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歷史是人類過去活動的客觀事實,簡稱史實。史實雖是客觀存在的,而一時間有密切的聯繫,時間不停留,轉瞬即過,所以歷史的最大特點是一往而不復返,不能再現。因而史實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來保持,是為史料。研究歷史必須考察史實,而考察史實必須依據史料。史料一般的只能反映史實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現象,而不能反映史實的全部情況,尤其是實質的部分,所以史料與史實不能劃等號。史料的形式有多種,主要的是文字記載,此外有古人遺留的實物,圖畫雕像,以及口耳相傳的傳說等。整理這些資料,可以視為史學研究的初步工作,通過可靠的史料,對於史實作科學的考察分析,宣明其發展的規律,方為史學研究主要工作。
“史”字在我國由來已久,“歷史”一詞是近代從日本傳入的。所以我們用“史學史”一詞,而不稱“歷史學史”,不僅因其簡明,更因其符合我國的本義。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中華歷史叢書中的一冊,主要對中國古代史學史的特點、分期進行了探討,並詳細論述了中國不同時期史學的修訂及主要史書的內容,對於概略了解中國史學發展的綱要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作者簡介
王樹民(1911-2004),字逸民,號曙庵,筆名立人等。1911年生於武清縣(今屬天津)的一個書香世家。1929年8月考入北京大學文預科。1931年8月升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本科期間受顧頡剛影響很大,與楊向奎、胡厚宣、張政烺等組織潛社,出版《史學論叢》。自 1937年至1951年先後在陝甘青巴蜀等十三個單位工作,主要從事文教、編輯、史地研究,發表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一、緒言
(一)歷史的特點及史學史的任務
(二)研究史學史的指導思想和密切相關的學科
(三)史學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
(四)中國古代史學史的特點和分期
二、初生草創時期的中國史學
(一)瞽史和傳說
(二)史官和史書
(三)孔子對史事的評議和古籍的流傳
(四)現存的幾種上古記言史書
(1)《尚書》
(2)《逸周書》
(3)《國語》附《戰國策》
(五)現存的幾種上古記事史書
(1)《春秋》
(2)《竹書紀年》
(3)《世本》
(六)古代史學從萌芽到流入民間的發展過程
三、早期史學所受的干擾
(一)春秋戰國之際史家的形象
(二)在各種干擾中對上古史的總結
(1)風鬍子的四時說
(2)《韓非子》的四世說
(3)《禮運》的大同小康說
(三)以總結古史的形式求達現實的政治目的
(1)孟子宣揚的傳賢傳子說
(2)鄒衍編造的五德終始說
(3)無名氏拼湊的三皇五帝說與托古改制
(四)古代史書所受的摧殘
四、發展成熟的中國古代史學
(一)編年體的創立和《左氏春秋》
(1)編年體的要點和《左氏春秋》的成書
(2)《左氏春秋》取材的廣泛
(3)《左氏春秋》中的評議與所受經學的干擾
(二)紀傳體的創立和《史記》
(1)紀傳體的特點與《史記》的成書
(2)人民本位的覺悟
(3)唯物主義的思想理論
(4)古文典範與世界性的著作
(三)古代史學所承受的政治與學術雙重壓力
五、屈從於兩種壓力下修撰的史書
(一)《漢書》與《漢紀》
(1)斷代史形式的《漢書》
(2)編年體形式的《漢紀》
(二)後漢與三國時期諸史書
(1)《東觀漢記》和諸家後漢書
(2)范曄的事略和史學思想
(3)編年體的《後漢紀》
(4)三國時期的史書與《三國志》
……
六、官修與私撰並行下修撰的史書
七、新史書體裁的創立和史學的新發展
八、僵化狀態的官修史書及通俗史學與民間史學的興起
九、經經緯史為原則的經史之舉
十、蛻變時期的中國史學
十一、新概念下的中國史學
十二、結束語
十三、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