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

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源自成立於1952年的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生物科學與技術系來自成立於1975年的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古生物教研室的生物學教學小組。 本學院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地下水資源評價、地質環境保護、水文地球化學與水污染防治、西部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建設、地下水系統與水資源系統工程、大氣污染化學和古生物分子生物學等。 環境學院的學科發展在突出“地下水”特色的基礎上,著眼於地球系統科學,關注“大環境”,涵蓋地表水、生物圈、大氣圈等。

學院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是學校的二級教學和科研實體。學校從“環境問題已成為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的認識出發,為了構建學校發展環境學科的平台,加快發展環境學科,拓寬地學特色的學科發展,2003年6月決定成立環境學院。
學院現有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和教學實驗中心等4個教學機構;隸屬或掛靠有湖北省廢物地質處置與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工程研究院(下轄環境評價研究所、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研究所、環境地質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所等)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命科學研究所等科學研究機構。
水資源與水文地質系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源自成立於1952年的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生物科學與技術系來自成立於1975年的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古生物教研室的生物學教學小組。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學院現有水文學與水資源、環境工程2個湖北省重點學科,1個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共享1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流動站;3個博士點:水文學與水資源、環境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4個碩士點:水文學與水資源、環境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 3個本科專業:水文學與水資源、環境工程和生物科學。在讀本科學生近500名,研究生近200名,留學生和外藉進修生數名。另外,學院還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工程和環境工程等3個專業的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兼職院士4人(殷鴻福院士、袁道先院士、張本仁院士和張宗祜院士);院內在崗的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人;副教授10人。
在學校和“211”工程的大力支持下,經一年建設,學院將擁有較為完善和系統的教學和科研實驗室。學院現有普通水文地質實驗室、環境工程微生物實驗室、水平井滲流模擬實驗室、非飽和水流和溶質運移實驗室、數值模擬和GIS套用實驗室、“三譜”(氣相、液相和離子)實驗室、水化學與水環境化學實驗室、土壤污染與修復實驗室、ICP-AES實驗室和生物科學實驗室。擬建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實驗室、環境監測實驗室、給排水污染處理實驗室等。學院具有先進的實驗設備,如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離子色譜儀及電漿-原子發射光譜儀等,其綜合實力處於國內同類學科領先地位。
學院科研實力強勁。本學院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地下水資源評價、地質環境保護、水文地球化學與水污染防治、西部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建設、地下水系統與水資源系統工程、大氣污染化學和古生物分子生物學等。其中的相關領域的研究,如地下水資源評價與數值模擬技術、裂隙水偏流理論以及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質的線性-非線性地下水流耦合模型及其數值模擬方法、地下水系統理論及地下水資源管理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包氣帶土壤水分和化學成分遷移機制研究、地下水化學作用與水環境保護、環境同位素測試技術及其在水文地質中的套用研究、雷射探針質譜技術在全球氣候演變中的套用研究、大氣有機污染物與遠距離傳輸、古生物分子DNA等,處於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
環境學院的學科發展在突出“地下水”特色的基礎上,著眼於地球系統科學,關注“大環境”,涵蓋地表水、生物圈、大氣圈等。學院的發展目標堅持高起點、高水平,發揮我校地學優勢,在短時間內建成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研究型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