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是全書的第二卷,它包括秦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教育。著重探討了封建社會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形成、確立和發展;尤其是對由秦到漢文教政策的重大轉變、“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及其實施,作了比較全面、深入的考察,揭示了封建社會教育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規律;對於古代的科學技術教育、中外和各民族間文化教育交流和融合進行了專題論述,置於重要地位,以引起充分地重視;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儘量充實了史料,顯示出其特點,肯定其“繼漢開唐”的歷史作用;除了歷史上公認的一批著名教育家之外,又增寫了一些重要教育家,如:揚雄、鄭玄、顏之推、傅玄、王通、孔穎達等,對他們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和實事求是的評價。作品目錄
目 錄第四章 秦、漢的教育
第一節 秦代的文化教育
一、封建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二、鞏固統一的文教政策
三、吏師制度和博士制度
第二節 漢初的黃老之學與教育
一、黃老之學的興盛
二、法治教育向德治教育的轉變
三、“無為”與“尚賢”相結合的人才觀
四、重智、重學思想的發展
五、教學思想
六、體育和美育思想
第三節 漢代“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
一、“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二、“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產生的原因
三、“獨尊儒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第四節 漢代的經學與教育
一、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
二、問難論辯學風的形成
三、“通經致用”原則的盛行
四、兼容各科的教育內容
第五節 漢代的官學制度
一、漢代的太學
二、宮邸學與鴻都門學
三、郡國學校
四、“宦學事師”制度
第六節 漢代的私學教育
一、私學教育發展的概況及其原因
二、私學教育的基本類型及其內容
三、私學教育的歷史經驗和局限性
第七節 漢代的察舉取士制度
一、察舉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二、察舉取士的主要科目和內容
三、察舉制度的利弊得失
第八節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賢良對策》與文教改革
三、論教育的作用
四、教學思想
五、道德教育思想
第九節 揚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論教育的作用
三、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四、教育內容
五、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六、論教師
第十節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學術思想
二、論“反情治性,盡材成德”的教育作用
三、培養“為國為事”的賢人君子
四、“博覽古今,眾流百家”的教育內容
五、“學以求知”、“學為世用””的教學原則
第十一節 鄭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學術活動
二、對古代學制的研究
三、論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四、論“修德學道”的教育內容
五、對幾個教育原則的闡發
六、論教師
第十二節 其他著作和文獻中的教育思想
一、《史記》、《新語》、《新書》中的教育思想
二、《白虎通德論》、《漢書》、《說苑》、《新序》中的教育思想
三、《潛夫論》、《申鑒》、《中論》中的教育思想
四、《太平經》中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的教育
第一節 社會概況和文化教育特點
一、社會基本概況
二、教育主要特點
第二節 時興時廢的官學
一、三國時期的官學
二、兩晉和十六國時期的官學
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
第三節 昌盛發達的私學
一、三國時期的私學
二、兩晉和十六國時期的私學
三、南北朝時期的私學
第四節“九品中正”的選士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度的產生與實施
二、“九品中正”制度的演變和流弊
三、加強考試和縣門資之制
第五節 儒家經學的變化及其對教育的影響
一、魏晉經學的變化
二、魏晉經學對教育的影響
第六節 佛教的流行及其對教育的影響
一、佛教對教育內容的影響
二、佛教對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的影響
第七節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學術、教育活動
二、主張“公舉賢能”, 改革官制
三、反對玄學清談,提倡尊儒重教
四、主要教育主張
第八節 嵇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學術思想
二、“越名教”的教育思想
三、“任自然”的教育主張
四、“越名教而任自然”教育理論的二重性
第九節 葛洪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二、教育目的
三、教育內容
四、教育原則和方法
第十節 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學術 教育活動
二、教育的作用與對象
三、論親職教育
四、論士大夫教育
五、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第六章 隋、唐的教育
第一節 社會概況和文教政策
一、社會概況
二、文教政策
第二節 學校教育制度
一、學校教育發展概況
二、官學的設定與管理
三、經學學校
四、專科性學校
五、職業性教育
第三節 科舉考試制度
一、科舉考試制度的創立
二、科舉考試制度的實施
三、科舉考試制度的作用、流弊及影響
第四節 科學技術教育
一、科技專科學校的建立
二、多種形式培育科技人才
三、科技專業教材的頒定
四、科技教育思想
第五節 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
一、與波斯、天竺諸國的文化交流
二、與朝鮮的文化教育交流
三、與日本的文化教育交流
第六節 王通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學術思想
二、教育的作用在“安邦育人”
三、教育內容以仁義為本、禮樂為先
四、樂天知命,窮理盡性的道德教育思想
五、知之、行之、安之的教學思想
六、學無常師,唯道所存的師道觀
第七節 孔穎達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學術活動
二、論教育作用
三、論教育內容
四、品德修養思想
五、教學方法論
第八節 韓愈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性三品”說與教育的作用
三、“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四、為治國經邦培育英才
五、論尊師重道
六、論治學的態度和方法
第九節 李翱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二、“復性”說與教育作用
三、教育的目的和內容
四、重實事的選才方法
第十節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二、“明道”、“行道”的教育思想
三、“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主張
四、“交以為師”的師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