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是何茲全主編的《中國上古社會和政治研究叢書》之一。內容包括:東漢末年城鄉經濟的破壞,依附關係到隸屬關係、貧富對立到貴賤對立的過渡,國有土地的擴大化和國領民戶的依附化,皇權、豪門強宗矛盾鬥爭的又一輪, 空虛無救中找解脫等,是何先生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
作者介紹
何茲全(1911— ) 中國歷史學家。山東菏澤人。1911年9月7日(宣統三年七月十五)生。1935年在北平大學史學系畢業後,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 朝史,並在該系講授“中國通史”課。1941—1944年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審。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受霍普金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茲全教授主要集中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莊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係的出現和盛行。以後,他又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說的主張。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年)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表《佛教經律中關於寺院財產的規定》和《佛教經律中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創見,對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他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說、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說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提出不同意見,並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
作為訪問學者,他於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
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 他發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作品目錄
再版前言
序言
壹 由部落到國家
一、早期國家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
(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
(二)國人
(三)眾、庶、民
(四)私徒屬
(五)隸臣妾
(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制的史影
(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制
(三)公田和私田
(四)國與野的不同田制
(五)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
四、早期國家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二)城邦國家
(三)國(地緣)與家(血緣)兩系的合
(四)禮、刑、兵、稅、役
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一)農業生產力的飛躍發展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三)土地所有制的變化
(四)“貴”的沒落和“賢”的升起
二、戰國秦漢的農業
(一)牛耕和鐵農具的推廣
(二)水利灌溉
(三)農業生產技術
三、小農和小農經濟
(一)小農
(二)二十等爵
(三)農民對國家的負擔
(四)小農經濟的繁榮和不穩定
四、戰國秦漢的城市經濟
(一)交換經濟的發展
(二)商品生產
(三)官工業
(四)貨幣和商人
(五)海外貿易
(六)城市管理
五、戰國秦西漢的豪富家族
(一)貴族——附外戚
(二)官
(三)豪富民
(四)豪富家族的生活
六、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奴隸
(一)奴隸制、官奴和私奴
(二)奴隸使用和奴隸勞動
(三)奴隸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地位
七、國家和社會
(一)皇帝和皇權
(二)重農、抑末
(三)打擊豪強
(四)王莽改革
八、東漢帝國
(一)漢帝國的再建
(二)東漢政治
(三)東漢經濟
九、東漢的豪富家族
(一)世家豪族
(二)地方豪族
(三)皇室和外戚
(四)富商
(五)豪富家族的財富積累和土地兼併
十、社會危機的孕育和發展
(一)外戚、宦官鬥爭
(二)政治腐敗
(三)社會生活和意識的墮落
(四)羌戰對社會經濟的破壞
(五)士大夫的呼籲和活動
叄 古代到中世紀
一、城鄉經濟的衰落
(一)土荒民流大地蕭瑟
(二)昔目繁華如夢的城邑
(三)金屬貨幣的萎縮
二、依附關係的發展
(一)客或賓客身分地位的演變
(二)部曲的演變
(三)部曲、客外的私家依附民
(四)身分等級的繁雜化
(五)奴隸的依附民化
三、宗教的興起
(一)儒學到玄學
(二)佛教的傳入
(三)道教的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