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偽幣研究

中國古代偽幣研究

《中國古代偽幣研究》,作者是鄭瑾,由浙江大學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描述的是貨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在商品交換中自發出現,從最初的天然海貝、布帛等實物貨幣逐漸發展到金屬鑄幣,成為完整意義上的貨幣。

基本信息

作者鄭瑾
ISBN:10位[7308057267] 13位[9787308057264]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定價:¥18.00 元

內容提要

貨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在商品交換中自發出現,從最初的天然海貝、布帛等實物貨幣逐漸發展到金屬鑄幣,成為完整意義上的貨幣。貨幣既然是商品交換的自然產物,那么最初的貨幣便應是私人製造的。可是它一旦產生後,製造權就逐漸收歸於中央政府,政府控制貨幣的鑄造、發行和流通權。這種由政府直接控制發行的貨幣就是“法幣”,即國家以法令形式規定形制、成色、重量的標準本位貨幣。
在金屬貨幣時代早期,貨幣本身的價值與它所代表的價值基本一致,鑄幣者得不到額外的差價收入。然而,當它逐漸由稱量貨幣發展到鑄幣以後,在長期的發行和流通過程中,人們漸漸發現,貨幣本身的實際價值即使低於它的面值,同樣可以按照面值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於是,為謀取造幣的短期利潤,貨幣發行者開始降低貨幣的金屬含量和成色,超值發行。這樣,鑄造貨幣就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業。既然鑄造貨幣可以獲取利潤,就使得一部分“趨利之徒”不顧政府的禁令而冒險進行私鑄。
在我國古代曾被作為貨幣使用過的物質很多,比如金、銀、銅、鐵、鉛、錫、紙,甚至絹帛、鹿皮等,其中銅錢、鐵錢、紙幣和白銀都曾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被使用過。 本書涉及的主要是銅錢、鐵錢和紙鈔的作偽問題。貨幣有法幣和非法幣之分,非法幣中又有合法和非法兩類,一是在政府允許下,即所謂“放鑄”時期民間所製造的貨幣,還有一類則是某些人私下違法製造的貨幣。本書所探討的“偽幣”,指的便是後一類,即政府所明文禁止的非法幣。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古代貨幣作偽的歷史
一、歷代鑄幣的作偽
二、宋以後的紙幣作偽
第二章 貨幣作偽的原因
一、貨幣作偽有暴利可圖
二、貨幣的流通存在供需矛盾
三、官錢製作粗糙易於模仿
四、吏治腐敗加劇偽幣泛濫
第三章 偽幣的製造和流通
一、參與貨幣作偽的成員
二、鑄幣作偽的方法
三、紙幣作偽的方法
四、偽幣進入流通的途徑
第四章 偽幣的危害
一、使貨幣制度混亂不堪
二、加劇通貨膨脹,影響國家財政
三、破壞經濟秩序,損害百姓利益
四、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
五、官府某些防偽措施加劇了社會矛盾
六、對偽幣的客觀評價
第五章 政府對貨幣作偽的懲處和防範
一、頒布刑律,嚴禁偽幣的製造和流通
二、控制幣材,以杜絕作偽之源
三、提高法錢標準,使盜鑄者無利可圖
四、加強貨幣本身的防偽功能
五、收繳收兌私錢
六、增加貨幣供應量
七、加強對鑄工的控制,收編盜鑄者
八、完備紙幣檢驗規則和處理方法
結語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