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74年6月27日,中新社記者藺安穩采寫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武士陶俑》成為中國媒體對“世界第八奇蹟”兵馬俑出土的首次報導。
1984年6月,彩色故事片《原野》在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獲評“最值得推薦影片”,並獲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7年9月15日,中新社安排並接待台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對祖國大陸的公開採訪。
1991年8月12日,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和新華社記者范麗青突破42年人為藩籬,前往台灣採訪。
1992年11月,中新社和台灣《中國時報》社在台北共同舉辦兩岸媒體首次研討會。
1995年4月,從香港接口進入國際網際網路,使中新社成為亞洲上網最早的中文媒體。
2000年1月1日,《新聞周刊》創刊。中新社旗下還有《華聲視點》、《經濟周刊》、《中華文摘》、《時代傳媒》等刊物。
2000年2月,中新社記者王瑤拍攝的《六十歲的藝術家重返舞台》獲 43屆“荷賽”(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藝術類組照一等獎。
2001年9月16日到18日,中新社主辦的“首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南京舉行。
2002年2月,賈國榮拍攝的《中國體操奪冠賽》獲45屆“荷賽”體育類單幅三等獎。
2003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二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長沙舉行。
2005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三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武漢舉行。
2007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四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成都舉行。
2009年,中國新聞社下屬《智族》雜誌社與美國康泰納仕集團聯合推出《智族GQ》。
2009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五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上海舉行。
2011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六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重慶舉行。
2011年10月28日,中國新聞社在中央指導下正式成立“東南亞財經專線”。
2013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七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青島舉行。
機構職能
中國新聞社於1952年9月14日成立,是中國內地僅有的兩家通訊社之一,是專門向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報刊、華語電台、電視台發稿的國家通訊社,是從事對外宣傳的專業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向華僑、外籍華人與港澳台人員介紹報導新中國,傳遞僑鄉信息,進行愛國主義和弘揚中國文化的宣傳。
組織機構

作為綜合性的國家通訊社,中新社擔負的職能是:對外新聞報導的國家級通訊社,世界華文媒體信息總匯,國際性通訊社。履行職能主要通過四種形式:一是傳統形式的報導,包括文字、圖片、專稿等;二是新形式的報導,主要是網路、信息、視頻、手機簡訊等;三是對海外華文報紙供版;四是社辦報刊。
中國新聞社總社設在北京,有48個境內外分社和記者站,員工隊伍2000餘人。在北京、紐約、香港設立發稿中心。在台灣派有駐點記者。在東京、曼谷、吉隆坡、紐約、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倫敦、巴黎、悉尼、莫斯科等地設有分社或記者站。建立了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系統,擁有文字、圖片、特稿、網路、期刊、供版、視頻七大主幹新聞產品體系,形成了復蓋海外大多數華文媒介的用戶網路。
業務職能
信息產品
新聞通稿
平均每天播發中文新聞電訊稿100餘條,向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媒體播發新聞稿。同時每日在北京和香港出版《中國新聞》中文稿刊,提供給國內外新聞機構和讀者。因其稿件特點鮮明,貼合海外華僑華人實際,中新社因此亦有“民間通訊社”之稱。
專電特稿
根據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傳播機構的要求,每月提供專電、專稿和專欄、專刊稿300篇左右,其體裁包括評論、通訊、專訪、特寫、雜文、遊記等,題材廣泛。
2011年10月28日,中國新聞社在中央指導下正式成立“東南亞財經專線”。
專門聚焦東南亞地區財經動態。開闢了財經聚焦、巨觀經濟、研究報告等10個欄目,該專線將利用中新社現有資源和平台,與專家庫特聘專家開展全面合作,傳播和分析最新東南亞財經動態。該專線已累計發稿1000多條,初步具備了穩定的發稿規模。
新聞圖片
每月播發約1000多幅重大新聞和專題新聞圖片,並根據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報刊的要求,提供圖文並茂的彩色圖片專稿;定期向海外華僑、華人社團和中國駐外機構提供展覽圖片。
新聞網站
中新社開辦有“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圖片網”兩個大型網站,為網路客群提供即時的新聞和圖片。各分社也都設有子網站。
電影聲像
由電影聲像部拍攝製作,或與港台、海外影視界合作拍攝製作電影故事片、紀錄片,或電視劇、電視專題片,並製作和對外發行各種華語錄像帶。
刊物出版
出版《中國新聞周刊》、《中華文摘》月刊等,一些分支機構在當地還出版了多種報刊。《中國新聞周刊》現在已是中國最知名的時政周刊之一,並以英、日、韓、意等4種外國語出版5種版本。
2009年,中國新聞社下屬《智族》雜誌社與美國康泰納仕集團聯合推出《智族GQ》,該中文版除大陸版的簡體字版的,還有台灣出版的繁體字版的。
主持活動
中新社每兩年主辦一次“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是規模最大的全球華文傳媒領袖峰會。
除代表作專題演講外,還開闢了部長演講、專項座談等專題,當地媒體並與海外華文媒體簽署了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協定。作為主要為海外華文媒體提供多元化服務的通訊社,中國新聞社成功地搭建起這個開放性、國際性、高層次的平台,為世界各地的各類華文媒體探討自身在海外的生存發展,促進海外華文媒體之間及它們與中國大陸傳媒界的溝通和交流,提升海外華文媒體的整體素質和水平,表達海外華文媒體的心聲提供了一個適宜的場所。華文傳媒論壇已成為一個知名品牌,在港澳台、海外華文媒體及中國大陸的僑務、外宣領域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
2009年第五屆論壇期間,在中新社倡議下成立了以“服務、互動、平等、共贏”為宗旨的“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聯盟有34個國家和地區的304家成員單位。
屆數 | 舉辦時間 | 舉辦地點 | 論壇主題 |
第一屆 | 2001年9月 | 江蘇省 南京市 | 面對新世紀的海外華文媒體 |
第二屆 | 2003年9月 | 湖南省 長沙市 | 海外華文媒體的溝通、合作、發展 |
第三屆 | 2005年9月 | 湖北省 武漢市 | 全球“ 中國熱 ”中的海外華文媒體 |
第四屆 | 2007年9月 | 四川省 成都市 | 媒體高端論壇 |
第五屆 | 2009年9月 | 上海市 | 全球金融危機下的華文媒體、海外華文媒體與 上海世博 |
第六屆 | 2011年9月 | 重慶市 | 國際話語體系中的海外華文媒體 |
第七屆 | 2013年9月 | 山東省青島市 | 中國夢——世界變局與華文媒體的新使命 |
第八屆 | 2015年9月 | 貴州省 貴陽市 | 海外華文媒體200年——薪火傳承與時代擔當 |
機構職能
作為綜合性的國家通訊社,中新社擔負的職能是:對外新聞報導的國家級通訊社,世界華文媒體信息總匯,國際性通訊社。履行職能主要通過四種形式:一是傳統形式的報導,包括文字、圖片、專稿等;二是新形式的報導,主要是網路、信息、視頻、手機簡訊等;三是對海外華文報紙供版;四是社辦報刊。
信息來源
中新社建有多渠道、多層次、多功能的新聞信息發布體系,每天24小時不間斷向世界各地播發文字、圖片、網路、視頻、手機簡訊等各類新聞信息產品。客戶和合作夥伴遍及世界各地。
歷任社長
中新社歷任社長:金仲華、林修德、王士谷、諸有鈞、郭瑞、劉澤、郭招金、劉北憲。現任社長章新新
獲得榮譽

2007年中新社獲中國長城學會頒發媒體支持榮譽獎牌。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世界174家通訊社作出的5個級別的統計中;中新社被列為B級。
中新社榮獲上海世博工作先進集體,獲得世博榮譽證書,十位同志獲得“上海世博工作優秀個人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