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勸善第一書:太上感應篇

《中國勸善第一書:太上感應篇》是2011年8月1日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朝傑。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中國勸善第一書:太上感應篇中國勸善第一書:太上感應篇

淨化心靈修身處世,析辨善惡明德進業。

內容簡介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之一,以勸善為蠶雷、化俗濟世為目的。全文僅一千二百羅字,卸將儒釋道三家之精要都收攬其中。是個人修身養性、提升道德的必讀書,也是勸人為善、共處和諧的必備書。

圖書目錄

一、前言

二、《太上感應篇》原文

三、《太上感應篇》名題釋評

四、《太上感應篇》原文釋評

序言

《太上感應篇》的作者不詳,《宋史·藝文志》著錄有“李昌齡感應篇一卷”,但不能確定是否指的就是《太上感應篇》。南宋紹定年問(1128—1233年),宋理宗趙昀命臨安太乙宮依照舊存的道藏內容刻印了《太上感應篇》,一共有八卷。 《太上感應篇》全文才1200多字,但是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文中列舉了20多條善行、100多條惡行,作為人們行善避惡的規範準則。該書的主要思想是“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又因其與民間生活、民間習俗有著緊密的聯繫,故而能在民間廣為流傳。它雖然是道家之書,卻大量吸收了儒家的倫理觀,因此帶有濃厚的儒家意識。從南宋一直到明清,這本書的影響非常廣泛。甚至還流傳到東亞的日本等地。 當然,今天看來,《太上感應篇》也有不足之處,一是由於對某些不當行為一再闡發,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文意頗見重複;再就是有古人的思想、認識局限在裡頭,它的思維模式、價值判斷無法超越當時的歷史階段。我們雖然不能苛求古人,但在閱讀時,還需要仔細加以鑑別。 為《太上感應篇》做注的人很多,清代惠棟的《太上感應篇注》,俞樾的《太上感應篇纘義》,都是比較知名的。但是由於兩人都是經學家,偏重名物制度的考證和文義的解析,注文較為繁瑣深奧。而《太上感應篇集注》與之相比,注文淺直通暢,比較切合原文文義,也沒有過多的考證和隨意的發揮,因此本文予以採用。《集注》的作者已經失考,本書依據的版本出自清代彭定求所輯、光緒丙午(1906年)成都二仙庵重刻刊本之《重刊道藏輯要·尾集》。康熙皇帝的老師陳廷敬曾親自為《集注》作序,稱:“《感應篇集注》不書撰人名氏,其箋釋則先發明義理,而後證以事實,或更引他說以暢之,其文約而不漏,詳而不雜,切近而顯明,用之警世動俗,可以勉進於正,而懲創其邪僻,與六經所載勸善、禁惡、導吉、避凶之指無異焉”,予以了《集注》很中肯的評價。 必須指出的是,《集注》中也有不少的糟粕,例如作者轉述、闡發多陳腐之氣,所舉範例也多摻雜匪夷所思的鬼神之言。例如“苛虐其下”條引袁氏語日:“奴僕下人,天資多暗,作事多乖,又性好忘,囑之以事,全不記憶,又性多執不是,自以為是,又性多戾,輕於抵對,不識尊卑”,以天資論人,對待下層人民的態度十分輕蔑,這是典型的“上尊下卑”意識。再如“男不忠良”條所強調的“人又以男子為貴”,而“常行妒忌”最末還要加上一句:“玩上下文,則此條似為婦人而設”,男尊女卑思想貫穿其問,對婦女特別輕視。而“骨肉忿爭”條所謂“同居之人往來行走,須令曳履揚聲”,教人嚴守男女大防,現在看來都是殊為可笑的。 就《集注》中所舉報應“實例”來看,很多情節荒誕,殊不可取。此外,注者眼中的好報,無非是盡年壽、中進士、得財貨之類,顯得庸俗而眼界不高,而針對一個人的惡報往往是由他的家人(妻子、孩子)來承受,現在看來也是不可理喻的。 在講到如何處理家庭關係的時候,注者往往借題發揮,連篇累牘地宣揚綱常倫理,自以為在傳授不二法門,實則迂腐至極。緣其所以,是因為歷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目標,治國平天下不成,退而求其次,只能在修身齊家上有所追求了。這也可以作為旁證說明,《集注》的作者極有可能是個落魄不偶的下層文人。 對上述《集注》的荒唐文字,本文已適當加以刪奪,所刪部分,均用省略號標出,讀者如果有興趣,可以翻看原著。 《集注》為了闡發方便,對《太上感應篇》的文字,多為半句一斷,人為割斷了一句話之間的天然聯繫。這也是它的不足之處。 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集注》“先發明義理,而後證以事實”這種體例的啟發,但是順序恰恰與之相反。在選材上也拋棄了鬼神之言,多選取有據可查的歷史小故事,加以總結提煉,來對原文主旨加以說明。允當與否,還請讀者批評指正。此外《集注》文字沒有標點,所以筆者妄加點斷,其中謬誤也在所難免,還望讀者見諒。 本書書名由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李純博先生題寫,敬謝! 李朝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