預示著,歙硯行業很快就要面臨一次更加殘酷的洗牌。正是在這一背景中,柯崇親炙程明銘先生的教誨,二十多年來,從地質、礦床、新品種考查、到硯式製作、發墨機里各方面,對歙硯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學術研究。相信其新著的出版,將更有效的豐富歙硯文化的歷史內涵,並對歙硯礦源的理性開採和歙硯藝術的當代實踐提供更加合理的理論依據。
2013年白露於青崖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