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在法國的翻譯與接受(1789—1870)

中國戲曲在法國的翻譯與接受(1789—1870)

1814年漢學講席在法蘭西學院的建立標誌著歐洲對中國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時代。19世紀法國漢學的發展由於以語言學研究為基礎,因而催生了大量翻譯作品,其中也包括眾多戲曲譯作。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出現了一波翻譯中國戲曲的高潮,漢學家儒蓮和大巴贊是這些戲曲作品的主要譯者。本書即以此次翻譯熱潮為中心,探討其起源、作品及影響,並努力揭示這些譯作與當時法國的漢學研究之間的緊密關聯,以及它們誕生之後,對當時正處於浪漫主義運動中的法國文學界所產生的可能影響。

章節目錄

引言

一、 選題緣起二、 課題史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戲曲翻譯在法國的興起

第一節18世紀法國人對中國戲曲的認識

一、 布呂瑪神父與《趙氏孤兒》出版的可能關聯

二、 布呂瑪有關中國戲曲的引述及其內涵

三、 阿科斯塔記述與來華耶穌會士中國觀的遙相呼應

第二節推動戲曲翻譯活動在法展開的兩種力量

一、 法國人對戲曲的傳統看法在19世紀初所受的衝擊

二、 對《老生兒》的回應與法國學界捍衛其中國問題話語權的努力

三、 《玉嬌梨》的成功與法國文學界對中國戲曲的期待

第三節巴黎王家圖書館的戲曲藏書與漢學家對戲曲翻譯的準備

一、 巴黎王家圖書館19世紀之前的中文藏書狀況

二、 戲曲藏書的整體狀況及分期

三、 法國漢學家與王家圖書館的圖書採購

第二章儒蓮的戲曲翻譯及其對語言的關注

第一節儒蓮戲曲翻譯活動概述

一、 儒蓮戲曲譯本梳理

二、 儒蓮戲曲翻譯活動的起始與分期

第二節儒蓮戲曲翻譯的開端與馬若瑟——《漢語札記》及其語言學習觀對儒蓮的影響

一、 馬若瑟的《漢語札記》與其《趙氏孤兒》譯本的關聯

二、 耶穌會對戲劇的看法與馬若瑟的漢語教學觀

三、 《漢語札記》及其語言教學觀對儒蓮的影響

第三節從節譯到全譯的轉變——“觀念”或“能力”?

一、 馬若瑟與德庇時能否讀懂元雜劇中的唱段

二、 兩種翻譯策略後不同的著眼點

第四節解密中國詩歌——儒蓮戲曲翻譯的關注重心

一、 為詩歌語言“解碼”——儒蓮對戲曲翻譯的解決之道

二、 信息的流失、 增加與文化前理解 ——以《灰闌記》譯文片段為例

第三章大巴贊的戲曲翻譯與風俗研究

第一節限制之下的選擇——大巴贊的學術道路

一、 儒蓮對大巴贊學術生涯的影響

二、 大巴贊戲曲翻譯研究及其關注重點——風俗研究

三、 風俗關注在劇目選擇上的體現

第二節 風俗關注在戲曲翻譯中的影響——以《 梅香》譯本為例

一、 意譯傾向帶來的表達靈活性

二、 大巴贊的期待視野與《 梅香》主題的改變

第三節篳路藍縷的戲曲研究

一、 對戲曲地位的重新思考

二、 與社會歷史緊密關聯的戲劇史研究

第四節“對話體小說”與傳奇文體在法國遭遇的接受障礙

一、 “對話體小說”(roman dialogué)概念的形成

二、 “對話體小說”歸屬的改變及其評價

三、 19世紀歐洲對戲曲唱段抒情性的認識

第四章中國戲曲在19世紀法國讀者中的接受

第一節19世紀法國文化氛圍與漢學家譯作的傳播

一、 譯作的出版發行狀況

二、 期刊書評對譯作傳播的助力

三、 口頭傳播——沙龍、 文社與人際網

第二節傳統中國形象在戲曲中的再現與異國情調的延續

一、 對中國風俗的求證與戲曲中的儒教中國

二、 對中西文化共鳴的追尋與戲曲中的詩意中國

三、 虛構性作品中異國情調的延續

第三節在異域發現靈感——浪漫派的關注與中國戲曲對19世紀法國文藝潮流的參與

一、 法國浪漫派作家對中國戲曲的興趣

二、 法國浪漫派從中國戲曲中汲取的幾方面養料

結語

附錄一19世紀法國譯介的中國戲曲作品(出版部分)

附錄二19世紀法國有關中國戲曲的介紹、研究與評論

附錄三 阿科斯塔其人及其中國信息的可能來源

附錄四大巴贊《琵琶記》譯本與中文原作回目對應表

附錄五儒蓮書目中戲劇類作品文體表述列表

附錄六道光九年四華人旅法事考

附錄七19世紀中前期法國購置中文圖書的渠道

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李聲鳳,先後在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獲得文學碩士、博士學位。曾經在浙江大學法語系任教,現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主要致力於中法文化交流及戲劇戲曲領域的相關研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