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址背景
圍繞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的選址,科學家曾展開過長時間的調研和熱烈的討論。南極大陸面積約有138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現有的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分別位於西南極喬治王島、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和南極冰蓋的中心,相距數千公里。第五座考察站科考家將目光投向了羅斯海地區。
羅斯海是南極大陸所有邊緣海里最向南延伸的一片海,其灣頂緯度高達南緯78度左右,離南極點很近。目前,中山站所在的普里茲灣灣底約為南緯70度。區區8個緯度,科考價值卻可能有很大差別。在西南極,長城站區域生態系統活躍,更適合開展亞南極生態監測和研究;在東南極,中山站區域是觀測研究南極冰蓋演化過程、南極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理想之地,也是開展高空物理、地質學、地球物理等學科工作的優良位置;而地處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則匯聚了冰芯科學、大氣科學和天文科學等學科的前沿領域。
羅斯海區域與中國現有四個考察站所處的區域不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能夠帶來差異化更強的科考價值,是對中國現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補充,應該投入更強大的綜合科學觀測力量。
選址條件
確定大致範圍後,經過對大量文獻、地圖和遙感信息的研究,羅斯海沿岸布滿了密集的保護區和管理區,已有美國、紐西蘭、義大利、韓國等國建造的多個考察站。在現有南極環境管理制度下,後來者既不能把站建在保護區里,也很難建在別人已有的管理區內,適合建站的地方不多了。
這裡是人類開展南極科考歷史最悠久的地方,也是人類最早登入南極大陸進入南極點的地方。已開發國家站住腳後,紛紛在其活動範圍內執行嚴格和完善的環境保護措施,所以設立了眾多保護區和管理區。
由於緊鄰橫貫南極山脈的一處缺口,隨著冰蓋穿越缺口流入羅斯海,難言島自然條件變得極其惡劣,“盛產”超強、超乾、超冷的風。
考察過程
自第二十九次隊開始觀測以來,科考隊設立的自動氣象觀測站就被狂風掀翻過兩次。儘管自然條件越獨特往往意味著科考價值越大,但這確實又會給工程建設帶來巨大的挑戰。
從第二十九次隊首次進行選址工作開始,到第三十三次隊圓滿完成選址收尾工作,科考人員付出了長達五年鍥而不捨的努力。中國第五座考察站的誕生,將為中國人更好探索南極打下堅實基礎。
選址完成,將進入新站的審批程式和建造階段,新站計畫建成常年越冬站,為此要進行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如果一切順利,預計最快2022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