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特徵論

中國古代文學特徵論

《中國古代文學特徵論》是1999年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麗文。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本書在考察中國古代文學特徵及其形成原因、過程、機制、

原理過程中,著重分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人生態度、思維模式、

價值尺度等的作用,展示了這些無形的文化要素是怎樣使一些主

要文學樣式排除具體的細節差異表現出某些確定性和趨同性的,

以及具有這些特徵的文學對中國文化起了怎樣的作用。全書注意

在豐富的資料基礎上得出結論,並從現象中抽取本質特徵上升到

理論。其中有關春秋賦詩言志的形成、《周禮》“六詩”的內涵、

唐代敘事詩的類型等諸多問題的探討,都為前人所罕言,極具啟

發意義。它有助於我們對中國古典文學規律的發掘,在反思過去

中,為今天文學藝術的繁榮提供有益的借鑑。

作品目錄

總論
本書所論的中國古代文學特徵及其文化意義
早期儒學與中國文學的類型與走向
一、儒學的基本精神、思維特點、淵源
二、早期儒學對文學類型與走向的影響
《詩經》政治化
周代《詩經》政治化的四種途徑
一、采詩獻詩――美刺政治,督導君上
二、禮儀用詩――固化宗法等級意識的樂教教義
三、賦詩言志――婉約含蓄的外交語言
四、引《詩》論事――《詩》是格言、法則和真理
春秋賦詩言志形成的原因、機制、原理
一、燕享禮儀中的樂章意義及其發揮
作用的機制原理
二、春秋時期禮儀用詩樂章之義的失落和
賦詩言志的興起
孔子《詩》說的形成及其內涵
一、孔子的《詩》“可以興”
二、孔子的《詩》“可以觀”
三、孔子的《詩》“可以群,可以怨”
(周禮》“六詩”之本義
――《詩》是政治的教科書
一、“六詩”存在的語境
二、“六詩”釋義
歷史著作文學化
《左傳》的史詩性
一、本節所使用的史詩概念
二、(左傳》文體形態的史詩性
三、《左傳》表現手法的史詩性
四、(左傳》文本的史詩性整一
(史記》的寫人藝術
一、塑造了美醜並舉、善惡兼具、性格
複雜的人物形象
二、司馬遷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價值取向與
(史記》的人物塑造
《後漢書》的文學性
敘事詩歌三大類型化
中國古代敘事詩的三大類型
一、三類敘事詩溯源
二、樂府敘事詩系統
三、說唱敘事詩系統
四、言情敘事詩系統
五、唐以後三類敘事詩不平衡發展的原因
凸現民族氣質的三類唐代敘事詩
一、實現政治理想和人生價值的載體――樂府敘事詩
二、流露自我情感、飽含抒情氣息的言情敘事詩
三、體現民眾審美情趣的變文敘事詩
四、唐代敘事詩鑄就了後繼敘事詩的表現模式
戲劇晚熟及悲劇主題倫理道德化
中國戲劇晚熟的直接原因
一、戲劇的構成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係
二、對各要素的考察
三、敘事文學晚熟是戲劇晚熟的直接原因
中國古代悲劇主題的倫理道德化
――兼論中西古典悲劇的差別
一、中西人生態度的價值取向、價值歸宿
及所鑄造的人格特點
二、人生價值實現的前提――思維模式――藝術觀
――悲劇主題
二、人生態度――悲劇主題――悲劇人物
四、人生態度――悲劇主題――悲劇矛盾
五、人生態度――悲劇主題――悲劇結尾
六、結語
評析:愛情悲劇《嬌紅記》
政治悲劇《精忠旗》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