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逗小孩

中國式逗小孩

所謂“虎毒不食子”,即便是畜生,也知道不能傷害自己的後代。人類社會中,虐待孩子的非人父母也有,但畢竟是極少數。但坐視自己的孩子被戲弄,卻仍是一種較普遍的社會現象,所謂的是中國式逗小孩陋習作祟。

基本信息

主要現象

早教專家周令瑜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讓孩子喝酒致殘致死等傷害人身安全的案例比較極端,但中國人逗弄孩子是一種普遍現象。大人像耍猴一樣逗弄孩子做一些不合適的行為,慫恿孩子說髒話以取樂,這在農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比較多見,後果是污染孩子的心靈,讓孩子不能區別善惡和混淆是非,而在城市中則可能常見一些言語的戲弄。比如說,有人會逗孩子說:“你媽媽生了弟弟不愛你了。”或者說:“你媽媽回不來了。”

周令瑜表示,孩子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會把大人的玩笑話當真,聽到這樣的話會覺得很恐懼,沒有安全感,有的小孩會因此驚慌哭泣,大人卻以此取樂。而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孩子出現行為偏差,具有攻擊性,傷害自己,其實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對於有的孩子長得比較胖,有時大人會戲稱其“小胖墩”、“小胖妞”。對此,兒童教育專家胡萍表示,孩子聽到這樣的稱呼,會感知到自己不被尊重。在不被尊重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別人,他的人格建構當中就形成“別人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別人”的傾向,正因如此,也導致我們成人世界裡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尊重別人。

典型案例

廣西發生一起悲劇事件,二伯在逗弄侄子小思(化名)時,竟然給年僅2歲的小思灌了一兩自釀米酒,導致小思嘔吐、抽搐、臉色發黑,醒來後變得痴痴呆呆連媽媽都不認識了。醫生表示小思變痴呆是因為酒精中毒,繼發性腦損傷。

四川攀枝花同樣發生了令人唏噓的悲劇:父親王某帶著2歲的兒子小林(化名)到朋友家赴宴,在用餐過程中,王某的3名朋友逗小林喝酒,結果小林真的喝下了二兩白酒,昏睡不醒,最終因急性酒精中毒搶救無效身亡。

網友看法

有25%的受訪者表示印象中自己小時候被灌過酒,而另外四分之三的受訪者則表示小時候不曾被灌過酒。雖然自己小時候被灌過酒的受訪者比例不高,但是受訪者周圍曾被大人灌過酒的小孩比例卻有將近一半,具體為48.31%。

“對小孩說‘媽媽不要你了’”以38.14%的高比例成為受訪者選出的最常見的“逗小孩”做法。排在第二位的是“不熟悉的人親小孩或者摸小孩的臉”,比例為16.1%。緊隨其後的是“問小孩‘愛爸爸還是愛媽媽’”,比例為14.83%。而“把小孩舉起來拋”和“對小孩說‘讓媽媽給你生個小弟弟/小妹妹’”也是受訪者最常見到的“逗小孩”做法。另外,選擇“彈男孩‘小雞雞’”和“逗小孩喝酒”的受訪者比例分別為4.66%及4.24%。

儘管只有4.66%的受訪者認為“彈男孩‘小雞雞’”是最常見的“逗小孩”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卻是受訪者選出的最討厭的“逗小孩”做法,選擇比例達31.36%。“逗小孩喝酒”則排在第二位,有19.07%的受訪者選擇。而作為最常見的“逗小孩”方式第一位,“對小孩說‘媽媽不要你了’”這種嚇唬小孩的做法,也成為受訪者第三討厭的方式,選擇比例為18.22%。

阻止對策

從正面、積極的一面去看的話,只要家長不要當幫凶,不是沉默無語,只要家長能夠站在孩子身後給他一些支持和幫助,做他的後盾,其實結果真的沒有想像的那么恐怖。不要抱著誰逗我們家孩子就跟他沒完,甚至撕破臉的心態。一開始就懷有很大的敵意,那又是滑到另外一個極端去了。而且這樣會給孩子傳遞一種信息:誰都不要來惹我!這也是不好的,孩子一點都逗不得,那肯定也不是好事情。

當其他大人與孩子有不當互動,戲弄孩子時,家長一定要站出來,智慧地去處理,禮貌地拒絕別人逗弄,慢慢地也給孩子起到示範作用,教會孩子如何與別人交流,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到孩子長大一些以後,他也知道如何去面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