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紙

中國宣紙

《中國宣紙》是安徽財經大學教授曹天生編寫的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紙的專著,於2016年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製作原料的中國宣紙,是人類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於安徽省涇縣,其發明者是以南宋和元朝時期涇縣小嶺始遷祖曹大三為代表的曹氏家族。
本書以宣紙發明者小嶺曹氏的代際傳承、繁衍遷徙、定居小嶺後發明和逐步完善宣紙技藝體系為基本線索,探討了宣紙製作的環境、製作技藝的淵源、原料的選取、發展的歷史階段、傳統製作技藝特色等,介紹了宣紙傳統製作技藝的主要工序、產品、用途、宣紙社區的民俗等,還就宣紙與書法、繪畫的互動關係以及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等方面進行了闡發。

作者簡介

曹天生,1953年出生於中國宣紙發源地——安徽省涇縣小嶺,為始遷祖曹大三直系後裔第23代,寧字輩。1978—1982年在安徽師範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工作;1986年被特招到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蚌埠坦克學院工作;2004年至今,任安徽財經大學教授,長期致力於宣紙歷史文化研究。
在《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中共黨史研究》等報刊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在中華書局、安徽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學術著作30餘部(含合著);完成安徽省規劃辦課題2項。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優秀中青年專家”、“中國文房四寶專家”、“安徽省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曾獲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獎二等獎2項,曾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
目前,主要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宣紙傳統製作技藝搶救性挖掘整理研究”(10&ZD084)首席專家,以及國家工信部重大文化工程“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工廳消費〔2012〕155號)“安徽卷”主編等。

簡評

本書依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為讓全世界人們了解宣紙,集學術性、可讀性、普及型於一體,圖文並茂。

前言

宣紙:天下第一手工紙張
中國,位於世界的東方,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歷代勞動人民創造了數不清的燦爛文明和文化,這些文明和文化是世界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的發明,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面貌。難以想像,假如沒有紙的發明,或者紙的發明較晚,如今的社會將會是什麼樣子,網際網路時代會來得這么快嗎?
人們無法否認這樣一個事實:雖然我們已經進入電子和網際網路時代,但我們仍然離不開紙。紙,仍然是我們儲存、交流信息的重要載體之一,仍然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仍然是我們生產、分配、流通、消費中的必備材料。
紙自發明之後,隨著時代的推移,它的家族便越來越大,種類也越來越多。現今,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就很難叫全紙名。即使是專業人士,也不能疏於業務,因為不斷有紙的新品種出現。
中國是紙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早開始使用紙的國家。紙自發明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手工生產。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前葉,歐洲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大工業替代了工廠手工業並得到蓬勃發展;與此同時,西方印刷行業的機器化和新聞報紙的出現,使得造紙及其設備和生產工藝不斷出現新的發明創造,機製紙開始成為造紙行業的主流。從此,紙的生產是機制和手工兩種生產方式並行。中國在封建社會晚期主要採取閉關自守政策,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一直是手工生產紙張,後來在大量機製紙的競爭面前,曾經輝煌的手工造紙業面臨巨大挑戰。中國直到1881年才在上海楊樹浦創辦了華章造紙公司,1884年正式投產,到1891年,李鴻章將其改組更名為“倫章造紙局(廠)”。此後,中國造紙業進入機制和手工並存的時代。
在中國,不是所有的紙張都可以由手工製作改為機器生產的。手工製作的紙張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有的還具有限量性和特殊性;而機製紙則是現代化生產,產品的批量性決定了產品的品種相對單一。因而,在中國仍傳承有大量的傳統手工紙張製作技藝,這不僅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同時也是這個文明古國具有無限文化張力的體現。
在中國眾多的傳統手工紙張中,最著名的要數宣紙。宣紙在中國被認為是傳統手工製作紙張中的最傑出代表,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宣紙歷來是中國獨特的書法和繪畫藝術的載體,它使得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得以長期流傳、保存,而在其他紙張上進行書法和繪畫創作則不會得到同樣長期的保存,因此,宣紙被譽為“千年壽紙”、“紙中之王”,這也是對諸多博物館、圖書館等長期珍藏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進行鑑別驗證後得出的結論。
中國宣紙還有一項美譽,那就是中國“文房四寶”紙中之首。“文房四寶”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這四樣東西是中國古人用來書寫、繪畫的工具,今天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使用它們,用它們來進行日常寫作、書法創作、繪畫創作等。使用者傳承著一種自古以來的時尚,在中國古代這是所有文化人的一項日常活動,而現今被認為是優雅、高尚、高貴的表現。
中國宣紙傳統製作技藝是在長期的發展中由世世代代勞動者不斷改進和完善的,是世界手工造紙技藝的“活化石”,它凝聚了中國歷代勞動者的智慧,是世界文化遺產極其珍貴的組成部分。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達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的宣紙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表明聯合國從全人類的角度對中國宣紙製作技藝滿足人類生活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理解、尊重、肯定,表明聯合國對中國宣紙製作技藝實行保護和傳承的要求、期盼和規定。
中國宣紙製作技藝具有手工造紙技藝的完美性。宣紙製作的核心技藝有100多道工序,輔助技藝也有著更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將技術和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幾乎天衣無縫的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鏈條或體系。古往今來,許多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對宣紙充滿了好奇,充滿了了解它的欲望和衝動。人們想要了解的問題主要有:為什麼這種紙只能產在中國的涇縣?能在中國的其他地方生產這種紙嗎?其他國家的人們能學會製造這種紙嗎?回答都是否定的。這些否定的回答,可能更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人們認為,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有什麼東西不能克隆呢?答案是,真正的宣紙是無法克隆的。過去,有許多外國專家試圖揭開宣紙技藝之謎,然後克隆出宣紙,但都沒有成效。
在筆者看來,宣紙製作技藝幾乎不存在什麼秘密,卻又幾乎處處充滿秘密。說它幾乎不存在秘密,是因為在原產地連最普通的老百姓也熟悉它,能夠掌握它的製作技藝;說它幾乎處處充滿秘密,是因為當我們考察和了解了它的全部製作技藝後,自然會得出結論:宣紙製作技藝處處充滿秘密。雖然這種表述顯得相悖,但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筆者長期研究後的深切體會和結論。具體如下。
說有秘密是指,中國安徽省涇縣這個地方製作宣紙是在歷史機遇中自然選擇的結果,唯有這個地方及其周邊部分地區具備製作宣紙的充分條件。特別是當宣紙文化深入人心後,在以往製作宣紙的充分條件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文化條件,這便形成了強烈的宣紙文化認同。我們能利用法國葡萄酒釀酒技藝在中國釀製出法國葡萄酒嗎?我們能用茅台酒生產技藝在茅台鎮以外的地方生產茅台酒嗎?等等,答案是否定的,就是這個道理!由此,我們說,宣紙的秘密就在於充分條件的綜合,缺一不可,這在後文中將有詳細的介紹。筆者認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緊密結合,再加上長期的文化認同,就形成了宣紙製作技藝的秘密。
說沒有秘密是指,在宣紙產地,任何人只要經過培訓,就可以在當地從事某個宣紙製作工序的工作,就可以成為宣紙製作過程中的一員,就可以熟練掌握其中的若干技藝。而一旦離開原產地,你所掌握的技藝最多成為別種技藝的參考,別指望也能在外地製作出真正的宣紙。這就是宣紙的神奇之處,既有著最大的公開透明度,又有著誰也解不開的秘密。人們可以根據這種技藝在異地製作出“仿宣紙”——如同可以在中國生產仿製法國葡萄酒一樣——但不可能製作出真宣紙。可以形似,但不能神同;可以仿,但不會真。
宣紙製作技藝在人類創造發明的歷史中有著特別的地位。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宣紙製作技藝促使中國古代皮紙製作技術達到完善
從造紙技術史的角度來考察,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和紙史專家研究,自中國的東漢時期就開始採用樹皮造紙,那時首用楮皮,到魏晉時期,桑皮又被用於造紙。用樹皮所制之紙,被稱為皮紙。皮紙的出現,是造紙技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到南宋時期,皮紙製作技藝日益成熟,質量進一步提高。青檀樹皮經選料、加工而被製作成宣紙,其工藝要求較一般皮紙更為嚴格,製作方法更為先進,製作工序更為複雜。宣紙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古代皮紙生產技術的完善,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手工造紙史上是特別精彩而又輝煌的一頁。
2. 宣紙具有其他手工紙所不可替代的耐久性
在正常的保存條件下,宣紙和其他紙張相比,具有壽命特別長的特點。也正因為這樣,宣紙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其中,有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在宣紙上所作的書法與繪畫,有詠誦宣紙的詩詞文賦,有用宣紙印製的各類經典等。中國在近代流傳到世界各地的一些書法和繪畫作品中的精品,許多都是在宣紙上創作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聯合國等一些機構也採用宣紙複製珍貴的歷史檔案,以圖延長這些重要文獻的留存壽命,這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宣紙實物。
3. 宣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宣紙與硯台、毛筆、墨汁交相輝映,構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中國文房四寶,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房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這種文房文化孕育或強化了中國文化,並為世人所矚目。
4. 宣紙是中國連線世界的一條重要紐帶
自中國的清朝起,宣紙就已經開始走向世界,其產品遠銷至日本及東南亞、歐洲等地,廣受世人青睞。英國女王曾出高價購買宣紙所制之花;2008年奧運會獎狀的內頁就是用宣紙製作的。在中國國內,早自明代起,宣紙就行銷於全國各地,逐步代替其他書畫紙張,而成為書畫紙張中公認的最佳用品。
5. 歷史上宣紙業的發展推動了地區的發展
潔白的宣紙成為文化與文明的代表,成為連線中國與世界的紐帶,在人們的精神聯結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歷史上宣紙生產興盛時期,涇縣與鄰近各縣均生產宣紙或宣紙的原料,在這些地區,許多人直接或間接以宣紙業為生,從而促進了本地區的發展。自宣紙在這塊土地上誕生起,就成為當地的支柱性經濟產業,隨之,也帶動或推動了出版印刷業等文化事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起到了支柱性作用。
6. 宣紙業促進了世界現代文化事業的發展
宣紙作為書畫家的必需品,不僅造就了中國書畫家,如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韓美林等世界級大師,同時也被其他國家特別是東方國家的書畫家用作書畫材料,還被歐美等許多國家用作印刷和油畫、裝飾等材料。由於宣紙較其他書畫紙有許多優越性,於是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用它印製高級文檔、傳世典籍,以免腐蛀之虞,使文獻得以長期保存,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同時,宣紙還成為各國高級包裝紙品和工業過濾用品等。
手工宣紙甲天下!筆者一直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向世界各國介紹中國的神奇紙張——宣紙,以及圍繞這種紙張而形成的特有文化。中國宣紙,與中國的萬里長城、紫禁城、兵馬俑、京劇等一樣,都是中國精粹文化的代表,都是人類共同的遺產和財富。筆者力爭用最簡潔明了的語言,向您介紹中國宣紙的來龍去脈,向您展示中國這一曾經影響了並將繼續影響人類文明進步的特有文化。

目錄

第一章 揭開迷霧說曹氏——宣紙發明者小嶺曹氏的來龍去脈/○○一
一、曹氏遷徙到小嶺/○○二
二、小嶺曹氏的遠祖和代際繁衍/○○四
三、曹大三從南陵虬川遷居小嶺/○○九
第二章 天造地設真福地——奧妙的宣紙製作環境/○一三
一、有漫山遍野的青檀樹/○一四
二、有充足的沙田稻草/○一七
三、有滿足造紙需要的紙藥/○一九
四、有汩汩不盡的山泉/○二一
五、有適宜露曬的曬灘/○二二
六、有年年復生的山柴/○二三
七、涇縣及其周邊地區出產適宜制簾的苦竹/○二四
八、有諸姓先民和睦相處的社會環境/○二七
第三章 出繭化蝶成國寶——皖南造紙業孕育了宣紙/○二九
一、皖南造紙業的歷史成就/○三○
二、皖南造紙業的環境與條件/○三五
三、皖南造紙業的幾次曲折/○三八
四、徽紙和宣紙的淵源關係/○三八
第四章 遠近高低各不同——宣紙創製的三個階段/○四五
一、唐代:宣紙是宣州地區所產高級紙張的總稱/○四六
二、宋元時期:宣紙是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生產出來的紙張/○四八
三、明代中期:宣紙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主要原料製作出來的紙張/○五一
第五章 千年練就千年宣——宣紙在歷代的發展/○五七
一、明朝:涇縣連四稱最佳/○五八
二、清朝:一片舂聲撼夕陽/○六○
三、民國:巴拿馬城登金榜/○六二
四、新中國:世界非遺美名揚/○六六
第六章 千錘百鍊真功夫——宣紙製作的傳統技藝/○七五
一、燎皮的製作工序/○七六
二、燎草的製作工序/○八二
三、紙藥的使用工序/○八九
四、紙漿的漂白工序/○九○
五、配料和撈紙工序/○九一
六、曬紙工序/○九四
七、宣紙的形制體系/○九六
第七章 千般顏色來芳菲——琳琅滿目的宣紙產品/○九九
一、按用料配比分類/一○○
二、按形制、厚薄分類/一○一
三、按加工方法分類/一○四
四、按廠家分類/一一一
五、宣紙極品紅星宣紙/一一三
第八章 “壽、潤、穩、抗”真本色——宣紙的“四性”特色/一一七
一、宣紙的耐久性特色/一一八
二、宣紙的潤墨性特色/一一九
三、宣紙的穩定性特色/一二三
四、宣紙的抗蟲性特色/一二三
第九章 藝術妙味誰表達——宣紙的用途/一二九
一、宣紙是書法、繪畫的精品紙張/一三○
二、宣紙是印刷書畫及文字作品的高級紙張/一三一
三、宣紙是舊時官方和民間書寫的最佳紙張/一三三
四、宣紙是古舊字畫的最佳揭裱材料/一三三
五、宣紙是中國歷代重要活動採用的特別紙張/一三四
六、宣紙是製作民間工藝品的高級材料/一三四
七、宣紙是文化用紙的最好材料/一三四
八、宣紙被越來越多地用於文化創作活動/一三六
第十章 花開並蒂非一般——歷史上宣紙與書法、繪畫的互動關係/一三九
一、中國宣紙的發展對中國書畫發展的推動/一四○
二、中國書畫發展對中國宣紙發展的推動/一四三
第十一章 似法非法成規矩——宣紙社區的習俗/一五一
一、祭祀習俗/一五二
二、經濟習俗/一五五
三、宣紙技藝傳承習俗/一五八
四、宣紙運輸習俗/一五九
五、宣紙故里新習俗/一六一
第十二章 腳印成串便是路——宣紙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一六三
一、1949年以來宣紙行業的成就/一六四
二、21世紀以來宣紙作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行動舉要/一六五
三、1949年以來宣紙行業人員重要榮譽/一六六
附錄:中國宣紙發展大事記/一六七
參考文獻/一七三
後記/一七五

精彩文摘

第一章 揭開迷霧說曹氏——宣紙發明者小嶺曹氏的來龍去脈
中國宣紙發源地在安徽省南部涇縣一個叫小嶺的地方。在小嶺,於宋朝末年,即13世紀時期,從外地遷來曹姓人,從此,曹氏就在這個地方繁衍生息。數百年來,小嶺曹氏與先前、同時和以後到達此地的各姓人員和睦共處,共同開發、建設小嶺。由於曹氏在小嶺占人口比例的絕對優勢,所以,在歷史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小嶺曹家”這樣一個既是地名又是族姓的稱謂。早在明代,小嶺就形成了興旺發達、遠近聞名的曹氏家族,形成了“小嶺十三條坑,坑坑皆有村”的網路狀曹氏村落。
小嶺在曹氏遷入之前,便已有多姓人氏居住,並可能已有造紙先史。當地人一致公認的是,在曹氏到達之前雖有造紙先史,但並沒有製作出宣紙,宣紙是在曹氏遷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經過不斷試驗才被成功製作出來的。
一、曹氏遷徙到小嶺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到21世紀初,曹氏遷入小嶺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但小嶺開發卻有千年。也就是說,在曹氏遷入之前,就已經有諸多姓人們先於曹姓來到小嶺居住、謀生。曹氏來到小嶺後,總結了皖南歷史上造紙的經驗,其中包括小嶺當地先人可能已有的造紙經驗,在小嶺曹氏始遷祖曹大三的帶領下,逐步發明了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製作宣紙的專門技藝;然後又在多姓人的支持下,實行了專門分工,由曹姓人主要擔任撈紙、曬紙、檢紙工段工藝工作,由唐、梅等多姓人主要從事宣紙原料製作工段工藝工作,多姓人員合作,才將宣紙傳統技藝不斷完善和傳承下來。
小嶺歷史上曾經有過多少姓氏呢?經過筆者和同事的地毯式訪問排查發現,先於曹氏到達小嶺的有方、汪、門、許、甘、苗、倪、何、金、周等姓,而梅、張、丁、趙、王、鮑等姓則在曹氏之後到達小嶺。小嶺現今仍然保留有很多含有姓氏的地名,如“何家坑”、“門崗嶺”、“苗倪嶺”等,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這些姓氏都先於曹氏到達小嶺,當地的人們也都是這樣認為的。不過,從我們可以查找的文獻來看,自曹氏到達小嶺後,雖然也有極少數其他姓氏人遷到小嶺,但隨著時代的推移,外姓人越來越少,許多村莊逐步成為清一色的曹姓人,但村名都仍保持著原來的含有其他姓氏的村名,如“方家山”、“汪義坑”、“金坑”、“方家門”、“許灣”、“甘村里”、“周坑”等。
小嶺曹姓和非曹姓歷來和睦相處,幾乎沒有大姓欺壓小姓的現象,反倒是能聽到不少曹姓照顧外姓人的事。這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一些舊規促使小嶺多姓必須和睦相處
舊時宗族幾乎都有一個規矩,大姓祠堂一般不由本族人專門看管,因為由本族人看管容易出現弊端。又因舊時祠堂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看管祠堂是類似於皇家護陵的特殊工作,族內人一般不願意承擔,所以一般聘請外姓人員看護。為了讓看管祠堂的人戶生活安定,故要安排好看管戶的生活、生產等,所以,一般要在祠堂附近建設單門獨戶或祠堂連體性住宅,以供看管人戶生活和居住。清同治、光緒年間興建的小嶺曹氏宗祠,直到被火燒毀之前,一直由楊姓等小姓人家看護。現今仍住在小嶺曹氏宗祠連體建築邊屋的楊國章先生告知,從其高祖一代起,就為曹氏看護祠堂。《小嶺曹氏宗譜》就記載有當時看管小嶺曹氏宗祠人員的名單等,這也是曹姓尊重小姓人員的體現。這些看護人員,原先一般都是生活無著落或能力相對低下的人員,安排他們做看護祠堂等工作,實際上既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照顧。曹姓人離不了外姓人,外姓人也將曹姓人作為一種依靠,這是在封建文化機制下形成和睦相處局面的一個原因。
2. 互通婚姻使小嶺各姓間人們和睦相處保持了長期穩定
舊時,為了宗族的興旺發達,同姓不婚,即便出了五服也不通婚。小嶺各姓之間互通婚姻,是各姓之間和睦相處從而保持長期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各姓既然通婚,就是親戚,就是家裡人。遠的不說,就筆者自己家而言,父親曹姓,小嶺方家山人,母親張姓,小嶺皮灘人,曹張聯姻,就是一家人。這樣的情況在小嶺十分普遍。小嶺曹氏自古就有重親的風俗,在處理本人、本家與親戚的關係上,通常是:家裡的事情可以不辦,但親戚的事情要盡力去辦,對親戚永遠要高看一眼。無論過去還是如今,各姓之間都是親戚,因而都是家裡人,這是小嶺各姓得以和睦相處的重要原因。 3. 宣紙製作共同進行是小嶺各姓和睦相處的經濟基礎
小嶺曹氏發明宣紙,不僅謀得了較好的營生,而且也給其他各姓人帶來了好處。讓各姓人參與宣紙製作,從中獲得生活來源,這就存在一種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關係,這樣也促使了相互之間的和睦相處。
4. 崇尚儒家文化使小嶺各姓和睦相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理念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曹氏家訓中看出,曹氏家訓中有相應的規條。舊時,誰違反規條,誰就要受到懲處,久而久之,同姓之間、各姓之間和睦相處就成為全體小嶺人日常的行為規範。從所收集的材料來看,歷史上雖偶有曹姓與小嶺以外異姓有過訴訟的事情,但小嶺境內曹姓與他姓之間從未聽聞有過訴訟事件。
5. 曹氏獨大是小嶺各姓和睦相處的重要原因
小嶺人口中,向來是曹氏人口占絕大多數,他姓人口占極少數,曹氏一族和睦,就構成了小嶺和睦相處的整體格局,萬一有糾紛,也易於調解。客觀上,曹氏在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方面處於主導地位,再加上曹氏宗族內和睦相處的示範效應,這或許是小嶺多姓和睦相處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小嶺曹氏的遠祖和代際繁衍
小嶺曹氏是怎樣來到小嶺落地生根的?這需要從小嶺曹氏遠祖的一些情況說起。根據《小嶺曹氏宗譜》中所載,我們在這裡簡略介紹曹氏遠祖繁衍生息和不斷遷徙的情況。由於《小嶺曹氏宗譜》上的記載是古文言文,讀起來比較晦澀,筆者在這裡直接將有關記載譯成白話文。
《小嶺曹氏宗譜》卷一中記載道:
我們曹氏是從遠古軒轅氏分支出來的。周武王戰勝商朝後,將同母所生的第五個弟弟叔振鐸分封到曹國(當時的曹國在今天山東定陶附近),曹叔振鐸就是曹氏得姓始祖。以“曹”這個國家的名字為自己的姓氏,這便是曹氏的由來。
這樣傳了四代後,曹宮伯侯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曹孝伯雲繼承君位,次子曹飌被另立為公族,曹飌是曹姓的嫡系祖先。曹飌生曹良。曹良生曹窿。曹窿生曹簡。曹簡生曹進。曹進在魯國公子翬手下做官,擔任遂地的長官。曹進生曹劌,曹劌一直住在魯國孝廉里這個地方。魯莊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魯國與齊國在長勺決戰,魯國用曹劌的謀略打敗了齊國,曹劌被魯莊公封為軍師。
曹劌生曹瑢,字季瑢,擔任過廬江大夫。曹瑢生曹,字子魚,為費地的長官。曹生曹。曹生曹搏。曹搏生曹騋,曹騋字仲馬,魯成公派他出使蔡國,因此留在了蔡國,便成了曹姓的上蔡派。曹騋生曹駰,曹駰擔任過金城大夫。曹駰生曹玭。曹玭生曹,當過祈農大夫。曹生曹岷,曹岷字叔蘅,當過南陽大夫。曹岷生曹恤,曹恤字子循,拜當時年齡已經有五十歲的孔子為師,名列“七十二賢”,被封為上蔡侯。
曹恤生曹鵬,曹鵬擔任過臨淄牧。曹鵬生曹珩,曹珩擔任過南陽令,後來又升為盩厔(盩厔:縣名,在今屬陝西省中部,1964年改名周至縣)大夫。曹珩生曹晶。曹晶生曹頳。曹頳生曹。曹生曹蕕,曹蕕擔任過秦朝沛地的長官,於是就居住在沛縣的徴山,為曹氏的徴山派。曹蕕生曹沐,曹沐因為兒子曹參而被追封為平陽侯。自叔振鐸到此共繁衍27世。
曹參,字伯輿,又字敬伯,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重要功臣,被封為平陽侯,惠帝二年(193)擔任丞相,太史司馬談為其作傳記錄了他的人生經歷,東漢史學家班固、三國時期劉子敬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
曹參生曹窋,曹窋在文帝時官至中大夫。曹窋生曹奇。曹奇生曹時,曹時娶信陽公主為妻。曹時生曹爽,曹爽字仲達,因供奉祭祀太祖和太祖母的祖墳而遷居到譙國(今安徽亳州)一個叫螞蟻街的地方,這樣就形成了曹氏的譙國派。
曹爽生曹密,曹密的官名叫曹師孟,官職為侍中,退休後居住在薛國(今山東定陶)一個叫濟陰的地方。曹密生子曹政,曹政擔任的官職是大夫。曹政生曹曾,曹曾建造了石頭房子用來專門收藏書籍,號稱“曹氏書倉”。到漢建武(25—56)初年,曹曾被授予尚書官職。曹曾生曹充,曹充字子弘,官至博士。曹充生曹褒,曹褒字叔通,漢元和(84—87)年間擔任侍中職務,主持禮制工作,他學識淵博,在古代是儒者的宗主。曹褒生曹汔,曹汔,又名曹玥,因為擔任亳州譙令職務,於是就在那裡安家。
曹汔生曹田,曹田字仲耕,為蘭台令(管理宮廷書記、檔案的長官)。曹田生曹潨,曹潨當過御史大夫。曹潨生有三個兒子:老大叫曹騰,字季興;老二叫曹易,字龍光;老三叫曹興。其中,曹易生曹攄,曹攄字彥遠,擔任中郎將。曹攄生曹幾,曹幾任參軍職務。曹幾生曹彥。
曹彥生於西晉永熙元年(290),於晉元帝大興三年(320),得到王導、周的舉薦,被封為翰林中書,後又被授予太常禮院秘書郎、金紫光祿大夫職務。大興四年(321)秋,他率家眷宗族遷徙到京口,也就是現今江蘇省鎮江市一帶,不久,王敦在江左(今長江下游以東地區)發動叛亂,曹氏被迫分散到大江南北18處,從此,曹氏的遷徙之地就更廣了。
曹彥生曹恭,曹恭字允恭,擔任過江都令。曹恭生曹沛,太和(366—371)中年間,曹沛擔任廣陽令,後因桓溫擅自廢除君主,於是曹沛就到涇陽殿頭裡隱居起來,形成了曹氏涇陽派。涇陽那時屬宣州管轄,到隋朝時涇陽併入涇縣。唐朝天寶六年(747),設太平縣,那時,涇陽鄉還叫涇陽鄉,但劃歸太平縣管轄。
曹沛生伯鑠,伯鑠字子毗,他博學多才,善於研究著述,曾寫了一本《曹氏家傳》傳世。曹鑠的第二個弟弟叫曹銅。曹銅,字季銅。自振鐸公至此經歷了47世。
曹銅生曹轂,當過晉朝的開封刺史,於是就定居在開封,形成了曹氏汴城(開封)派。曹轂生曹昱,曹昱官至太尉。曹轂生曹瑫,曹瑫字仲玉,在劉宋朝(420—479)時任正言知(官名)。
曹瑫生曹景宗,曹景宗字子震,因其父而受到誥敕封官。曹景宗不僅有勇有謀,還善於寫詩作文,在南梁朝(502—557)時被封為湘西侯。
曹景宗生曹衍,曹衍字道謀。曹衍生曹彥師,曹彥師字公權。曹彥師生曹鄴,曹鄴字業之,考中開皇元年(581)進士,被任命為洋州刺史,後轉任宿州,於是就在宿州定居。曹鄴生曹義,曹義字文忠。曹義生曹伯起。曹伯起生曹粹,曹粹官字史粹。曹粹生曹衡。曹衡生曹耿。
曹耿,字尚賓。曹耿有三子:長子曹瑭考中元和年(806—820)進士,被派到貴州為官。次子曹珙,字名遠,在唐懿宗鹹通年(860—874)中進士,被任命為猷州令。曹珙生子曹全晸。曹全晸,字文淵,號伯海,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生,唐僖宗乾符五年(878),被授予江南招討使一職。自振鐸公到此共61世。
曹全晸的次子曹翔,原名曹岩生,因其兄長曹翊被殺,於是追剿黃巢的軍隊到歙縣而陣亡,後朝廷因他征討黃巢有功,被封為護國上將軍,並將歙縣黃墩作為奉祀曹翔的世祿封地,於是曹氏就在那兒定居下來。
曹翔生曹顯。曹顯生曹睦,曹睦有五個兒子,老大曹榧,生濟陽王曹彬。曹彬的弟弟名叫曹彩,又名諫生、利用,被封為韓國公。曹利用的兒子曹清,任彭澤令,後隱居在貴池的文斗山下,形成了貴池的禮和曹氏。這些都是曹翔公的後裔。
曹全晸的三子曹翱,原名曹峰,字季沖,因隨祖上曹珙做官在猷州待過的緣故,於是又回到涇陽故里定居,就形成了涇陽派。
曹翱於乾符六年(879)生曹職,曹職的乳名叫輪千。曹職26歲時生曹鎬傑,曹鎬傑,號正南,勇略過人,在洪口這個地方立下寨子,保一方平安,鄉人對他感恩戴德,於是就將該地起名為“曹王坑”。曹鎬傑生子曹榮富。曹榮富生曹瞻,曹瞻,號大郎,字國仰,考中進士,隨後任職奉議郎。曹瞻生有五子。第二個兒子叫曹鍾,名四郎,排行弘二,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時,由太平涇陽東山下文樓沖遷往南陵綠嶺的虬川,於是就形成了曹氏虬川派。
曹鍾生曹元,排行是三十一郎,字子鑒。曹元生曹六郎。曹六郎生曹細七。曹細七生曹逸。曹逸生曹念四。曹念四生曹百十一。曹百十一為叔振鐸以下73世。
曹百十一生子二:長子曹大一,居住在虬川。次子曹大三,從虬川率兩個兒子曹二七、曹二八等族人遷徙到涇縣的小嶺,成為小嶺曹氏的始祖。
由上我們得知,小嶺曹氏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振鐸於曹國,到曹彥時,他率宗族人千餘渡江居京口,後因王敦發動叛亂,致使曹氏宗族四散華夏各地,分散18處。其中,曹彥孫曹沛於東晉太和(367—371)年間移居涇陽殿頭裡,為涇陽曹氏的始祖。涇陽當時屬宣州廣陽縣,廣陽縣原為陵陽縣,晉成帝鹹康四年(338)改為廣陽縣,隋朝建立後,將廣陽、安吳二縣併入涇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又分置南陽縣(原廣陽縣)、安吳縣,與涇縣並立。到武德八年(625)時,又將南陽、安吳併入涇縣。天寶十一年(752)置太平縣,從此,殿頭裡涇陽鄉為太平縣城,現為黃山市徽州區所在地。到宋開寶元年後,曹瞻之第二子曹鍾,從涇陽遷居涇陽鄉文樓沖,為文樓沖曹姓始祖。宋仁宗寶元元年戊寅年(1038),由太平涇陽東山下文樓沖遷南陵綠嶺虬川,為曹氏虬川派。這樣,自叔振鐸到曹百十一時,為曹氏73世。
三、曹大三從南陵虬川遷居小嶺
曹大三率族人遷居涇縣小嶺的情況,《小嶺曹氏宗譜》卷四中記載得十分詳細。小嶺曹氏始祖曹大三,是古春谷縣(後改稱南陵縣)綠峰虬川曹百十一的次子,排行大三。自叔振鐸到他這一代時,已綿傳至74世。曹大三年少時就顯得英武敏銳,卓有智謀。宋末時他曾遊歷到涇縣,但見小嶺山水秀麗、民風淳樸,於是決定將家人遷來此地定居。經歷宋朝至今,世數長遠,子姓繁衍,世居小嶺的曹姓越來越興旺。後來又有曹姓人從小嶺遷往外地,遷往外地的曹姓人也在所在地不斷發展起來,追根溯源,都從曹大三開始。曹大三生於1264年9月24日(農曆八月十五日),娶寨峰王氏為妻。王氏生有兩個兒子:曹二七和曹二八。曹大三逝世於1342年11月20日(農曆十月十一日)。
曹大三享年78歲,是叔振鐸第74世。我們就是根據這個記載的線索找到曹大三古墓所在地小嶺汪義坑曹氏老墳山,並於2012年在山下開闢紀念廣場,修建了曹大三文化園,整修了曹大三夫婦墓地。
曹大三為何從南陵綠嶺虬川遷來小嶺呢?原因主要有:
一是對小嶺的自然環境充滿喜愛。《小嶺曹氏宗譜》卷一載,到北宋年間,有一個名叫瞻大郎的曹氏先人,他祖上在太平縣殿頭裡涇陽鄉,其第二子曹鍾從太平縣遷到虬川,傳八世到曹大三,曹大三愛小嶺山環水繞,於是就在這裡定居下來,這樣他就成了小嶺曹氏的始祖。
二是見小嶺山區利於躲避戰亂。《小嶺曹氏宗譜》載,曹鍾在古春谷縣地方四處察看,愛上綠峰環山的地形,就在綠峰下四水環繞的虬川定居下來;此後7世孫曹百十一生二子,長子曹大一,次子曹大三,曹大三帶其二子曹二七、曹二八來小嶺避亂,曹氏宗族於是就繁衍開來。
三是看到小嶺此地便於造紙。曹氏遷居小嶺後,根據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就地取材,以紙業為生計。《小嶺曹氏宗譜》卷一載,涇縣,處在山區,所以一些大姓人家往往聚居山谷間繁衍達到數千戶規模。涇縣縣城以西20里(1里=500米)的小嶺,有曹氏在此。曹姓是我縣興旺的大戶人家,曹姓祖先在太平縣,後來遷到小嶺,因人口眾多,分住在十三個山村。然而由於田地稀少,沒有土地可以耕種,於是以蔡倫造紙術為謀生職業,所以曹氏人除讀書考取功名之外,經商者占大多數。小嶺人口眾多,又是富足的地方,就像是四通八達的大都市一樣。又載,曹大三公為我子孫考慮深遠,見此地為山區,無可耕土地,於是帶領大家繼承和發揚蔡倫造紙術,並以此為謀生手段。
可見,曹大三生長於宋元亂世之年、改朝換代之際。據曹氏口碑相傳,曹大三在25歲時率家族數十人到達小嶺。到達小嶺後,曹大三即組織族人,劈山開路,疏浚水源,造橋築壩,踏勘設槽處所。太平涇陽祖居地曹氏和虬川老家也派人前來大力支援。經過數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在小嶺建立起造紙基地。從此,開小嶺製作宣紙之先河,使小嶺成為中國宣紙的發源地。
在隨後的日子裡,曹大三繼續帶領族人一邊進行紙業生產,一邊組織整個小嶺地區的開發建設,進行艱苦的創業勞動,在這個過程中,遭遇了無數次的危難險阻,發生過多次人員傷亡事件。經過數代人的連續奮戰,小嶺的荒涼麵貌得到了改變。又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小嶺逐步形成了“九嶺十三坑”的村落格局,為以後宣紙的生產和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極為優越的原料製作和成紙製作環境。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斷奮鬥,曹大三及其後人將小嶺建設成為一個享譽遠近的“通都大邑”。
對於曹大三的歷史功績,在1914年重新修撰印製的《小嶺曹氏宗譜》中曹氏後人對他做了崇高評價:
曹大三公從虬川遷到涇縣,愛上了小嶺的幽靜秀美,就讓全族人定居下來,於是,曹大三成為我們小嶺曹家的祖先,到今為止已經有21世了。曹大三處在宋末元初戰亂不斷的年代,那時,到處都有戰爭,老百姓不停地忙於避亂跑反。沒有想到,他老人家卻說,小嶺這個地方可以成為我們曹家延綿子孫的地方。此後,曹氏便代代相傳,繁衍起來。整個曹氏宗族分為兩支,分別居住在13個村子,從楓坑起到大嶺頭上,十幾里小嶺,山坑、房舍接連不斷,人丁興旺,這都是我們曹氏人的居所。看看我們曹氏現在居住的地方,那都是過去其他姓氏人居住的地方。聽說和我們曹氏住在一起的姓氏,除姓潘的、姓汪的以外,還有唐、楊、許、方、周等姓人。現在剩下來的還有唐、楊二姓,其餘絕大多數已經衰落了……曹大三公樂善好施,凡是鄉里窮困的人,無不受到大三公的恩惠……曹大三公本來就是我曹氏望族的子弟,雖然那時戰亂年間也經歷了顛沛流離的日子,又怎么會像那些外來的底層百姓和小民那樣,挑一副破籠子,用手拉著妻子和孩子,到這裡後,租住人家的茅屋,僅僅為主人看山林謀生就算事的呢?曹大三公選擇在小嶺安家,後來,其他各姓氏衰落了,而我們曹氏一族發達昌盛起來。不僅如此,曹大三公還為我們子孫後代做了深遠的考慮,他看到小嶺這個地方是山區偏僻之地,沒有田地可以耕種,於是給我們傳下蔡倫造紙術,作為我們曹氏後人謀求生計的手段。現在我們子子孫孫雖不耕種田地卻吃飯並不艱難,雖不養蠶種麻卻並不缺少衣裳,現在小嶺成了一個交通發達的地方,形成了包括許多珍奇寶物的繁榮街市,在這裡,人人都能各得其所。不像窮鄉僻壤、山野深谷間的小男人那樣,天天守在簡陋房屋之下,到年老了還沒有走出過本地方一步。曹大三公為我們後人所造的福,沒有邊際。
以上表述,是小嶺曹氏後人對祖先曹大三功績的充分肯定。曹氏到了小嶺以後,便揭開了小嶺輝煌的序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