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為以實際行動落實十七大提出的“弘揚傳統文化”,“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文化發展戰略,擬編輯出版《中國古代吏治文化文獻集成》(大型史料彙編),預計收集典籍500餘種,總計約5000餘萬字。分為歷代官志、吏政、選舉、監察與獎勵。宦海心得、官箴等專輯。我國古代百官通稱為“吏”或“官吏”。皇帝或國家政權對百官的管理稱為“吏政”,按職位配置百官成為“職官”,選撥、考課、任免官吏通稱為“選舉”,官吏的行為規範、道德操守稱之為“官箴”。官吏牧民治事稱之為“吏治”。歷代王朝一般設吏部負責官吏日常管理,禮部負責官吏選撥考課等,都察院負責官吏的監督、監察等,並頒行相應法律法規。同時,古代也將一切施政活動及相關事務統稱為“政”。 “在君為政,在臣為事”,“凡施行為政,布告為令”,故關於官吏的方針、政策、法律、制度及施政活動,也可統稱為“吏治”。
本套叢書以“吏治文化”名,即於此取義。
吏治是政權的重要載體,關係一代王朝存亡興衰,為其命脈所系。所以,歷代王朝都高度重視,同時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留存下來的文獻典籍極其豐富。例如,《二十五史》中,有關的內容非常多,各朝典章彙編,吏部必居首位。有關的著述,層出不窮,汗牛充棟。由於條件所限,我們只能選輯其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彙纂成編。雖非全部,精華俱存。這些有關吏治的典籍,反映著歷代王朝興衰隆替的軌跡,蘊含著大量歷史發展的信息和古人治國安邦的理念,凝結著先人治理社會的經驗教訓,這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加以認真總結。
吏治主要是通過官吏制度和官吏施政,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官吏制度主要包括:職官設定、職責職權、相應待遇、銓選任免、考核獎勵、行為規範、品德操守、約束制衡等國家機器運轉所必須的諸多方面內容,施政是指官吏利用職權進行的一切公務活動,是吏治對社會的直接作用。歷史經驗證明,吏治清濁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危、民族興衰、社會治亂、百姓苦樂,對歷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和既得的政治、經濟特權,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吏治問題,一般來說,一代王朝初建和上升時期,都會在前朝官吏制度基礎上增刪損益,對官吏及其施政行為要求嚴格,政權比較穩定,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社會發展進步;到其晚期,吏治腐敗,官吏制度形同虛設,這時政權根基動搖,社會混亂,人民生活陷入苦惱,歷史處於停滯或倒退,預示著一代王朝即將滅亡。故察吏治、知興亡。
一代吏治隨著一代王朝的興衰隆替而存廢。特別是官吏制度會隨著一代王朝的滅亡而變成一紙空文,但它並不會被埋葬,而是轉化為一種歷史文化流傳下來,代代積累,十分豐厚。現在,古代社會的官吏制度,已經隨著封建王朝的滅亡而進了歷史博物館。但是,經過漫長歷史沉澱的吏治文化,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瑰寶,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這是因為,它對於人們了解過去,借鑑歷史,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重要的啟迪和增廣智慧的作用。例如,官吏的銓選和定期考察、制度和法律對官吏及其施政行為的約束、迴避和監察等制度;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勤政愛民等官德箴言;許多衙署大堂前警示碑上所刻“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警句,等等,對於我們今天提高執政能力和廉政建設,都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從秦朝統一全國以後,二千餘年來,歷代王朝增刪損益而形成的系統、完備的官吏制度,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由其轉化
而形成的吏治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我們應該認真加以總結,為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增添一份歷史文化的助力。
大規模系統整理吏治文化史料,是出版界的一個空白,這套大型文獻彙編的出版,一定會受到國內外的歡迎。
全書總計110冊,定價80000.00元人民幣。(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初出版)
北京華翰軒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策劃、總發行
聯繫人:陳立青(陳志良)
聯繫電話:13146812822、010-59747909
信箱:[email protected]
QQ:2117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