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轉型

(一)地方政府的層級劃分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功能劃分 (二)保障地方政府決策的法制化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5月1日)
平裝: 27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00469681
條形碼: 9787500469681
尺寸: 20.6 x 14.4 x 1.6 cm
重量: 340 g

作者簡介

易重華,女,1970年7月出生,湖北省武漢市人。1989年9月考入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經濟政治系“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專業攻讀本科,1993年7月畢業並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到武漢通信指揮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任教至今。2000年9月考入武漢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理淪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發展”,2003年7月畢業並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03年9月再次考入該院同一專業,攻讀同一專業方向博士研究生,2006年12月畢業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該作者長期從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自2000年以來已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出版專著《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內容簡介

《中國地方政府轉型》共分八章,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對地方政府進行界定。第二章主要是全面評析地方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形成。第三章主要解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第四章主要闡述地方政府轉型的具體內容和意義。第五章主要在公務員的管理上為推動地方政府轉型提供具體的措施。第六章主要從地方政府轉型的視角,闡述如何進一步完善地方黨政關係。第七章主要從地方政府轉型的視角,闡述如何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和人大的關係。第八章主要從地方政府轉型的視角,闡述如何進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中國地方政府轉型》力圖通過學理性的辨析和對國情的分析,成為一部理論與套用並重的、較為重視建設性意見和套用性對策的專著。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地方政府概述
一 地方政府的含義
(一)關於地方政府含義的爭議
(二)關於地方政府定義的辨析
二 地方政府的基本類型
(一)地方政府的層級劃分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功能劃分
(三)地方政府的政治法律地位劃分
三 地方政府的作用
(一)地方政府是溝通中央政府和居民的橋樑
(二)地方政府能更有效地提供地方性公共產品
(三)地方政府間競爭有利於促進國家的發展
(四)地方政府在當今時代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的角色演變及其評析
一 改革開放前後地方政府角色的對比分析
(一)計畫經濟體制下地方政府的角色
(二)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角色的演變
二 地方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歷史作用
(一)大大減少了新舊體制轉換的阻力和成本
(二)快速而平穩地形成了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
(三)促使我國迅速走出了短缺經濟的困境
三 地方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弊端
(一)阻礙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進程
(二)致使行政性經濟過熱和中央巨觀調控失靈
(三)導致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金融風險隱患
(四)形成以GDP掛帥的片面發展觀
(五)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六)產生嚴重的行政腐敗問題
地方政府體制改革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
(一)改革初期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經濟振興
(二)經濟政治改革初期維持政局穩定的需要
(三)政治體制改革比經濟體制改革更為複雜和艱巨
(四)上層建築比經濟基礎具有較強穩定性和
滯後性
第三章 明確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職責奠定地方政府轉型的理論基礎
一 公共產品性質和政府作用的再認識
(一)公共產品的特徵
(二)政府的特性
(三)公共產品性質的再認識
(四)政府壟斷公共產品供給的弊端
二 重塑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責任
(一)公共產品的競爭促進者
(二)公共產品的制度供給者
(三)公共產品的監督管理者
(四)社會公平的底線維護者
第四章 地方政府轉型的基本方向及其重大意義
一 地方政府轉型的基本方向
(一)從經濟型政府轉變為社會型政府
(二)從全能型政府轉變為有限型政府
(三)從管制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
(四)從權力型政府轉變為民主型政府
(五)從利益型政府轉變為責任型政府
(六)從人治型政府轉變為法治型政府
二 地方政府轉型是深化改革的關鍵
(一)地方政府轉型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
(二)地方政府轉型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
第五章 完善公務員制度推動地方政府轉型
一 我國公務員制度建設的成績與問題
(一)我國公務員制度建設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二)我國公務員制度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 進一步完善公務員制度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公務員保障制度
(二)建立規範的考核制度
(三)推行政務公開法制化
(四)實現機構編制法制化、科學化
第六章 科學規範地方黨政關係 促進地方政府轉型
一 改革開放前地方黨政關係的歷程及其理論成果
(一)改革開放前我國地方黨政關係的階段劃分
(二)改革開放前我黨在黨政關係上的理論成果
二 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弊端和原因
(一)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弊端
(二)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原因
三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黨政關係改革的成績與問題
(一)改革開放以來地方黨政關係改革的成就
(二)當前在地方黨政關係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四 科學規範地方黨政關係
(一)科學規範地方黨政關係的重要意義
(二)科學規範地方黨政關係的思路
第七章 落實地方人大的憲法權威保障地方政府轉型
一 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地方政府建設的作用
(一)保障地方政府決策的民主化
(二)保障地方政府決策的法制化
(三)保障地方政府決策的科學化
(四)有效地防止行政權力的濫用
二 當前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關係上的主要問題
(一)地方人大還沒有成為民意充分表達的場所
(二)地方人大對地方政府監督乏力
(三)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存在錯位問題
三 當前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關係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漫長的封建歷史和長期計畫經濟體制的影響
(二)不完善的黨政關係和上下級行政關係
(三)不健全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制度
(四)不完備的人大對政府監督的法律制度
(五)不規範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制度
四 落實地方人大憲法權威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地方人大的機構設定
(二)理順地方黨委、人大、政府的關係
(三)完善人民代表制度和選舉制度
(四)形成完備的人大監督法制體系
第八章 理順中央和地方關係 落實地方政府轉型
一 地方保護主義的定義
(一)地方保護主義的行為主體是廣義地方政府
(二)地方保護主義是違反中央意志的行為
(三)地方保護主義的對象是地方財政收入
二 地方保護主義是中央與地方關係問題的集中反映
(一)GDP政績考核標準反映了中央和地方事權的混淆
(二)中央和地方的分權缺乏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分權的支撐
(三)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關係不對稱
(四)中央對地方監督不力
三 地方保護主義對地方政府建設的主要危害
(一)妨害地方政府建設法治政府
(二)妨害地方政府建設責任政府
(三)妨害地方政府建設廉潔政府
四 實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有機結合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關係的思想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地方政府政治法律地位的變遷
(三)實現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有機結合的基本措施
結束語
(一)要把地方政府轉型作為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關鍵
(二)要把地方政府轉型和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結合起來
(三)要把地方政府轉型和漸進性的改革道路結合起來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