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墨
正文
中國文房四寶之一。精工製作的古墨,具有鑑賞和收藏價值,成為文物的一種。簡史 中國墨起源甚古,商代甲骨上已有墨書文字,經化驗其墨跡為黑色碳素。傳說古代曾用漆書,但未被考古發現所證實。早期的墨尚不能製成墨塊而是零碎的小片,使用時撒在硯上,用研石壓住磨成墨汁。關於塊狀墨的記載最初見於東漢應劭《漢官儀》,這類墨的實物曾在河南陝縣劉家渠東漢墓出土。漢以後出現了一些名墨,起初是由書法家監製的,如魏韋誕之墨“一點如漆”,南朝劉宋張永之墨“色如點漆”。到唐代已有專門制墨的著名墨工,如祖敏、奚鼐、奚鼎等人。唐末李超(原姓奚),曾在易州制墨,後避亂到歙州。其子李廷珪是南唐的墨官,所制之墨被大書法家蔡襄稱為天下第一品。李廷珪墨實物已無存,近代所稱李廷珪墨皆不足憑信。宋代著名墨工增多,可考者達一百數十人,如盛匡道、王迪、潘谷、常和、蒲大韶等。元代則有朱萬初、潘雲谷、吳善、吳良國、沈學翁等。上述各代名家所制之墨尚未見其實物。 明、清兩代制墨工藝較前代發達,名家輩出,實物流傳亦較多。有關明代制墨家的記載有明末麻三衡《墨志·系氏》一章里所記的110餘家,明末萬壽祺《墨表》記載的30餘家。清初張仁熙的《雪堂墨品》(1670)、宋犖的《漫堂墨品》(1684)和《漫堂續墨品》(1710)記載了約 200家。清代造墨家多於明代,但文字記錄沒有明墨多。清末和民國初年藏墨家盛昱和袁勵準的《墨錄》(陶湘:《涉園墨萃》)都只收明墨。
清代和明代好墨主要出在徽州。江西等地也有造墨的,但遠不及徽州。徽州造墨的中心是歙縣 (今安徽歙縣 )、休寧(今安徽休寧)、婺源(今江西婺源)三縣。歙縣制墨的名家有程公瑜、吳守默、程正路、曹素功、汪近聖、程一卿、程怡甫、方密庵、汪節庵、方振魯、江希古、汪希古等;休寧有葉玄卿、葉元英、汪時茂、汪次侯、吳吳生、吳天章、胡星聚、王麗文、葉拱輝、汪啟茂、汪斗山、王堯章、汪采章、胡開文等;婺源有詹雲鵬、詹衡襄、詹彩臣、詹方寰、詹成圭、詹從先、詹俟三、詹子云、餘子上、余福從、余方也、程靖友、程秀夫、王晉卿、查享吉、查森山等。
分類 古墨可依其作用的不同而分成 7類:①御墨。即封建時代皇帝自己寫字用的墨,往往是宮中召集匠人製造的。明朝御墨傳世的有“永樂國寶”,宣德“龍香御墨”等。清朝從康熙年間起由內務府自造御墨,以後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朝都繼續製造。這類御墨外間流傳甚少。②貢墨。可分兩種,一是封疆大吏或朝中大臣囑制墨家製造進呈給皇帝用的;一種是地方上每年向皇帝進貢的,如歙縣在道光以前,每年要進貢墨3次,分春貢、萬壽貢、年貢。封疆大吏進貢的墨模刻精工,煙料上等,都是精品,上面有進呈者的名款、年號,有時還有制墨家的名款,如“太平清玩”既有“臣徐元夢恭進”款,又有“康熙乙末年臣曹定遠謹制”款。③自製墨。文人或書畫家向制墨家訂製自己設計的墨。明清兩代此風甚盛,如明代嘉靖年間羅龍文、清代康熙年間曹鼎望都以制墨著名,但他們都是向制墨家訂製,並非自製。此類墨上有時有制墨家的名字,工料、圖案、形式都要比門市上出售的高出一等,所以向來為收藏家、書畫家所重視。④珍玩墨。用墨為原料製造的手工藝品,不是為磨用而是為玩賞的,如明代程君房的“百子榴”墨,重僅二三錢,根本不能磨用。另清程正路《墨史》中記載的“頂煙”,十笏一套,每笏形式不同,共重2~4兩,每塊墨平均只有二、三錢,如此小巧,分明也是只供賞玩之用的。這種墨多塗金敷彩,十笏或八笏一套,裝在特製的漆盒中。⑤普通書寫用墨。這是墨的大宗,因質量的差異,同一個制墨家所制,價格相差可以達到10倍或10倍以上。其中較早的,如明墨或清道光以前墨。⑥禮品墨。專為喜慶送禮用的墨,如送壽禮的“壽屏墨”,送婚禮的“百子圖”墨,送學生入學的“手卷墨”等,這種墨注重外表形式,煙料往往較差。⑦藥墨。因油煙不能入藥,這類墨都用松煙,如乾隆時詹子云所制“八寶藥墨”等。
鑑別 鑑別古墨要多見實物,多作比較。墨質堅如玉石,表面光潔,細紋如發,光澤隱現,氣魄渾厚者,就是好墨。墨質鬆軟,表面粗糙,缺乏光澤,就是次品。好墨上的填金金質優良,金色沉著,日久往往呈赤色。若金色淡黃如黃銅色,就不是上品。藍、綠敷彩若用石青石綠,總是好墨,若用普通顏色則是常品。外加漆衣的墨,年代越遠漆衣越顯得渾厚,並呈現蛇皮斷紋,與古琴相似;也有的紋雖不明顯開裂,但裂縫隱約可見,與古瓷開片相似。
鑑別古墨還要了解不同地方的制墨風格。明墨傳世少,地方風格不易分別。清墨傳世多,其風格大致可分為 3種:①歙縣墨。雋雅大方,煙細膠清,使用的香料,裝墨的匣子十分講究,如汪節庵墨常貯以飾有彩色花卉的黑漆匣,十分精美,並有特殊的香味;②休寧墨。華麗精緻,多飾以金銀彩色,往往用漆皮,尤多供珍玩的套墨;③婺源墨。絕大多數供下層人士使用,是大眾化的東西,特點是“樸實少文”,也決非都是劣品,如詹雲鵬的“金盤露”,質量優良。
鑑別古墨的年代一般要依據墨上的年款,如明“龍香御墨”有宣德元年款,清御墨“耕織圖”有康熙甲午年款。貢墨和私家訂製墨中有年號的更多,如康熙戊戌和己亥年安徽巡撫李成龍進呈的“太平萬歲”,雍正丁未年范時繹進呈的“天章煥彩”等。有時還可根據“避諱”字鑑別年代,如清康熙帝名“玄燁”,於是可根據“玄”字的避諱與不避諱區別康熙前後乃至明清墨的年代。另清道光帝名“旻寧”,而休寧是個造墨的地方,因此,凡墨上“休寧”的“寧”字缺末筆或另換一字的就是道光時或道光以後的製品了。後人為了圖利,也有時偽造年款,在古墨精品邊上或他處挖一個小槽,用墨蠟填平,乘蠟未乾時用一個刻好的金屬模子打上年號等,乾後再加以打磨或略施金色,如康熙葉元英墨有的被加上雍正年款(有雍正年款的墨在清墨中是難得的),墨很精美,年款字跡也端正清晰,但若用火在年款上燒一下,便蠟化字消,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