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位於蘭州市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區域,是由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地質研究所和地質部西北地震地質大隊於1970年合併組建而成的,是我國最早從事地震科學研究的單位之一,也是中國西部唯一的一所從事地震科學綜合研究的專門機構。蘭州地震研究所是中國地震局(原國家地震局)直屬科研機構。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其前身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是我國公益類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地震過程的觀測、模擬和預測理論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規律,促進地震科學發展,為地震監測預報和防震減災服務。
研究所以地震孕育、發生過程和預測實踐中提出的科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依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創新,依託新構造與地震構造、數字地震學、地震及災害預測、GPS及空間技術以及地震觀測技術等多學科的滲透、融合,推進、發展地震數值預測的理論與方法,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學科基礎、研究領域和專家群體,努力產出創新理論成果和突破性套用成果。
研究所緊緊圍繞國家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需求,最佳化學科布局,使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始終瞄準並站在科學前沿;通過加強科技共享平台、開放性實驗室和野外試驗場建設,深化地震科學及地震預測研究,努力提高地震預測的科學水平;通過人才培養、使用和考評體系的完善,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通過規範管理、培育創新文化,奠定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研究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教授)29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56人。現有博士生導師10人,在學博士生7人,碩士生34人。
二十多年來,研究所的廣大科技人員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技術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4項,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21項;出版了大量有價值的專著和論文;在地震預測的理論與實踐和測震儀器的研製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研究所與世界四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及專家、學者保持著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在國際地震科學領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自2002年進入科技部非營利性科研機構改革以來,通過結構調整、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 的管理和運行機制,配套政策和措施,充分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2004年取得科研經費超過1500萬元,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SCI論文9篇,EI論文12篇,獲中國地震局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競爭能力與科研水平明顯提高。
主要任務(根據中震發人[2004]107號,附屬檔案4.)
一、地震科學研究 1、開展震源環境、地震過程和震源破裂機理等地震科學的基礎研究,為地震預測提供理論依據;
二、地震預測研究 2、承擔地震中期和長期預報任務; 3、承擔地震預報攻關研究任務; 4、開展地震數值預測理論與方法研究。以地震預測試驗場為基地,在地震構造和地殼精細結構、高解析度動態地殼形變、地震活動性、震源參數變化等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物理和數學模型,對中期和長期地震危險趨勢做出定量化的預測; 5、開展地震前兆機理研究。基於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基礎學科,開展強震孕育、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前兆機理等方面的理論問題研究,探索短期與臨震預測理論和新方法,服務於地震短臨預測工作;
三、地震觀測方法與技術研究 6、承擔現場流動觀測任務; 7、開展對構造活動、地震過程的觀測方法研究,發展流動觀測技術,開展防震減災類觀測專用設備的研製工作;
四、其他 8、承擔地殼運動觀測網路數據中心的維護與運轉、數據分析處理、質量監控和數據服務工作; 9、承擔中國地震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機構設定
職能管理:辦公室、人才資源部、計畫財務部、科技發展部(外事辦公室)、黨群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審計監察室、工會)、離退休工作辦公室。
科研主體:地震中長期預測研究室、地震構造與工程地震研究室、地震預測理論與新方法研究室、數字地震學套用研究室、地殼運動與地震動力學研究室、信息網路計算中心、地震觀測技術研究中心, 蘭州基地 。 輔助部門 圖書資料館、《地震》期刊編輯部、十三陵地震中心台、財務室。後勤部、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