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利津、墾利3縣歷史追溯。位於市域南部的廣饒縣歷史悠久,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位於市境西部的利津縣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墾利縣境大部系黃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墾利縣。至建市前,三縣的建置、隸屬迭次變更。 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附近打成境內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獲日產8.1噸工業油流。從此,拉開華北石油會戰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打出這一高產油井之日,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深入發展,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了由油田會戰指揮部和一些二級單位機關及後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稱“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惠民地委在此設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但無行政轄區,只組建和統轄一批為礦區服務的商業、金融、郵電等機構。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249號檔案批覆了省政府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霑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175號檔案批覆了山東省政府請示,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正式掛牌。
行政區域
建市初,全市劃為東營、牛莊、河口3個區,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3個鎮、55個人民公社,1780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社改鄉、撤隊改村。1987年6月,牛莊區與東營區合併為東營區。此後多次進行鄉鎮規模調整,撤、並了一些鄉鎮。至2013年底,全市有5個縣區,26個鄉鎮(23個鎮、3個鄉),1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東營區有6街道4鎮(文匯街道、黃河路街道、東城街道、辛店街道、勝利街道、勝園街道,牛莊鎮、六戶鎮、史口鎮、龍居鎮),有居民委員會110個,村民委員會201個;河口區有2街道4鎮(河口街道、六合街道,義和鎮、仙河鎮、孤島鎮、新戶鎮),有居民委員會10個,村民委員會178個;廣饒縣轄7個鎮( 大王鎮、稻莊鎮、李鵲鎮、丁莊鎮、花官鎮、大碼頭鎮、陳官鎮)、2個街道辦事處(廣饒街道辦事處、樂安街道辦事處),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共538個行政村,15個社區和8個居民委員會。;墾利縣有2街道5鎮(墾利街道、興隆街道,勝坨鎮、郝家鎮、永安鎮、黃河口鎮、董集鎮),有居民委員會13個,村民委員會333個;利津縣有2街道4鎮2鄉(利津街道、鳳凰城街道,北宋鎮、鹽窩鎮、陳莊鎮、汀羅鎮,明集鄉、刁口鄉),有居民委員會7個,村民委員會512個。至年底,全市有162個居民委員會,1781個村民委員會。
自然環境
地質
東營市地處華北坳陷區之濟陽坳陷東端,地層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統及中生界三疊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東端)、車鎮凹陷(東部)、義和莊凸起(東部)、霑化凹陷(東部)、陳家莊凸起、東營凹陷(東半部)、廣饒凸起(部分)等。
地貌
地勢沿黃河走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為28米(大沽高程,下同),東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為11米,東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為1/7000。黃河穿境而過,背河方向近河高、遠河低,背河自然比降為1/7000,河灘地高於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懸河”。全市微地貌有5種類型:古河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4.15%,主要分布於黃河決口扇面上游;河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3.58%,主要分布於黃河河道至大堤之間;微斜平地,占全市總面積的54.54%,是崗、窪過渡地帶;淺平窪地,占全市總面積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於古河灘高地之間,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於微斜平地之中、緩崗之間和黃河故道低洼處;海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27.05%,與海岸線平行呈帶狀分布。
氣候
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受亞歐大陸和西太平洋共同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基本氣候特
征為冬寒夏熱,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晚春回暖迅速,常發生春旱;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濕大,有時受颱風侵襲;秋季,氣溫下降,雨水驟減,天高氣爽;冬季,天氣乾冷,寒風頻吹,多刮北風、西北風,雨雪稀少。主要氣象災害有霜凍、乾熱風、大風、冰雹、乾旱、澇災、風暴潮災等。境內南北氣候差異不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206天,≥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農作物的兩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易形成旱、澇災害。2014年,全市年平均氣溫14.5℃,比常年偏高1.3℃;年平均降水量357.8毫米;日照時數2380.0小時,比常年偏少259.4小時。全年總的氣候特點是:冬季氣溫偏高,降水量偏少,受霧霾和陰雨(雪)影響,日照時數略顯不足;春季氣溫偏高且變化平穩,降水量偏少且分布不均,前中期降水持續偏少,後期降水偏多,日照時數略偏少,高溫、乾熱風、大霧等天氣時有發生;夏季氣溫偏高,降水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日照時數較常年偏少,高溫、乾旱等天氣時有發生;秋季氣溫偏高,降水正常略多,受陰雨和霧霾等影響,大部時段光照條件偏差;年末(12月)氣溫基本正常,雨雪稀少,光照條件充沛。
土壤
全市土壤分為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鹽土及水稻土五個類別。褐土主要分布於小清河以南區域,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4%左右,是全市糧棉菜高產穩產區。砂姜黑土主要分布於小清河南褐土區的低洼處,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0.6%,適種小麥、玉米、高粱等淺根作物,在農業上是較有潛力的土壤類型。潮土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59%,是全市主要的耕種土壤,經耕作改良適種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鹽土在近海呈帶狀分布,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36%,自然植被有蘆葦、黃須菜、茅草、蒿子等,以開發水、牧養殖(植)為主。水稻土主要分布於利津、墾利老稻區,占土壤總面積的0.2%,經二十多年的水耕熟化,已初步具備了幼年水稻土的特徵。
水文
東營市建成國家基本水文站2處,雨量站57處,水位站9處,蒸發站1處,地下水監測井18眼,墒情監測站5處,省級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站5處、城市重要供水水源地水質監測站1處、入河排污口監測點30處。全市19處區域水資源監測站、17處水文站以及1處市級水文巡測基地及水環境監測中心在規劃建設中。
雨情。201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357.8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34.8%,比2013年偏少48.9%。汛前全市平均降水量77.4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11.3%,比2013年偏少29.5%;汛期全市平均降水量241.1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41.1%,比2013年偏少56.9%。汛後全市平均降水量39.3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24.3%,比2013年偏多25.2%。2014年各縣區平均降水量墾利縣最大,為397.1毫米;利津縣最小,為319.6毫米;其他縣區降水量在332.1~381.5毫米之間;最大點降水量為東營區西營雨量站449.0毫米;最小點降水量為墾利縣皇殿雨量站267.5毫米。
地下水動態。全市地下水動態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引水灌溉和工農業開採等因素影響。2014年全市地下水位總體趨勢:1~5月份,大部分地區地下水平均水位呈上升趨勢;6月1日全市地下水平均埋深為5.18米,地下水平均水位較年初上升0.57米;汛期(6~9月份)降水分布不均且較常年明顯偏少,地下水得不到及時補給,汛末較6月1日地下水平均水位下降0.07米;汛後至年末,大部分地區地下水平均水位呈下降狀態,年末較汛末地下水平均水位下降0.06米。
入河排污。據實測統計,2014年東營市主要入河排污口污水入河量為8825.88萬立方米,COD年入河量4903.15噸,BOD年入河量703.67噸,氨氮年入河量220.12噸,揮發酚年入河量0.88噸,總磷年入河量51.15噸,總氮年入河量2889.63噸。其中進入功能區的量分別為:污水入河量8473.72萬立方米,COD4778.07噸,BOD671.77噸,氨氮210.53噸,揮發酚0.87噸,總磷37.38噸,總氮2804.40噸。
河流水系
全市共有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40條,其中跨市河流18條;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30條,其中跨市河流16條;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7條,其中跨市河流7條;流域面積10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2條,其中跨市河流2條。
東營市區域內有三大水系,即黃河水系、海河流域徒駭馬頰河水系、淮河流域山東半島沿海諸河水系。以黃河為分界線,黃河以南屬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陽河、泥河子、預備河,支脈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溝、廣蒲河、五乾排,廣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東營河、老廣蒲河、五六排,永豐河及其支流三排溝,張鎮河、小島河等20條河流,市境內總長度625.09公里,流域面積160平方公里;黃河以北屬海河流域徒駭馬頰河水系,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草橋溝東幹流,挑河,神仙溝及其支流新衛東河等10條河流,市境內總長度351.6公里,流域面積2192.7平方公里。2014年東營市是枯水年,境內各河道全年處於保水抗旱狀態。
黃河東營段上起濱州界,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全境,在墾利縣東北部注入渤海,全長138公里。黃河水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含沙量大。據利津水文站1952~2010年實測資料,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314.7億立方米,最大973.1億立方米(1964年),最小18.61億立方米(1997年);最大流量為10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最小流量為斷流乾河;年均輸沙量7.89億噸,最大21億噸(1958年),最小0.15億噸(1997年)。
20世紀90年代,黃河年徑流量減少,經常出現斷流。1999年後,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大調控和沿線引水管治力度,黃河再未出現斷流。2014年,黃河利津站來水114.9億立方米,較多年平均值減少62.6%,來沙0.305億噸,比多年平均值減少95.8%。
黃河以南的小清河、支脈河是境內除黃河之外最大的兩條河流,也是重要的水源地,為廣饒縣、東營區抗旱除澇保豐產發揮著重要作用。支脈河王營水文站6月1日6時水位1.61米,流量37.4立方米/秒;7月1日6時水位1.22米,流量15.3立方米/秒;8月1日6時水位1.53米,流量32.7立方米/秒;9月1日6時水位1.55米,流量33.7立方米/秒;10月1日6時水位1.16米,流量12.6立方米/秒。小清河石村水文站6月1日6時水位2.46米,流量24.0立方米/秒;7月1日6時水位2.55米,流量22.0立方米/秒;8月1日6時水位2.23米,流量20.0立方米/秒;9月1日6時水位4.00米,流量0立方米/秒(下游關閘);10月1日6時水位2.72米,流量12.0立方米/秒。
海域
東營市海岸線東南起小清河向廣饒一側,西北至順江溝向河口區一側,全長413公里。“0”米至岸線灘涂面積10.19萬公頃。負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4800平方公里。沿岸海底較為平坦,淺海底質泥質粉砂占77.8%,沙質粉砂占22.2%。海水透明度為32~55厘米。海水溫度、鹽度受大陸氣候和黃河徑流的影響較大。冬季沿岸有2~3個月冰期,海水流冰範圍為0~5海里,鹽度在35‰左右;春季海水溫度為12℃~20℃,鹽度多為22‰~31‰;夏季海水溫度為24℃~28℃,鹽度為21‰~30‰;東營海域為半封閉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屬不規則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現的高低潮差一般為0.2~2米,大潮多發生於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過5米。易發生風暴潮災。風暴潮存在明顯的季節性變化,風暴潮災害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冬半年發生的次數明顯多於夏半年,秋冬交替時節發生風暴潮的頻率最大。近海在黃河及其他河流作用下,含鹽度低,含氧量高,有機質多,餌料豐富,適宜多種魚蝦類索餌、繁殖、洄游。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總面積1236.49萬畝,人均占有土地6.54畝。其中,農用地面積637.72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1.58%;建設用地面積202.39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6.37%;未利用地面積396.38萬畝,占全市土地面積的32.05%。1855~1985年,黃河平均每年淤地造陸3~4萬畝;1985年後,因黃河來水量減少,造陸速度趨緩。
水資源
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9.0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8.21億立方米,多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排入海洋,
利用率較低。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0.80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區,其北為鹹水區。黃河是境內主要客水水源,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14.7億立方米,年際間豐枯變化較大。近年東營市儘可能多引、多蓄黃河水,年均引水量10億立方米左右,2014年引黃河水11.8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多引28%,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水資源保障。小清河東營境內河長34公里,境內流域面積5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境徑流量7.7億立方米;支脈河境內河長68.2公里,流域面積15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境流量2.82億立方米。2014年,東營市總供水量92354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2078萬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7980萬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2296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氣、滷水、煤、地熱、黏土、貝殼等。勝利油田已找到不同類型油氣田81個,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4.08億噸。2014年,在東部探區發現第81個油田——三合村油田,實現連續6年每年發現一個新油田。東營區域地下滷水儲量11.89億立方米,深層鹽礦主要分布在東營凹陷地帶,探明岩鹽資源量1097億噸。2014年,全市加快岩鹽探礦權公開出讓進程,完成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8.06億元。煤的發育面積約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於廣饒縣東北部、河口區西部,探明煤資源量61.8億噸。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渤海灣南新戶、太平、義和、孤島、五號樁地區及廣饒、利津部分地區,分布面積約5655平方公里,探明地下熱水資源量3447億立方米,是全省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近年全市年開採量約為660萬立方米。2014年,市礦產資源儲備與勘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取得全市4個地熱探礦權,總勘查面積397.67平方公里。
生物資源
農作物品種數百個,木本植物44科、79屬、179種(含變種),其中用材樹種主要有刺槐、毛白楊、旱柳、國槐、白榆等,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梨、棗等;草場類植物有35科、84屬、93種;中草藥類植物300餘種,其中有採集價值的近70種;有浮游植物116種,蕨類植物4種。畜禽類約11科20餘種40多個品種,主要有豬、牛、羊、雞、家兔等。境內有各種鳥類367種,占全國鳥類總種數的21%,有候鳥271種。鳥類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白鸛、丹頂鶴、大鴇、白頭鶴、金雕、白尾海雕、中華秋沙鴨、遺鷗、東方白鸛、黑鸛等1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灰鶴、白枕鶴、黑臉琵鷺等51種,每年遷徙路過的鳥類有600多萬隻。水生動物有641種,其中有淡水魚類108種、海洋魚類85種;主要經濟魚品種有草魚、刀鱭、鯽魚、鯉魚、鱸魚、刀魚等。
經濟建設
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430.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3.99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345.08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961.42億元,增長9.2%。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3.6:69.5:26.9調整為3.6:68.4:28.0。人均生產總值163982元,增長9.4%。
物價水平低位運行。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升1.4%。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升2.5%,消費品價格上升1.1%。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上升1.0%。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下降2.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1.2%。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新增城鎮就業4.48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4.0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 9998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2.0%,低於2.4%的全年控制目標。
市場主體發展良好。年末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0.32萬戶,比上年增長21.8%;註冊資本(金)2400.58億元,增長29.7%;戶均註冊資本(金)232.66萬元。其中,年末實有各類企業2.94萬戶,增長25.9%;註冊資本(金)2296.21億元,增長29.3%;戶均註冊資本(金)780.54萬元。全年新增各類企業6496家,比上年增長81.7%。其中,新增私營企業6360家,增長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