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中國古代書畫名家袖珍手卷(第10輯):昇平署戲曲人物(上)、昇平署戲曲人物(下)、梅蘭芳藏戲曲人物、御製耕織圖(套裝共4冊)》包括了:《昇平署戲曲人物(上)》、《昇平署戲曲人物(下)》、《梅蘭芳藏戲曲人物》和《御製耕織圖》。《昇平署戲曲人物(上下卷)》內容簡介:清代宮廷管理演劇事務的機構,成立於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年),後隨著清王朝的消亡而結束,前後共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主要掌管宮廷內朔望節令、喜慶大典的演出活動。演出的劇種早期以崑腔、京腔為主。鹹豐以後,逐漸以皮簧、梆子戲為主。
《升乎署戲曲人物》收集中國京劇人物扮相寫真圖,為絹底彩繪本。畫冊無文字記載年代,應繪於清鹹豐同治年間(一八一五-一八七四),為宮廷晝師作品。在昇平署的各種戲曲史料中,此系列戲裝扮像譜極為珍貴。形式為工筆著色,每幅版心約高二十七厘米、寬二十二厘米;每出戲一組畫,每組收戲晝一一至十餘幅不等。每幅畫一個角色,均為大半身,圖中角色的臉譜、穿戴,描金畫銀極為精細,所畫的穿戴與故宮收藏的戲衣、頭盔等物都是符合的。此畫冊繪製非常精細,插圖精美,顏色新鮮,無論是絲綢背景還是顏料都稱得上是最高質量,是屬於帝後所用之“御賞物”,而並不是作為演員以及管理戲箱人員的備忘錄。因此這些戲裝扮相譜,除了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以外,更是研究清代末年宮廷演劇臉譜、眼飾的珍貴史料。
《梅蘭芳藏戲曲人物》元件是梅蘭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向北平國劇學會提供的個人藏品。中國戲曲是綜合藝術,博大精深,融會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十八世紀中葉,京劇開始在中國清代宮廷盛行,戲曲人物畫千姿百態。據史料記載,太后寢宮——故宮壽康宮內的紫檀大櫃中藏有一套多達三百餘個戲曲人物晝,畫於一八六一至一八七五年間,皆出自宮廷御用畫師之手。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收藏的這四十四件畫屬於其中的一部分,與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兩冊一百幅戲曲人物畫,以及現存於國家圖書館的一部分和被周貽白先生收藏的一部分,同屬清官藏品,當屬國寶級文物。末代皇帝溥儀未出官以前從宮中流散出的珍品,後來失去在民間,民國十年的時候在琉璃廠被梅蘭芳先生髮現併購回,一直作為藏品收藏。
《御製耕織圖》作為宮廷畫的一個特定題材,始於南宋。此後,歷代帝王以皇室名義摹繪或修穴耕織圖鑼成為時尚,以教育皇子們要重視農桑。康熙二十八年,玄烽命宮廷畫家焦秉貞仿照南宋樓躊穴耕織圖鑼刊奉繪製穴御製耕織全圖移冊,穴御製耕織圓鑼又名穴佩文齋耕織圖鑼,不分卷,清聖祖玄烽題詩,焦秉貞繪圖,朱圭、梅玉鳳銹刻,清康舉二十五年(二八九六年)內府刊本。耕圖、織圖各二十三幅,總計四十六幅畫。四周單邊,冊頁裝《穴耕織圃》以江南農村生產為題材,系統地描繪了糧食生產從浸種到入倉,蠶桑生產從浴蠶到剪帛的具體操作過程,每畫配有康熙皇帝御題七言詩一首,以表述其對農夫織女寒苦生活的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