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和領域】
● 大陸岩石圈深部結構探測與地球動力學研究
● 大陸變形帶的精細結構與物理化學過程 ● 地球內層層圈相互作用
【學科特色】學科發展以地球物理學為先鋒,與地球化學、地質學相結合為特色。
【在職人員結構】研究員6名,助理研究員1名,工程師1名;博導(高銳、王濤)2名;迄今共培養畢業博士後1名、博士7名、碩士9名;在讀博士後2名、博士3名、碩士2名。
【技術支撐條件】掌握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測(CMP)、深地震測深(DSS)、寬頻帶數字地震觀測(BB)、深部重力與磁力測量、岩石圈地球化學探針等當前國際一流的深部地質探測技術。尤其具有CMP、DSS、BB等高新探測技術、數據處理經驗以及構造變形分析和動力學數值模擬、層析成像等方法運用經驗。擁有相應的處理工作站和圖形圖象互動解釋系統。
【科學成就】Scientific Achievements:
◆ 自成立以來,已經主持或參加了37項國家及部級科技項目(課題),完成了大量深部地球物理探測和地質調查,足跡遍及中國大陸岩石圈主要地質構造單元。
◆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3項,獲部級科技成果三等獎若干項。
◆ 發表專著18部;發表論文212篇。其中,2001年至2005年,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 44 篇(其中15 篇被SCI收錄)。
相關詞條
-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國土資源部屬地質科研事業單位,成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 中國地質科學院從事的地質研究領域包...
歷史沿革 組織體系 科學研究 人才培養 創新文化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時稱“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前身最早是中央地質調查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
歷史沿革 科研條件 科研成就 人才培養 文化傳統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併組建的...
歷史沿革 辦學規模 學術研究 文化傳統 學校領導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併組建的...
歷史沿革 辦學規模 學術研究 文化傳統 學校領導 -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以華北克拉通為代表的早期大陸岩石圈的形成與演化;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單位概況】 【科研領域】 【科研支撐】 【發展成果】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主要院系之一,共有教職員工117人,人才薈萃,擁有多位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
簡介 學科設定 人才培養 科研平台 師資隊伍 -
地質大學
歷史沿革地質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籌備委員會,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 1952年11月...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
歷史沿革 辦學條件 學術研究 現任領導 文化傳統 -
李廷棟[中國科學院院士區域地質學家]
、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岩石圈計畫喜馬拉雅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學院,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科技司司長、高級...研究中心諮詢委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吉林大學地學部名譽主任,中國地質...
個人簡介 生平 主要論著 投身地質 地質調查 -
中國科學院
。1949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由陸定一負責籌備建立科學院,惲子強和丁瓚協助,錢三強和黃宗甄參與。1949年9月,錢三強和丁瓚共同起草《建立人民科學院...11月,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被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接收...
中科院史 組織體系 科學研究 人才培養 科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